第十章、书记特性
绵江地委宣传部副部长欧阳洪江一直是董书记比较喜欢的部下。欧阳洪江尽管不到四十岁,但考虑问题比较有深度,办法点子也比较多。董文化在分管意识形态工作时,欧阳洪江可以说是董文化的一个高参,他给董文化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董文化基本上都会采纳。有些时候有些问题董文化觉得他自己去处理不太好时,也会让欧阳洪江出面去处理,而欧阳洪江也都会处理得让董文化满意。董文化分管党务工作以后,绵江地委也没有再专门配备分管意识形态工作的副书记,因而整个大党务工作都由董文化管起来了。直接管理的部门多了,但董书记对欧阳洪江仍然是信任有加,就是不属于宣传部门的事,很多时候董文化都还是要听一听欧阳洪江的意见。
在董文化分管党务工作不久,按照地委书记裘文定的意见,将绵江地区财贸办的一个副主任费化铎免了。而免去费化铎职务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年龄已经58岁多了,应该从实职岗位上调整下来了,另一方面是因为费化铎这个人尽管年龄不小了,但牢骚却特别多,不管是好事还是坏事,在他那里都会有不同的说词。而他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他的一个兄弟在首都的一个实权部门工作,绵江地区的领导到首都时都会去找费化铎的这个兄弟帮忙,给绵江地区以一定的资金和项目支持。特别是已经调到省上工作的原地委副书记宛如然,更是受了费化铎这个兄弟不少益。最直接的一件事就是宛如然的一个儿子高中毕业后不久,费化铎回绵江探视父母,宛如然代表绵江地委请费化铎的这个兄弟吃饭。席间,两人谈到家庭问题时,宛如然说自己的一个儿子高中毕业没有考上中专、大学之类的的学校,现在一直就在家待业,想工作但因为学历低,又进不到一些好一点的单位,不知道该咋办。费化铎的这个兄弟听说后,想到自己的哥哥和家人在绵江还需要绵江的领导关心、关照,就对宛如然说:“宛书记,侄儿子的事,我倒有一个去处,不知宛书记同不同意让他去?”听说有门路,宛如然当然不会说不同意,他知道,既然这个在实权部门作的人开口,肯定不是什么差的地方,就当然马上表示感谢,说:“既然费老弟关心,我当然是求之不得,哪里还会不同意呢?”
原来费化铎的这个兄弟有一个战友在绵江地区所在省的军分区任政委,两人关系非常不错,这个政委曾多次说,如果有什么事就找他,但费化铎这个兄弟还一次都没有去找过这个政委。听了宛如然所说的情况扣,他就想到如果让他的这个战友把宛书记的这个小孩解决了,自己以后在绵江有什么事岂不是更好说。因此,下来后,费化铎的这个兄弟就给他的战友把这个事情说,他的战友当然是二话不说,在当年征兵时,专门点征。点征进去后又利用他的职权将宛如然的儿子送到军校学习。这对于宛如然来说,当然是感激不尽。因此,虽然按照规定,费化铎早就应该从岗位上退下来了,但因为有宛如然的关照,就一直还留在岗位上。虽然地委书记裘文定也早就提出要免费化铎的职务,但因为宛如然分管党务,总是找这样那样的理由,一直没有免费化铎的职。宛如然调走,董文化接管党务工作后,裘文定又提出免费化铎的职,这一下因为董文化不会象宛如然那样关照费化铎了,自然就按程序把其职务免了。没有想到这个费化铎被免职后心里一直不舒服,认为是董文化在整他,因此,就到他兄弟那里去告了一状。费化铎的兄弟尽管直接干预不了地方的干部工作,但却从另外的途径来为其哥报复。
费化铎的兄弟有一个朋友在一个国家级报社做记者,由于费化铎刚从位置上被调整下来,也掌握着绵江地区存在的一些问题,他兄弟就把这些问题给这个记者说了,这个记者就以费化铎掌握的这些问题写了一篇内参,准备送到中央有关部门那里。因为欧阳洪江在宣传部门工作的时间较长,长期与媒体的记者打交道,也结识了一些在国家级报刊杂志社工作的朋友。正好费化铎兄弟的那个朋友把他写的材料送到其所在报社领导那里去审签时,这个领导正好与欧阳洪江熟悉,就打电话给欧阳洪江核实有关问题,并把相关情况给欧阳洪江说了。
欧阳洪江听到这个消息后,连忙把情况给董文化说了。董文化一听,连忙找相关部门核实情况,经核实,费化铎兄弟的这个朋友所写内参上反映的情况完全属实。但如果情况反映到高层,绵江地区的相关领导如裘文定、董文化等都完全可能受到影响甚至受到处分。董文化把情况给地委书记裘文定反映了后,又找到欧阳洪江,让他想办法去把这件事摆平。既然报社的这个领导能够主动打电话给欧阳洪江,当然说明他和欧阳洪江的关系也不一般。欧阳洪江表面上在董文化面前叫了一下苦,但实际上也并没有费多少神就把事情摆平了,欧阳洪江还趁机到京城去逛了几天,和京城里的一些朋友又趁机聚会把关系更紧地拉了一下。
当欧阳洪江从京城回到绵江,给董文化报告说事情已经完全摆平后,董文化也并没有显出多少兴奋神情,只是在欧阳洪江的肩上轻轻地拍了拍,说了声“辛苦了!”就算是表示了他的感情。当时,朱世财也在场,听欧阳洪江说把事情已经摆平了,朱世财以为董书记一定会露出十分兴奋的情绪。结果却大大出乎朱世财所料,由此,朱世财就觉得董书记的修养不一般,不喜形于色,不情感外露。
人们常说人与人之间最远的距离是心与心之间的距离。他就在你面前,但你却一点都不知道他心里想的是啥,这是最让人琢磨但却又琢磨不透的。朱世财想想自己,经常把自己的情绪表露在脸上,高兴时满脸喜形于色,不高兴时清满脸愁眉不展,让人一看就知道心里在想什么。跟着董书记一段时间后,因为接触的人多了,了解的事也多了,朱世财就觉得人活在世上一辈子真不容易,而要修炼到董书记这种程度,就更是不容易。
朱世财觉得董书记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善于倾听。无论是什么场合,也无论是什么事情,董书记都不会事先发表他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而总是要在别人都发表了意见后,只要不是他必须在最后一个发言,他都会在最后发言,并且话语不长,决不宏篇大论,也不长篇累犊;谈观点精当准确,决不拖泥带水;讲问题一针见血,决不遮遮掩掩。这也是董文化主持开会人们愿意参加的原因之一。无论是原来分管意识形态,还是后来分管党务工作,只要是董文化召集的会议,都是通知谁谁就会参加,不会有人找这样那样的借口借故不参加,就是有人确实有事参加不了,也会亲自打电话给董书记请假说明原因。这一方面是因为董书记的会都比较实在,尽管之前分管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很多事都比较虚,但董书记能够把虚事做得比较实。另一方面也就是因为董书记在会上的讲话让人信服,参加会议的人不觉得浪费时间。现在我们的很多会议确实都是在浪费时间,领导讲话实际上也就是在读秘书或有关部门写的稿子,并且这些稿子很大部分是空话、套话甚至废话。而在下面坐着的人一个个都是文化水平不低的人,有的甚至比坐在台上读稿子的人的文化水平高甚至高得多,有谁愿意去听这种浪费时间的空话、套话和废话呢?在八十年代初,象董文化这样的领导还不多见。也因此,才使他受到绵江地级机关干部的广泛认可。
朱世财认为董文化的第三个特点是处事严谨细致。今天做什么事,明天做什么事,董文化总会是安排得井井有条。就是一件一般的事,他也会考虑得周周到到,细细致致。就是每天他的办公桌,都是他自己收拾得整整齐齐。每天送给他审签或传阅的文件,也都处理得巴巴适适,对于需要办理的文件或事项,也是交待得清清楚楚。朱世财只要把董文化安排的事记到,就基本上不用担心事情做不好。朱世财刚开始跟着董文化跑的时候,不清楚董文化的这个特点,觉得作为一个地委副书记,什么事都要交待得一清二楚,哪里事情该如何做,哪些文件该如何处理,乃至于作为一个秘书,跟着领导时走路该如何走,说话该如何说,都给朱世财说得详详细细,朱世财就觉得董文化婆婆妈妈、啰哩啰嗦,后来慢慢地了解了他的这个特点后,就觉得这是董书记考虑问题周到细致,处理问题严谨认真的结果。也是在真心地教他。因此,使朱世财从董书记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和对他的一些教育、指点中学到了不少东西,也省了很多作为秘书应该操的心。也正因为如此,朱世财才能够比较快地成长、成熟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