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 于东篱之下采菊,可以于东篱之旁遥望南山。好像这样解释也没有太大的问题。】
东晋。
颜延之都被女子这繁多的引用给说胡涂了。
他以为自己与元亮熟识,当更加清楚他的想法,可是如今他却也不止该望还是该见了。
“元亮,见之或望之?”
陶渊明笑。
“见望如何?闲时闲坐而望之,忙时有暇而见之,有何不可?”
或见或望,那都是他的生活,无不可。
他想女子当也不会给出定论,一般女子言有争议之处都是以中立之态度。
果不其然。
【不管是见南山还是望南山,三月认为都没有错,此两种都能勾勒出陶渊明悠然的心情。】
她说着手中还拿起了桌上的一个手办。
小人陶渊明站在菊丛旁边,手中握着一把黄白相间的菊花,抬头看着远方,不知是偶然瞥见,还是刻意遥望,他眼中泛着光,看到的不止是南山之景,仿佛还有充满了希望而没有烦恼的未来。
【最后一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一句稍微有点抽象,个人感觉不能直接进行翻译,当然你想直接翻译也没什么关系,开心就好。】
【看到此情此景,心中各种感受,想要说点什么却又想不起来,罢了,就这样,心之所至就够了,管它其他的什么呢,就像是做了一个美梦,醒来时仍旧沉浸在那种心境之中,梦的什么似乎没那么重要,美梦所带来的身心上的愉悦反而更加重要,这样解释也挺好。】
【但三月个人认为此句的“忘言”并非是真的忘了,就是无从说起罢了,陶渊明想将从中体会到的真谛说出来,但却又发现只能意会不可言传,所以留下这么一句,或许连他自己每次看到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这就是文字的魅力,即便它有既定的符号意义,但是随着时间变迁,能在千万人心中留下千万种解释。】
【这就是为什么咱们现在的机器人可以进行各种创作,但却永远无法取代人类的原因,因为符号不变,但人心中的真意会变。】
东晋。
陶渊明挺认同女子前面的话的。
一切顺其自然最好,连自己内心的想法都要因他人而改变。
那生而为人便也没了意义。
但后面从符号意义开始他就有些听不明白了。
不懂符号意义。
但人心不同,看到同一种景,同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