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解释,而不是非要对他的诗句有一个子丑寅卯的解释,为什么咱们考试的时候参考答案常会有“言之有理即可”呢?】
这话是什么意思呢?
众人有些疑惑,诗句还可以用经历来进行解释?
不用知道其中意象含义就行了?
唐,元和年间。
“这子丑寅卯四地支,与我这诗有何干系?”
白居易自己也迷惑。
他不知元稹就更不知了,元稹摇头道:“听起来倒与天干地支无甚干系。”
但这言之有理之句先时倒是听幕中女子提到过的。
如此说来,倒隐隐能猜出点她的意思来,却也猜不真切。
【我们知道白居易就是一个为百姓着想、为天下着想的人,然而却因为受人诽谤被贬多年,所以这时候他的情绪是向下沉的,而我们了解了他的重要的诗比如《长恨歌》、《琵琶行》基本的一个点那就是对现实的不满,那他不满的是什么呢?无非就是官场腐败、百姓痛苦和他自己的失意。】
情绪下沉。
从一开始在说屈原时幕中女子画了一个弯弯曲曲的情绪图后,便有许多人对此产生兴趣,也常这样来看待他人的诗句,这对他们研究古诗文是很有帮助的。
但她许久未曾提过,有些人也渐渐忘了,这时候再提起来便对白居易诗句的认识瞬间深了些。
确实,白居易写了那么多的诗,就他们所知道的,十首有八首都是对现实的不满。
意思是说,看到白居易的诗都可以先往这方面想想?
【关于这一点每个诗人的经历不同,会有所不同,但我们只要了解了一个诗人的代表作品,就能知道他的思想倾向,再碰到他的我们不熟悉的作品,我们就循着这个方向去理解,那问题就不会太大,因为人的心境是持久的,除非遇到像靖康之难后,李清照南渡那样的大事,文人的心境在大方向上一般是不会有太大变化,而像她那样的作者,就必须分清作品的时期,不知道时期的就只能自己去分辨诗词中的情感倾向了。】
公元1107年,大观元年。
李清照还是头一次听到这样的理解诗词的法子。
但虽说不曾听闻,他们却也不是没这么做过。
无名氏的诗词总是比知道作者的诗词更难理解,不也正是这个道理吗?
像李煜后期的词,总不能是单纯地伤春悲秋,伤悲总有来处,来自南唐也。
【带着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