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林壁》这首诗,跟东晋时期那些同样讲道理然而却又“理过其辞”的玄言诗又有所不同。】
东晋。
陶渊明蹙了蹙眉。
东晋?是说本朝?
玄言诗又是何意,还是说本朝的都是玄言诗?
谢灵运之诗还算不错,可不至于像女子说的那般“理过其辞”,虽然一听这个词他就已经想起了有些人寡淡的诗了。
【理过其辞是南朝时期的钟嵘在《诗品》中的描述,他认为诗歌是用来传达感情的,用来讲道理就显得索然无味。】
陶渊明仍有些不赞同,正所谓“诗言志”,自己的诗中也时常会在末尾总结个小道理。
若真如此不堪,能得那苏轼推崇?
若诗只一味伤春悲秋,又有何意?
【但是《题西林壁》这一类的理趣诗就不同了,它通过艺术形式来传达一定的道理,而不是空泛地说教,此特点我们在苏轼的许多作品中都能看出来。】
【另外王安石也曾经做过一首类似的理趣诗《登飞来峰》,大家可以对比一下。】
王安石又怔了,这首诗他仍觉惊艳,方才女子夸奖《题西林壁》的话完全可以用于夸赞这首《登飞来峰》。
诗很简单,只一眼便能解其意,跟苏轼那首还有些异曲同工之妙。
但他有点想听听女子的说法。
【在西汉时期,很多人会把浮云比作奸佞小人,而浮云蔽日就可以比喻为那些奸佞小人蒙蔽君主。】
【表面上第二句的意思是不害怕浮云遮了自己的眼睛,因为自己站得高看得远,深层次来说就是作者并不怕朝堂上的那些奸佞小人,从而表达自己一定会能够战胜奸邪,在朝堂上创出一片天地的决心,事实证明他后来也确实算是做到了。】
欧阳修看迷糊了。
此言何意?
他们不赞同新法,跟这王安石政见不同就是奸佞小人了?
诗是好诗,此意却不敢茍同!
【而作为理趣诗来说,他这句话还有一个道理,那就是咱们看一个东西的时候不要被它的表面给迷惑了,它可能只是被浮云遮住了而已,我们要透过现象去观察本质。巧了,这不还是咱们学过的认识论的观点吗?】
【这后两句和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在技法上几乎相通,只是表达的道理不一样,却都是能发人深省的。】
公元前489年,鲁哀公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