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家中田地无人耕种了……这是比那些流言蜚语更急需解决的问题。
后世又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不,嬴政头脑中仿佛有闪电划过——
后世男女能够一同读书的背后是一个富足强盛的国家!是后世有充足的粮食供养那么多读书人!嬴政终于思考到了这事情的关键:是了,后世拥有了亩产极高的杂交稻,因此不需要那么多田地也可以养活天下的百姓,就能养活那么多不事生产的读书人了。
大秦……还做不到。
嬴政有些遗憾,却不气馁。
他瞭望咸阳宫外明朗的天,手中紧紧握住了身侧的剑柄,犹如紧握天下权柄。
仙迹曾说沙丘是他与大秦的落幕,但如今……嬴政傲然地想,这喷薄而出的红日才是未来的大秦!
他有了牛蛙道长之仙法,林娘子也已将杂交水稻的原理给了他,回头他将农学子弟都叫来观看,务必让他们参透其中奥秘,有朝一日,大秦定能如后世一般,人人面色红润,再无饥馑。
诸朝在沉思时,林菱扫码付了钱,拎着一篮子的菜骑车回家。
她回去的时候爷爷还没起来,她赶紧进了厨房,把支架固定在灶台旁边,就开始捣腾做早饭。
而林菱家的厨房又一次打破了古人们对“灶房”的想象。
好干净!好亮堂啊!
怎么会有那么大一扇透明的琉璃窗!
那该费多少银子啊?
那糊窗子的绿纱也不知什么材质?
看着如此轻薄,却还能维持这般挺括,糊得真好啊!
林菱家虽然是老房子,但林爷爷爱干净,家里陈旧却都收拾得很整洁,林家的厨房在一楼,进门后就能看到,厨房地面铺了橙黄-色老式小花砖,左手边就是一个砖制烧煤炭的土灶台,外面贴了牡丹花的老瓷砖,上头有两个灶眼,一个眼架着口铁锅,另一个眼上架着不锈钢蒸笼,旁边还带热水箱,煮饭时能直接从水箱里舀热水使用,很省煤。
灶台旁边还带着个不锈钢的水池,上头是个生锈的绿漆水龙头,对面则是一个带绿纱门的木质碗柜,底下放锅,上头放碗筷。
碗柜旁边是个已经用得外表都泛黄的老式单门冰箱。
正中间是个圆形木餐桌,两条与餐桌同料的木质长凳。
而目之所及的墙面上几乎都贴满了瓷砖。
林菱把挂在墙上的菜板取下来,就见直播间里进来好几个新人:
林菱对平台给流量的时间有点看不懂,她看了眼自己的厨房,她看习惯了倒没注意到这个,于是解释道:
林菱一边准备一边和网友聊天。
秦朝,嬴政也目不转睛地看着。
秦时的炊具,庶民黔首们使用的大多是陶制的鼎、甑、鬲、釜、罐,而灶台也大多是地灶、砖灶、石灶,灶膛里放着柴草,食用的碗盘也较为粗糙。而秦朝的皇室与贵族则使用了胎体轻薄、雕刻精细的青铜器皿,也出现了台式的灶。
但秦朝的烹饪方式还是处在粗放的火炙、石燔、蒸煮的时候,并没有炒菜,菜品也比较单一。
因此,嬴政看着格外稀奇。
这样高度、连体的灶台他们也能做啊!
看着的确很方便。
不过那个大大的圆形铁锅?是什么?
这个疑问也在汉朝人心中冒了出来,他们已经出现了用煤炭烧火的“铁炭炉”,还有铁制的锅釜、并排的烟囱孔,但还没有这样圆底的铁锅。
唐朝,贞观年间。
李世民以管窥豹,对长孙皇后叹道:“百姓是否富足,从一小小的灶房便可见一般啊!”
林菱家的厨房只是普通百姓的投影, 她家的厨房显然不是最好的,也不是最差的,但却代表了大多数。
唐朝的庶民之家乃至豪强富户,灶房中贴砖铺瓦的都不多,更别提当中那口圆底大铁锅!
长孙皇后也感慨点点头:“是啊,那样富足的世道真是令人神往,不过林小娘子家中那口圆底锅,与咱们大唐的铁釜倒是极为相似。”
唐朝已出现了炒菜和锅,平民大多使用石锅,唯有贵族家中才有“铁釜”,不过大唐虽然有了炒菜,但因铁锅制作技术不大成熟,以及油膏过于昂贵,能炒制的食物大多也还没传入,这炒菜也就没能普及。
唐朝的百姓大多还是吃蒸菜、烤肉多些。
而林菱家将那口大铁锅摆在如此显眼的位置,又见那铁锅底都糊了厚厚一层铁锈油脂混合物,就知道这锅不是摆设,而是日常用具。
想来后世炒菜已不再昂贵,林菱又不过是后世千千万普通百姓之一,这就是后世的厉害之处。
宋朝倒不惊讶铁锅与炒菜——他们的冶铁技术已经能驾驭这种球形的锅底,也有了便宜的植物油,故而炒菜已走近了千家万户。
让赵匡胤和赵光义惊讶万分的是,他们看到仙迹中,林菱随手拿出了一罐白-花花、细腻如雪的……盐!
然后她居然舀了两勺盐,用来洗那海蛎!!
简直暴殄天物!
宋朝已是难得的较为富裕的朝代,但即便是宋朝的盐,也不是这样纯净无暇如白雪的,即便身处皇家,赵匡胤也没用过这样好的盐。
“解州(山西运城)盐湖广袤,盐井殷红,刮碱淋卤放能得十之六七,熬海得盐倒便利些,但泥沙难分,多为青灰块状,何时见过这样细白之盐?”赵光义都呆了。
赵匡胤在意的却不是盐的质量,而是林菱对盐那随意的态度!
用这样上好的盐洗菜?
疯了不成?
大宋盐价大概在三十四钱到四十四钱一斤,而这一斤中泥沙杂质具在,不仅苦涩,其中能有三分真盐就不错了!而汴京市井百姓,大多每日只能得二百文,若是乡野的百姓,每日大多只能得数十百钱。
再对比盐价,盐必定是出门一定要锁起来的贵重物品,哪家哪户敢这样用盐洗菜?
宋人做饭若是敢如此铺张靡费, 只怕当即便要被家中老娘的锅铲打得满头包了!
而几乎所有古朝代,就没有盐价低的时候,明清时的官盐也高涨得离谱,粗茶淡饭并不是形容词,而是当时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
但他们正想发言问后世如此精盐是如何炼制,就见林菱把海蛎裹上盐之后,直接走到那亮堂的铁制盆中,对着
第 35 章()
上头一个带把的铁制弯头一扭,哗啦啦就流出了干净的水。
她将海蛎用盐水泡上,没看直播间,又忙去切香菇了。
明,洪武年间。
“后人是怎么做到能将水引入家中的,还能随时开关汲水!”朱元璋几乎要趴在屏风上,恨不得能钻进去一探究竟。
不仅仅是明朝,历朝历代,在建立都城或其他重镇时,选址的首要条件便是:获取水源!
比如十三朝古都长安,虽然位于关中平原,地势易攻难守,经常被攻破导致“天子九逃”,但它的四周被众多河流环绕:南面的滈水和潏水、北面的泾水和渭水、西面的沣水和涝水以及东面的浐水和灞水等。
充沛的水源,这也是长安被历朝历代皇帝青睐的原因之一。
而明朝不论是皇家还是百姓,都依赖基本的水渠、水井和家中储水的水窖来获取日常用水。
但不论是哪种方式,一旦水源被污染,都将造成大问题。
忽而即便身处临近长江、降水充沛的南京,朱元璋也忍不住了,立刻发问:“林小姑娘,你这屋中之水是从何而来啊?”
林菱已经烧水准备用虾糠包做面线糊的汤底了,一瞅手机就看到:
林菱一头雾水:“啊?村里统一接的啊!”
随后她想到,是不是她之前说家里都用的山泉水,不交水费,所以导致直播间网友误会,于是解释道:
林菱没认真想,她飞快做菜,随口说道:
水厂?水泵?水塔?水管?水电站???
诸朝古人们大多数都没弄明白林菱在说什么,唯有少数例外:
比如,宋朝。
沈括举目望向远处。
在他居住之所不远处正好有一条河,河边耸立着一只竹制的大水车,有许多妇人聚集在水车附近抬水、浣衣。
他好像……
有点明白了林菱究竟在说什么。
是水力……也是水利。
作者有话要说
注:
张居正二十岁第一次考进士落榜,很多年后给儿子张懋修的一封信里反思道:
“吾昔童稚登科,冒窃盛名,妄谓屈宋班马,了不异人,区区一第,唾手可得,乃弃其本业,而驰骛古典。比及三年,新功未完,旧业已芜。今追忆当时所为,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甲辰下第,然后揣己量力,复寻前辙,昼作夜思,殚精毕力,幸而艺成。”
意思大概是,第一次考科举的时候天天看课外书,忽视了八股文的本业,导致落榜。后来他就知道在八股文上努力下了专研功夫,就考上了。
然后以此激励自己儿子。
不知道为啥,查资料读到这封信的时候,我深深感觉到了张居正作为天才的那种凡尔赛。
多少人毕生不论怎么苦读都无法考取的进士(比如张居正他爹考了一辈子,连举人都没考上),在他眼中就是“多多复习一下八股文”就好了,还将这种学习经验传授给儿子23333
张懋修可能心想:谢谢老爸你无用的经验,可我不是天才啊!!
古人:主播你好,你糊窗户的纱好高级!请问什么材质?绫罗还是绸缎……
林菱:人造聚酯纤维
古人:啥?
林菱:塑料啊!塑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