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2 / 2)

🎁美女直播

【注释】①偷闲:白居易诗:“偷闲意味胜常闲。”程子诗:“将谓偷闲举少年。”②把柄:在此作凭借解。③取静:寻求安定。取,寻求;静,安定,动之对。④主宰:管理的意思,管理者亦曰主宰。苟子:“心者,道之主宰。”⑤迁:移徙的意思。易经:“君子以见善则迁。”⑥靡:损也。国语越:“王若行之,将妨于国家,靡王躬身。”

【译文】在繁忙的时候,要能抽取一点儿空闲,必须先在空闲的时候有所凭借;在喧闹的环境,要保持平静的内心,必须先从平静的环境里有个主意。要不然,没有不因为环境而改变,随着时日而受损的。

【评析】不论做人或做事,都要事先有所思虑,才能临事不乱,前后圆满。也就是我国古代圣贤一再揭示的“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忙里偷闲、闹中取静,这都是“定”的功夫;平日没有“定”的修养,如何能够偷闲、取静?同样的道理,平日没有远大的思虑,届时如何能够衡盱全局,不忙不乱?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子孙造福

不昧①已心,不尽②人情,不竭③物力;三者可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子孙造福④。

【注释】①不昧:不蒙蔽的意思。②不尽:不极,不做尽的意思。③不竭:不浪费的意思。④造福:建立幸福的生活。

【译文】不蒙蔽自己的良心,不做绝人情的事,不浪费物力。这三者,可以为天地树立善良的本性,为万民树立长久的正道,为后世子孙建立幸福的生活。

【评析】这里讲的是早在两三千年,我国圣贤就已揭露的“内圣外王”、“先成己而后才能成物”的哲学。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做人必须从根本做起,根本一坏,高谈任何大作为都是一派谎言。不昧已心、不尽人情、不竭物力,这三者做不到,抛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子孙造福等字眼儿不谈,就是谈其人品**不可能好到哪里。我们不仅必须随时以做到这三者来要求自己,也可以用这三者来观察周遭人的品性。

为官公廉居家恕俭

居官有二语,曰

:“惟公则生明,惟廉则生威①。”居家有二语,曰:“惟恕则情平,惟俭则用足②。”

【注释】①威:尊严。在传襄公卅一年:“有威可畏谓之威。”②足:满足,足以供用之称。

【译文】做官有两句格言,就是:“公正无偏才能有清明的判断力,廉洁不苟才能有任事的威严。”治家有两句格言,就是:“恕道存心才能使家人平和相处,节俭朴素才能使家用足够有余。”

【评析】这里讲的是做事和持家的根本。为什么把做官改说成做事?因为古代社会组织简单,除了做官一途,再找不出积极服务人群的门径,而现在社会开放,社会组织十分复杂,各民族生存竞争百倍于从前,必须群策群力,才能使社会有进步可言,每个人都可以从各行业积极服务人群。做事不公、不廉,身分已失,当然谈不上有什么尊严。恕、俭不仅是立身的要件,也是持家必须的原则。因为持家除了有使一家衣食无忧的责任外,还有教育子女的要务;而恕、俭正是教育子女重要原则。如果自己以身作则做好这两点,不只家庭生活和谐幸福,就是子女将来长大做人做事,也不会有多大的差错。

处富知贫居安思危

处富贵之地,要知贫贱的痛痒①;当少壮之时,须念衰老的辛酸②。

【注释】①痛痒:痛苦。传习录:“如耳目之知视听,手足之知痛痒,此知觉便是心也。”②辛酸:即辛楚,喻悲苦也。

【译文】处在富贵的地位上,要知道贫困人家的痛苦;当年少力壮的时候,必须想到年老体衰的悲楚。

【评析】“天下事,胜于惧而败于忽;惧,为福之种,忽,为祸之胎。”陶觉说的这句话,可以拿来这里借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能退一步想,往远处看,人间不知可以减少多少时移事易后的凄凉。

清浊并包善恶兼容

持身不可太皎洁①,一切污辱垢秽,要茹纳得②;与人不可太分明③,一切善恶贤愚,要包容得④。

【注释】①皎洁:光明洁白。②茹纳得:就是容纳得下的意思。茹,纳。③分明:清楚的意思。④包容得:包含容纳得下。

【译文】处世不可以太标榜清高,一切羞辱、委屈、毁谤、谩骂,都要容纳得下;交友不可以太过于计较,一切好人、坏人、贤者、笨者,都要包含得下。

【评析】“一切污辱垢秽要茹纳得,一切善恶贤愚要包客得”,这并不是在告诉人连男盗女娼之徒都要视为好友,然后同流合污,而是在教人要有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观念。比我强的人,我当然要学习,比我差或行为不正的人,我们要以之攻错;人一方面不能离群索居,一方面必须不断接受磨练、不断和环境奋斗,而这都要和其他的人发生密切关系。如果不能包容周遭的一切,不能以周遭的一切做为进取的张本,人生怎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呢?

勿仇小人勿媚君子

休与小人仇誉①,小人自有对头②;休向君子诌媚③,君子原无私惠④。

【注释】①仇誉:敌

对结怨。②对头:适当的仇敌。③谄媚:逢迎的意思。④私惠:私相授受的恩惠。

【译文】不要和小人敌对结怨,小人自然会有对头;不要对君子逢迎取媚,君子原本没有私相授受的恩惠。

【评析】做人重在做好分内的事,己分已尽,就可以进而“立人”、“进人”,以本身无愧无怍的条件去影响人心、转移风气,令君子们刮目相看。否则,舍本逐末,以意气和不顺眼的人计较结怨,只有遭到对方进一步的报复;向君子讨好取悦,只有招致轻视,失去身份。

疾病易医魔障难除

纵欲之病①可医,而势理之病②难医;事物之障③可除,而义理之障④难除。

【注释】①纵欲之病:放纵情欲的病。②势理之病:固执自以为是的病。势理,固执一隅之见,自以为是的意思。③事物之障:事物方面的障碍。④义理之障:正义真理方面的障碍。

【译文】放纵情欲的病还可以医治,但固执偏见、自以为是的病就很难医治;事物方面的障碍可以清除,但义理方面的障碍就很清除。

【评析】人必须保持灵明的本性,存心要公正。王阳明说得好:“去山中贼易,去心中贼难。”义理人非不知,而是宁为物役,知亦不行。前面已经说过心为一身主宰,可知做人之要在于扫除义理的障碍。假使绝大多数人知而能行、能改,那么这个世界该是多么可爱,自然到处洋溢着欣欣的气息。

金须百炼矢不轻发

磨砺①当如百炼之金,急就者,非邃养②;施为③宜似千钧之弩,轻发者,无宏功④。

【注释】①磨砺:磨物使锐也。书费誓:“砺乃锋刃”传:“磨砺锋刃。”引申为磨练之义。②非邃养:是说修养就不会精深。邃,精的意思。③施为:行为,就是做事。④无宏功:没有大的事功。

【译文】磨练身心应当像百炼的金属,急于成就的人,不会有精深的修养;做事应像拉开千钧的弓弩,

轻易发动的人,没有大的成功。

【评析】“处事当熟思媛处,熟思则得其情,缓处则得其当”。薛敬轩说的这句话亦是至理名言。“欲速则不达”,从来急行无善步,缓一着,再加一层深思,所成就的自然不差;前人已留给我们不少宝贵的教训,岂可不放在心上?

宁为小人所毁勿为君子所容

宁为小人所忌毁,毋为小人所媚悦①;宁为君子所责备,毋为君子所包容②。

【注释】①媚悦:逢迎接近的意思。悦,喜好。②包容:包含容纳,在此则作宽恕、容忍解释。

【译文】宁愿被小人猜忌毁谤,也不能被小人逢迎接近;宁愿被君子批评责备,也不要被君子宽恕容忍。

【评析】这是老生常谈的道理,但越是老生常谈越是切身,也越为人忽视。不知小人口蜜腹剑,但视君子忠言逆耳;这大概就是所谓的“人性弱点”吧?“不纳他人之忠言者,易于误事,不得称为智者。”这又是一句老生常谈的话,不知有几个人真正放在心上?

好利者害显而浅好名者害隐而深

好利者,逸出①于道义之外,其害显而浅;好名者,窜入②于道义之中,其害隐而深。

【注释】①逸出:超出。②窜入:潜入。窜,匿、隐匿的意思。左传定公四年:“天诱其衷,致罚于楚,而君又窜之。”

【译文】好利的人,行为是站在道义之外,他的祸害虽明显却是不深;好名的人,行为是隐匿在道德之中,他的祸害虽不明显却很深远。

【评析】人一旦不能扫除物欲,若只专事牟利中也还罢了,千万不可去做名利中罪人。为什么?道理很简单:名利,人之所欲也,人如果不能循正道积财富,而必须出以投机取巧,则应者上钩,情形只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至于为名而不由正道,可就大大不同了;试想一个人要成名,是不是要造成大多数人的好感?而以伪善的面孔出现在众人面前,在取得相当地位后,面具一旦拆穿,大家心里将是什么感想?道德价值观念能不大受动摇,社会风气能不有虚伪之忧吗?

忘恩报怨刻薄之尤,

受人之恩,虽深①不报,怨则浅亦报之;闻人之恶,虽隐不疑②,善则显亦疑之。此刻之极③,薄之尤也④,宜切戒之。

【注释】①深:厚的意思。②虽隐不疑:是说即使还不明显就深信不疑。③刻之极:苛酷到了极点。刻,作苛酷解;之,作至、到解。④薄之尤也:刻薄得超出于众人之上啊。

【译文】受了别人的恩惠,即使非常深厚也不会想到应该报答,而受了别人的怨气,虽是些微的也要加以报复;听到别人有过失,即使还不明显马上就深信不疑,而听到别人的善行,虽然已很明显也要加以猜疑。这可谓苛酷到了极点,刻薄得超出人情,应该深加戒除。

【评析】人必须记住“根本”,应该“厚道”。人在社会上立身行事,再是聪明睿智,也不能一帆风顺,最起码也要有朋友的支持,才能成功立业。如果一到腾达之时,就把从前曾经相助的朋友视同路人,其人比禽兽还不如,最后终将为人们所不齿,得来的事业有随时失去的可能。至于“厚道”,同样是做人的原则之一。在现实生活中,谁都想平平稳稳过日,谁也不愿犯上过失。当一风闻某人有了过失时,就一口咬定,甚至绘声绘影,姑且舍人将何以堪,即本身人格不谈,易地而处,自己又将何如?而“做好”本是人的本分,否认了别人的善行,同样地自己又算什么?因此,人生在世,不能不记住根本——厚道存心。

谗言如云蔽日甘言如风侵肌

谗夫毁士①,如寸云②蔽日,不久自明;媚子阿人③,似隙风④侵肌,不觉其损。

【注释】①谗夫毁士:谗夫,****毁善害能的人;毁士,毁谤一般人。士,指一般人。诗郑风:“字不我思,岂无他士。”②寸云:片云。寸,言其小。③媚子阿人:媚子,谄媚取巧的人;阿人,曲意附和人。④隙风:从隙缝中吹进来的风。墙壁上的小孔或裂缝曰隙。

【译文】****的人毁谤别人,有如一片浮云遮蔽太阳,不必多久自然就会重现光明;谄媚取巧的人曲意附和别人,就像风从隙缝中吹进来侵入肌肤,不知不觉就会受到损害。

【评析】“事实终归是事实”,如果自己行事正大光明,问心无愧,一切恶意中伤的言行,最后必将无所遁形。可惜人情往往一方面经不住外来的批评、中伤,一方面喜欢甘言美语、曲意奉承。不能忍受恶意的中伤,如果自己的反应不太偏激,或许不致有意外的祸害;但如果时时喜欢别人的赞美逢迎,那就难保不会有不测的一天。因为一旦喜欢甘言美语,自己就变得自以为是,生活在错觉之中,以为所作所为都无偏差,久而久之,“知性”受到蒙蔽,小人因此乘隙而入,那么,即使不做出大的过错,也会失足踏入小人的圈套。

戒高绝之行忌褊急之衷

山之高峻处无木,而溪谷回环①则草木丛深;水之湍急处无鱼,而渊潭停蓄②则鱼鳖聚集。此高绝之行③,褊急之衷④,君子重

⑤有戒焉。

【注释】①回环:往复循环,在此指曲折环绕。②渊潭停蓄:渊潭,深潭;停蓄,指水之平静不流动。③高绝之行:清高到极甚的行为。④褊急之衷:狭隘到极端的心理。⑤重:深,表性态。吕览悔过篇:“君其重图之。”注:“重,深也。”

【译文】山的高峻之处不会生长树木,而溪谷环绕的地方草木就深密地丛生;水的湍流之处没有游鱼存在,而深潭止水的地方鱼鳖都来聚集繁殖。那过分清高的行为,过度褊狭的心理,都是君子必须深加为戒的。

【评析】真正的伟大出于平凡,并不在标新立异。“君子胸中所常体,不是人情是理;君子口中所常道,不是人伦是世教;君子身中所常行,不是规矩是准绳。”做人之道无它,如此而已。如果把道理说得极高、极远,把理想订得极高、极远,完全不顾常情、常理,那可能达到吗?

虚圆立业偾事失机

建功立业者,多虚圆①之士;偾事失机②者,必执拗③之人。

【注释】①虚圆:谦虚圆通。②偾事失机:偾事,败事;礼记大学:“此谓一言偾事。”失机,坐失机会。③执拗:固执拗戾。拗,倔强不顺从。续通鉴宋神宗熙宁二年:“人言安石奸邪,毁之太过;但不晓事,又执拗耳。”

【译文】能够建功立业的,大多是谦虚圆通的人;败事坐失良机的,一定是固执不通的人。

【评析】“处人不可任己意,要悉人之情;处事不可任己见,要悉事之理。”“合则来,不合则去”,这固然痛快之至,可是对事真正能有裨益吗?自以为是并不见得聪明,有时反而显得浅薄。前面引的两句话,乃是做人做事的原则,一旦做到,必然能以“虚圆立业”,不会“偾事失机”。

处世要道不即不离

处世不宜与俗同①,亦不宜与俗异;作事不宜令人厌②,亦不宜令人喜③。

【注释】①与俗同:和一般人一样。俗,一般人。国策赵策:“不和于俗。”②厌:憎恶;如讨厌,即讨人憎恶。③喜:作夸耀解。说苑复国:“乐羊已得中山还,有喜功之色。”

【译文】人生在世不应和一般人同流,也不应和一般人相违;作任何事不应使人感到憎恶,也不应使人加以夸耀。

【评析】此乃“中庸之道”。中,不偏;庸,不易。其中的意思,凡是受过高中教育的人,都非常明白。所谓不偏、不易,在立身处世上面,就是行事合乎常情常理,无过与不及;同流合污固然不可,和一般人相去太远也有失人情;太过清高固然不可,阿谀取媚也足为不齿。只有守着本分处世,既不违背义理,又合乎人情,才是一位真正能够有为有守的人。

老当益壮大器晚成

日即暮而犹烟霞绚烂①,岁将晚而更橙橘芳馨②。故末路③晚年,君子更宜精神百倍。

【注释】①烟霞绚烂:烟霞,云气;绚烂,光采炫目貌。②芳馨:芳香。馨,芳香之通称。③末路:路程终止之地,在此指人生晚年。

【译文】太阳即将西下时,云彩还很绚烂,一年即将过去时橙橘更是馨香。所以君子一到了晚年,更应该有焕发的精神。

【评析】一个人的智慧、见解,必须到上了年纪,经过诸般世事以后,才达于成熟;也就是说做人、做事才见老练、远大。因此,一个人的成功立业也往往在这时候。年少世事所知有限,一切似懂非懂,做起事来哪里轻易就能顺手、如意?如果不知这种“大器晚成”的道理,不能老当益壮,才真是闲白了少年头!

藏才隐智任重致远

鹰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它攫人噬人手段处①。故君子要聪明不露,才华不逞②,才有肩鸿任钜③的力量。

【注释】①攫人噬人手段处:攫人,以爪取以杀人;噬人,食人;手段,作方法解;处,所在。②逞:矜夸。李义山杂纂有智能:“不妄自逞能。”③肩鸿任钜:肩负重大的责任。鸿,大的意思。

【译文】鹰站立时像是睡着,虎走路时有如生了病,这正是它们以利爪扑食人类的方法。所以君子的聪明要不显露,才华要不矜夸,才能有肩负起重责大任的作为。

【评析】这里并不是在教人“深沉机诈”,而是告诉人不可夸示才智,遇事马上就跃跃欲试,必须沉着坚忍。其实真正聪明有才能的人,知道得天独厚,负有立人、达人的使命,无不战战兢兢于分内之事,不敢有丝毫轻慢夸耀的念头。只有那些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人,才会自以为已经高人一等而到处自我宣扬。这种不知“天有多高、地有多厚”的人,目光如豆,你说他真能成得了什么大事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