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贵有恒道在悟真
凭意兴作为①者,随作则随止,岂是不退之轮②?从情识解悟③者,有悟则有迷④,终非长明之灯⑤。
【注释】①作为:行为或举动。②轮:**;佛之说法,能摧破众生之恶,犹如轮王之轮宝,能辗摧山岳岩石。故谓之**。又佛之说法,不停滞于一人一处,辗转传人,如车轮然,故譬为**。行宗记一上曰:“**者,摧业惑故。”③解悟:领会其理。法华经提婆品:“无量众生,闻法解悟。”④迷:惑、疑惑。⑤灯:法曰灯;佛家喻其长明之法如灯,遂谓其法为灯。
【译文】凭着心里一时兴趣做事的,随时做随时停止,哪里能有不退的意志?从一时的情感领会道理的,有领会就有迷惑,到底没有永远明亮的智慧。
【评析】人的感情,一定都随着所感受事物的不同而有所改变,完全系于对外物的观感,因此,所作所为一旦基于感情,那么情感一迁,原来的心意也就随着改变,当然随作随止。并且,当一个人以情感去观察事物时,所获得的结论虽能“有得于心”,但这只是形象上的印于心中,事物内里的精神并未得到,又哪能真切呢?
律己宜严待人宜宽
人之过误①宜恕,而在己则不可恕;已之困辱②宜忍,而在人则不可忍。
【注释】①过误:过错、差误。②困辱:困难、失势的意思。辱,失也。老子十三章:“宠辱若惊。”注:“辱,失也。”
【译文】别人的过失错误应该加以宽恕,但发生在自己身上就不可宽恕;自己妁困难屈辱应该加以忍耐,但发生在别人身上就不可忍而不顾。
【评析】大抵常人之情,责人太详而责已太略,这就是所谓“以圣人望人,以常人自待”,实在不合情理。如果能以责贵人之心责已,就会减少自己的过失;以恕己之心恕人,就可以保全完美的友谊。这种推已及人的恕道,是养性行德的根本;至圣孔子一生致力教人的,除了事上要“忠”以外,不过是待人要“恕”而已。因此,若想做人,首先要学习的就是恕道。
为奇不为异求清不求激
能脱俗①便是奇②,作意尚奇③者,不为奇而为异④;不合污⑤便是清⑥,绝俗求清⑦者,不为清而为激⑧。
【注释】①脱俗:是说不染俗气的意思。幕府燕谈录:“范文正当为人作墓铭以示尹师鲁,师鲁言其脱俗。”②奇:特,异于寻常的。③尚奇:以奇特之行为贵。尚,贵的意思。④异:殊行曰异。欧阳修纵囚论:“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⑤污:浊,指不良的习性。⑥清:品性纯洁之称。⑦绝俗求清:和世俗隔绝以追求清高的品性。⑧激:激切,言论行为失正之称。
【译文】能够有超越一般世俗的想法就是奇人;故意以奇特行径为贵的人,就不能说是奇人而是怪人。不沾染不良的行为习惯就是清高纯洁的人;隔绝人群而求清高品性的人,就不能说是清高而是狂人。
【评析】人的行为只要不尚奇绝俗,就是最可贵了。圣贤的大道,不在高不可及的地方,而在眼前自然的人性之处;人能在后天的环境中不忘修持,保住自然之性,在不能免于俗念物欲的人们眼中,就是奇人,就是高人。
恩宜自薄而厚威须先严后宽
恩宜自淡而浓①,先浓后淡者,人忘其惠②;威宜自严而宽③,先宽后严者,人怨其酷④。
【注释】①浓:厚也。②惠:恩曰惠,就是恩德。③宽:宥,原宥。④酷:苛暴,在此指不近人情。
【译文】待人的恩德应该从淡薄渐至浓厚,先是浓厚然后转为淡薄,人就会忘去所受的恩德;要求下属的态度应该从严格渐至宽大,先是宽大然后转为严格,下属就会埋怨过分苛暴。
【评析】做人、做事要合情、合理。人实质是平等的,但在物质上则有上下之分;这种上下之分,又分出人的主从关系;在主从关系之下,就生出了恩、威事象,这时恩、成没有轻重,不得其宜,从者、受者在认为不合情理之余,怨恨之心会油然而生。
心虚意净明心见性
心虚则性现①,不息心②而求见性,如拨波觅月③;意净则心清④,不了意⑤而求明心,如索镜增尘⑥。
【注释】①现:显、显现。②息心:停止思虑。心,指思虑。③拨波觅月:即水中捞月,喻虚无缥缈,求而不得。④清:澄澈。⑤不了意:意念不能看破。⑥索镜增尘:在满布灰尘的镜前照自己的颜面。
【译文】心中没有杂念就会使本性显现,不停止杂念而要使本性显现,就有如水中捞月。意念纯洁就会使内心澄澈,意念不看破而要使内心澄澈,就有如索镜增尘。
【评析】稻穗在成熟时,就垂下了头,到了盈满时垂得愈低,而结的果实也更多。人常怀虚心必能精进,有了小成就必须不骄不亢,虚怀若谷,才可能求得更大的成就。“心虚意净、明心见性”,这一成就人生事业的本源,若要具备并不困难,因为心之所以为心,操诸各人之中。
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我
贵而人奉之①,奉此峨冠大带②也;我贱而人侮之③,侮此布衣草履④也;然则原非奉我,我胡⑤为喜?原非侮我,我胡为怒?
【注释】①奉之:奉承我。之,代名词,焉、乃指示代称,指我。②峨冠大带:即峨冠博带,谓士大夫之服;在此指名利地位。③侮之:轻侮我。之,同奉之的之。④布衣草履:皆贫者所穿,在此指贫困之身。布衣,粗布制成的衣服;草履,草鞋。⑤胡:何也,就是为何、何必的意思。
【译文】我富贵时人来奉承我,是奉承这一身代表富贵地位的衣服;我贫贱时人来轻侮我,是轻侮这一身代表贫贱穷困的衣服;那么这原来就不是在奉承我本人,我为什么要心喜?原来就不是在轻侮我本人,我为什么要发怒?
【评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朝朝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如以“空”的境界来看,身、心本无一物,大限一到,一切尽委诸尘土,何必刻意经营?富贵与贫贱,俱是身外之身、影外之影,何必因而在乎他人的观点?只要本身没有愧心之事,何必感慨人情的冷暖、世态的炎凉?
慈悲之心生生之机
“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古人此等念头,是吾人一点生生之机①。无此,便所谓土木形骸②而已。
【注释】①生生之机:生生,孳息不绝也。易系辞:“生生之谓易。”后世言生生不已。机,契机。②土木形骸:是说人的躯体有如泥土、树木一般没有灵智。形骸,人的驱体。
【译文】“常为老鼠留剩饭,怜惜飞蛾扑火不点灯”,古人这种念头,是使我们生生不已的契机。没有这点契机,就是所谓的虽有形骸,却和土木一般没有灵智。
【评析】这并不是教人当真为鼠留饭,为飞蛾不能点灯,而是在告诉人要有恻隐仁慈之心,遇有弱小值得同情者必须适时加以援手,凡事不能做得太绝。人之所以为人,在于有感情、有理性,如果没有同情心,非但无异土木,简直比禽兽还不如。
勿为欲情所系便与本体相合
心体便是天体①,一念之喜,景星尘云②;一念之怒,震雷暴雨;一念之慈,和风甘露;一念之严,烈日秋霜;何者少得,只要随起随灭,廓然无碍③,便与太虚④同体。
【注释】①天体:天文学家称一切星曜为天体;在此指宇宙之本源。②景星尘云:景星,星名。史记天官书:“天精而见景星,其状无常,常出于有道之国。”正义:“景星状如半月,生于晦朔,助月为明,见则人君有德,明圣之尘也。”尘云,瑞应图:“景云,太平之应也。一日尘云。”按亦作卿云。③廓然无碍:廓然,广大貌。说苑,君道:“廓然远见,踔然独立。”无碍,没有阻碍。④太虚:谓天空也。李群玉诗:“心似闲云在太虚。”
【译文】人的本源。就是宇宙的本源,一念之间的喜悦,心里就有如天的景星尘云;一念之间的愤怒,心里就有如天的震雷暴雨;一念之间的慈悲,心里就有如天的和风甘露;一念之间的严厉,心里就有如天的烈日秋霜;哪样能够少去,只要能随着兴起随着消去,有如宇宙的广大没有阻碍,就和天地同一形体。
【评析】大自然有各种变化,但变化一过,大自然仍为大自然;人生有种种逆料的变化,但变化归变化,如果在变化中迷失了自己,那就是为情欲所困,没有自然的本心。我国古代有“人法天”的说法,人法天就是人法自然,自然可以一任震雷暴雨、和风甘露、烈日秋霜,但过后即不着痕迹,这种精神,秉受天地精气的人类,也必须具有,才能有天地一般的胸襟。
无事寂寂以照惺惺有事惺惺以主寂寂
无事时,心易昏冥①,宜寂寂②而照以惺惺③;有事时,心易奔逸④,宜惺惺而主以寂寂。
【注释】①昏冥:昏昧不明事理。冥,愚昧、不明事理的意思。②寂寂:静貌。乐府杂录:“广场寂寂,若无一人。”③惺惺:警觉之意。上蔡语录:“敬是常惺惺法。”④奔逸:奔走越过前人,谓其速也。庄子田子方:“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
【译文】平常没事的时候,心最容易昏昧迷乱,应该在平静之中有所警觉;遇到事忙的时候,心最容易浮躁不定,应该在警觉之中保持平静。
【评析】人在无事的时候,容易懒散,一生懒散之心意志就变得消沉,不会想到要求上进。人在事情繁忙的时候,性情容易急躁,性情急躁就不会沉着处理事情,结果一举手、一投足之间,都有可能发生错误。所以,无事时要有警觉之心,有事时要保持平静。
明利害之情忘利害之虑
议事①者,身在事外,宜悉利害之情②;任事③者,身居事中,当忘利害之虑④。
【注释】①议事:评论事情得失。事,在此指政事。②情:实曰情。③任事:担任做事的职位。④虑:忧也。
【译文】评论事情的得失,本身在事情之外,应该熟悉它前后利害的实情;担任事情的执行工作,本身处在事情之中,应该忘记前后利害的顾虑。
【评析】“置其身于是非之
外,而后可以折是非之中;置其身于利害之外,而后可以现利害之恋。”论事必须客观,任事必须无私,所引的这段话同样表达了这个意思。如果论事不能客观,捕风捉影,不但不成为论,还会造成惑众的结果;如果任事不公,就是不干不净,就是大众的罪人。
操持严明守正不阿
士君子处权门要路①,操履要严明②,心气要和易③;毋少随而近腥羶之党④,亦毋过激而犯蜂虿之毒⑤。
【注释】①权门要路:权门,谓权臣也。后汉书:“权门请托,残吏放手。”要路,显要之地位也。②严明:严谨正道。③和易:和悦平易。易,作平解。④腥羶之党:腥,鱼腥;羶,羊臭味;腥羶,在此喻人之操守之可鄙者;党,类也。⑤蜂虿之毒:虿,毒虫名,蝎属;蜂虿,在此喻人之奸恶者;毒,祸害。
【译文】读书人一旦处身权门要路,操守要严谨正直,心境要平和,气度要宽宏;不要接近营私舞弊之类的人,也不要太过激烈而遭受奸险恶毒之徒的祸害。
【评析】身居官职,系天下苍生的祸福,操持可以不严明吗?任何人都知道为官必须守正不阿的道理。遗憾的是,做官的人往往比常人更把持不住名利的诱惑,古来为官贪贼枉法者不胜枚举,遂招致一代又一代的兴亡更替,造成涂炭生灵无数。
浑然和气处世珍宝
标节义者,必以节义受谤;榜道学者,常因道学招尤。故君子不近恶事①,亦不立善名②,只浑然和气③,才是居身之珍。
【注释】①恶事:坏事。②善名:好的声名。③浑然和气:浑然,纯厚貌;和气,温和的态度。
【译文】标榜节义的人,一定也会因节义受人毁谤;标榜道学的人,经常因为道学招致怨尤。所以,君子既不接近坏事,也不树立好的声名,只有保存纯厚温和的气质,才是立身处世的珍宝。
【评析】人要平实做人,不要自我标榜。人生的大道,近在眼前,毋需远求,能够尽本分,明是非,知进退,就是身在大道之中。“真理不是巧言,仁义更非口说”,道德仁义不是由嘴巴创造出来的,而是因躬身力行而存在的。为人做恶当然不对,标榜虚名也是不对,得名只在切身做人而已。
诚心和气陶冶暴恶名义气节激砺邪曲
遇欺诈之人,以诚心感动之;遇暴戾①之人,以和气薰蒸②之;遇倾邪私曲③之人,以名义气节④激砺⑤之;天下无不入我陶冶⑥中矣。
【注释】①暴戾:残酷的意思。②薰蒸:就是感化的意思。薰,香草名,在此作沐、感沐解;蒸而熟之。③倾邪私曲:指行事不由正道。倾邪,不正;私曲,不公不直。④名义气节:名义,谓名称与义理;气节,谓志气与节操。⑤激砺:感发鼓励。⑥陶冶:化育裁成之意。杜甫诗:“陶冶性灵在底物。”
【译文】遇到欺骗狡诈的人,要用诚心来感动他;遇到残酷乖戾的人,要用和气来感化他;遇到行事险恶不走正道的人,要用名义气节来感化他;这样天下便没有不能受我化育的人了。
【评析】“处世无奇但率真”,真诚所至,金石为开;任何人都具有理性,再顽冥暴戾的人,都有理性抬头的时候,这是人的一线生机所在,只要待以至诚,顽石可以点头。人,不可能独来独往,诚永远是人生在世的不二法宝。另一方面,人都有向善之心,谁也没有为恶损人的本心,遇有误入歧路的人,待之以诚之外,再勉以名节,而不幡然醒悟者,未之有也。
和气致祥瑞洁白留清名
一念慈祥①,可以酝酿两间和气②;寸心洁白③,可以昭垂百代清芬④。
【注释】①慈祥:慈善也。仪礼士相见礼:“与众言,言忠信慈祥。”②两间和气:两间,指天地之间;宋史胡安国传:“至刚可以塞两间,一怒可以安天下矣。”和气,指冲和之气。③洁白:干净,清白。④百代清芬:百代,犹言知古;清芬,喻清德也。交选陆机文赋:“诵先民之清芬。”注:“先民,谓先世之人,有清美芬芳之德而诵免。”
【译文】一念之间的慈祥,可以造成天地之间冲和的气氛;胸中方寸的洁白,可以把清德流传到知古之后。
【评析】看花可喜,花便可喜;看树可爱,树便可爱。人的一念之间,不仅会使大地处处都是美境,做起事来更是顺手快意。至于方寸洁白,行事无不合于理法,合于理法则有所为有所不为,惟君子能有所为有所不为,而君子德业能膏泽子孙,历百代而声光焕发。虎死留皮,人死留名,为人岂可不慈祥为念,洁白存心?
庸德庸行和平之基
阴谋怪习①,异行奇能②,俱是涉世祸胎③。只一个庸德庸行④,便可以完混沌而召和平⑤。
【注释】①阴谋怪习:阴谋,有所图而隐秘不使人知;怪习:怪癖的习惯。②异行奇能:谓所行所能特与众异也。③祸胎:言致祸之源也。李商隐诗:“自古穷兵是祸胎。”④庸德庸行:平凡的本性和行为。德,在此作本性解。⑤和平:谓心平气和也。礼乐记:“耳目听明,血气和平。”
【译文】阴谋怪癖,异行奇能,这些都是社会上的祸乱根源。只要有平凡的本性和行为,就可以合乎天地之道,召来人心和平的气象。
【评析】出于常人的举动丝毫无可贵之处。因为:第一,出于常人的举动必定不依常情常理,不依常情常理则不易有好的结果;第二,这类举动之后是以取巧为基础,以取巧为基础必定失正,失正则有区测之忧。所以,人的可贵不在阴谋怪习、奇能异行,而在平凡的本性和行为中。
忍得住耐得过则得自在之境
语云:“登山耐侧路,踏雪耐危桥①。”一耐字极有意味。如倾险之人情②,坎坷之世道③,若不得一耐字撑持过去,几何不堕入榛莽坑堑④哉?
【注释】①危桥:已有损坏的桥。②人情:谓人之情欲。礼:“人情以为田。”③世道:指世间一切行动和经历的情态。④榛莽坑堑:荒地丛生的小杂木曰榛;草木深遂曰莽;深沟曰堑。
【译文】俗语说:“登山必须敢走险峻的小路,走在雪地要有胆量过危险的桥梁。”这个“耐”字非常有意味。像那险恶的人情,坎坷的世道,如果不能用一个“耐”字坚忍过去,哪里不会堕入杂草丛生的深沟呢?
【评析】此言不仅必须拿来做座右铭,更可以拿来观察任何一个人的能够成器与否。人生不但难事事如意,抑且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最起码必须经得起大自然四时、地形的考验,必须耐住冷暖的人情,必须克服生存上的困阻,事事都必以“耐”为桥梁,才能顺利通过。世间原无怨天尤人之事,只因自己耐不过去。
心体莹然不失本真
夸逞功业①,炫耀文章②,皆是靠外物③做人。不知心体莹然④,本来不失⑤,即无寸功只字⑥,亦自有堂堂正正做人处。
【注释】①功业:功劳跟事业。②文章:谓文字也。汉书司马相如传:“文章则司马相如。”③外物:外在的事物。有形之万象曰物,在此指功业、文章。④莹然:明洁可监貌。晋书乐广传:“此人水镜,见之莹然。”⑤失:乱,紊乱。大戴礼:“乡祭酒之礼废,则长幼之序失。”⑥寸功只字:言功业、文字之微也。
【译文】夸张自己的功业,炫耀自己的文采,都是靠外在的事物在做人。殊不知人的心体明监,只要不失本性,就是没有寸功只字,也自然有可以堂堂正正做人的地方。
【评析】立身处世保有本性才最可贵。人生有三不朽,建立功业,成一家之言固然都属其中之一,但坚守人的本性,维系天地间理法的“立德”,更居三不朽之首。可见远在数千年前,人类就认为不失本真才是天地间第一可贵的事。所以,人不一定要求外物来衬托本身,平凡就是伟大,只要心体莹然,本真不失,就可以抬头挺胸地做人。
忙里偷闲闹中取静
忙里要偷闲①,须先向闲时讨个把柄②;闹中要取静③,须先从静处立个主宰④。不然,未有不因境而迁⑤,随时而靡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