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遇之成色,作欣于所遇,暂得于己观,则在与大自然交融的一刹那间,可以使人直觉本性、直观本心,荡涤了一向在世俗中打滚的尘心。诗、书、画三者乃人类性灵一种至高的表现,寄身在三者之中,使心灵生活获得提升,自然可使庸俗的质性消失于无形。“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任何事物有其利必有其害,只有适予利用,則何玩物丧志之有?
春之繁华不若秋之清爽
春日气象繁华①,令人心神骀荡②,不若秋日云白风清、兰芳桂馥、水天一色、上下空明③,使人神骨俱清④也。
【注释】①气象繁华:气象,气概;繁华,美丽、侈盛。②骀荡:谓安详舒放也。③空明:苏轼赋:“击空明兮沂流光。”谓月映于水,生光明也。④神骨俱清:精神和形体都感到舒畅。
【译文】春天的景色繁华美丽,令人心神安详舒放,不过却不如秋天云淡风清、兰花芬芳、桂花清香,水面和天空一片蔚蓝,天朗气清,大地一片辽阔,使人精神身体都感到舒畅。
【评析】春到人间,万物欣欣向荣,到处一片蓬勃景象,人们无不急于追寻春的脚步。一叶落而知秋,大地显得一片萧条之意,人们大都感到几分落寂,而这里居然说春之繁华,不若秋之清爽,岂不有背人情?其实不然,这是从再进一层的人生境界来看的。春之繁华,犹人生年轻时之起步;秋之清爽,犹人生中年以后之突破俗情,这是作者哲人的眼光。
得诗家真趣悟禅教玄机
一字不识而有诗意①者,得诗家真趣②;一偈不参③而有禅味④者,悟禅教⑤玄机⑥。
【注释】①诗意:诗的情操。②真趣:真的趣味。③一偈不参:即禅教所述之妙旨偈言,一句也不去参考研究。偈,梵语译为颂。主要由三言或四言而成一句,乃述禅之要旨的一种韵文。④禅味:禅之妙趣。⑤禅教:禅宗之教理。⑥玄机:佛家神妙不可测的灵机。
【译文】即使不认识字、作不出文章的人,说起话来却有诗的味道,这是对诗家的真趣味有所领悟。至于谈禅的妙旨,虽然是连一种偈言都没有参考研究的人,也能够不念佛颂经,而悟得禅的玄机妙旨。
【评析】诗是用来表达志向的。如果一个人的志向没有诗意,无论字汇、词藻多么丰富,都不能作出好诗。反之,一个字也不识,而有诗意的人,也能得到诗人的真趣。能作偈也和能作诗一样,能够理解偈言或很巧妙的作出偈言,并不一定就能悟出禅机。反之,未曾参究过偈言的人,只要有禅的趣味,便是悟得了禅的玄妙机用。古人说酒有别肠,诗有别才,禅則有许多是不立文字而在教外别传,绝不拘泥于文字的。其实,不仅作诗和参禅是如此,世上一切事情都是自然而成的。
像由心生像随心灭
机动的①,弓影疑为蛇蝎,寝石视为伏虎,此中浑是杀气;念息的②,石虎③可作海鸥,蛙声可当鼓吹,触处俱见真机。
【注释】①机动的:指好用心机的人。②念息的:指内心闲静的人。③石虎:人名,石勒之从子,字季龙,迅捷凶暴,所向无敌。勒死,虎废其子弘,自立为人赵天王,已遂称皇帝。僭位之日,工役发民众,动至数十万人,猎车千乘,养兽万里,夺人妻女无算,僭立十五年而死,先是诸子已自相残杀,虎死,遗胤复为其将冉闵先后覆灭,石氏遂无遗灭。
【译文】好用心机的人,看到角弓的影子会认为是蛇蝎,看到黑暗中的石头会认为是蹲伏着的老虎,心中都充满着算计人的念头。内心安闲的人,可把凶恶如石虎的人当成海鸥一般温驯,聒噪的蛙声可当成悦耳的乐章,到处都是一片祥如之气。
【评析】善恶完全系于一念之间,古人所说的“退一步海阔天空”即是。此意滚滚尘世间,假假真真,真真假假;禅家所谓“见山是山”,是在告诉人们不要刻意捏造改变任何事物,应以“自然之心”和自然界和谐共处;这句话可以拿来在此做注脚。吾人倘保固本心,那么,尘世间的一切,不就时时像苏东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一般,永远是吾人随心所欲的吗?而每个人的人生,也都是和谐、知足、常乐的。因此,从这句话里,我们能了解到:舍蜉蝣之身,最可贵万不可失去的,就是我们的“本性”。
来去自如融通自在
身如不系之舟,一任流行坎止①;心似既灰之木,何妨刀割香涂②。
【注释】①流行坎止:流行,随水流漂行
;坎止,随水流停止;坎,止也。②刀割香涂:以刀割身喻痛苦,以香涂身喻赞美。
【译文】身体要像没有系上缆绳的小舟,完全自由自在地任着水流的漂行、停止。内心要像已经烧成灰烬的木头,冷寂得刀割的痛苦、人们的赞美都不动心。
【评析】这里讲的和前一章相类似,告诉人们不要受外在的事物左右。存心应自自然然地像流水,“行于其所不能不行,止于其所不能不止”,才不致碌碌终生,为外物所苦、所役。天地生我,端在维持“生生之德”,而生生之德之能永不止息,吾人之不太违背自然之道,厥为相对基
因。所以由治而乱,乱极必治,斑斑的历史轨辙,揭示了大自然的哲学,告诉我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沙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历史上祖先留下的教训,眼前他人给予的借鉴,往往都在教我们不要陷入“虛幻、做作”的无底深渊中,不要因外物,苦了自己也苦了别人。你到底要取借他人,还是要做为他人的教训呢?
忧喜取舍之情皆是形气用事
人情听莺啼则喜,闻蛙鸣则厌,见花则思培①之,遇草则欲去之,但以形气用事②。若以性天③视之,何者非自鸣其天机,非自畅其生意④也。
【注释】①培:栽种的意思。宋史卢秉传:“材木,非培植根株勿成。”②以形气用事:靠形体意气来取舍、判断。③性天:即天赋的本性。④生意:生存的意念。
【译文】一般的人情,听到黄莺的啼声就觉得喜悦,听到青蛙的鼓鸣就觉得厌烦,看到美丽的花朵就想取回栽种,遇有野草就要加以铲除,这只不过是凭着外在的感受来作取舍。如果从万物自然的本性来看,何物不是在自求抒发他(它)们原有的本心?不是在自求舒畅他(它)们蓬勃的生气呢?
【评析】咬得了菜根,百事可成。本章所讲,很可以为作者洪应明先生为本书取名“菜根谭”作最好的注脚。贪求感官上的享受,是人之常情;人们在未“尽已之诚”以前,就先在享求甘美方面作“三级跳”,自古而然。前人早已点破玄机,吾人其尚一味以己念判外物乎?
梦幻空华真如之月
发落齿疏,任幻形①之凋谢;鸟吟花开,识自性之真如②。
【注释】①幻形:指形体;人生大限一到,形体即委诸天地,故曰幻形。②真如:佛家语,谓实体实性而永世不变之真理。惟识论:“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易。”
【译文】人在头发逐渐掉落,牙齿逐渐稀疏的时候,要听任这种形体上的自然凋谢;在鸟吟花开的时节里,要能体认出自身精神可以永不幻灭的真理。
【评析】目下年轻人,经常以“想要什么,就有什么”相祝福;这话细想大有哲理,正是所谓“胸中自天地”。发落齿疏,是人生必经之事,不需伤悲;而鸟吟花开,是彼固有情事,吾人引为美景,是“胸中自创天地”。一层想入一层,真可以做假。假可以当真,虚者实,实者虚,世事有什么值得矫饰做伪的呢?
欲心生邪念虚心生正念
欲其中①者,波沸寒潭,山林不见其寂;虚②其中者,凉生酷暑,朝市③不知其喧。
【注释】①中:心目中。②虚:中空无所有,指没有物欲。③朝市:早晨的市场,即交易特别热闹。
【译文】追求外物的欲念存在心中的人,能使平静的心湖掀起汹涌的波浪,即使身处在山林之间也不能使内心宁静;心中没有物欲的人,在酷暑之中内心仍觉得清凉,置身喧闹的场所也不会感觉吵攘。
【评析】“心中的欲念正在炽烈地燃烧着”、“眼前的钞票即将到手,双眼几乎喷**来”等,一些形容欲念的字眼,往往少不了“烈”字,我们拿来和这章参解,可能高喧“阿弥陀佛”吧!
富者多忧贵者多险
多藏者厚亡①,故知富不如贫之无虑;高步者疾颠②,故知贵不如贱之常安。
【注释】①厚亡:增加败亡的可能。厚,动词,增也。②疾颠:疾,急速;颠,坠,坠落。
【译文】一心聚积财富的人会增快败亡的可能,所以由此可知豪富不如清贫的人无忧无虑;处身高位的人易加速失势的可能,所以由此可知显贵不如卑贱的人能常感安乐。
【评析】这里讲“富者多忧,贵者多险”,并不是要求我们刻意“弃富拼贵”,而是从另一角度告诉我们满则溢、溢则损。至于如何富而不忧、贵而不险,并没有一定的办法,还是要靠各人如何做到“不骄”、“知礼”了。
读易松间谈经竹下
读易晓窗①,丹砂研松间之露②;谈经午案③,宝磬宣竹下之风④。
【注释】①晓窗:清晨的窗户。②丹砂研松间之露:用松树上的露水来调和朱砂,以作眉批。丹砂,即朱砂,红色颜料;研,调和的意思。③午案:午间的书案。案,桌。④宝磬宣竹下之风:宝磬的声音随着风飘散在竹林里。磬,家宅及寺庙神龛上,范铜铁作钵形,祭时击以发声之器曰磬。宣,动词,有散布的意思。
【译文】清晨在窗前研读易经,用松树上的露水来调和朱砂;午间在书桌前诵读佛经,宝磬的声音随风飘散在竹林里。
【评析】研读易经,要在松间;参悟禅机,要在竹林。如果你信以为真,那就“谬无以复加”了。在现实生活的营求过程中,不要忘了力争多沐浴在“自然”之中。因为自然界奥妙无穷的道理、趣味,可以使人们的人生充满更醇厚的情趣。
人为乏生趣天机在自然
花居盆内终乏生机,鸟入笼中便减天趣;不若山间花鸟错集成文①,翱翔自若②,自是悠然会心③。
【注释】①文:错画
曰文。②自若:自如。③会心:谓心中独自领会也。世说新语言语篇:“简文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木,便自有濠、濮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
【译文】花一栽种在盆中,就从此失去蓬勃的自然生机;鸟一关养在笼里,就不免缺少活泼的跳跃气息。由此可见,不如让花鸟生长在山林之间。自由自在地各去领会生命的意义。
【评析】人为乏生趣,天机在自然。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不难看到。盆中花、笼中鸟它们的生命色彩.总不及山林里的花鸟来得美丽、具有活力朝气。由此一比喻可见,任何刻意求得的事物,大都缺乏自然的生趣。然而,人们往往将“巧夺天工”之事,视为一种不朽;到底“矛盾”老是紧跟着人生!
烦恼由我起嗜好自心生
世人只缘①认得我字太真②,故多种种嗜好,种种烦恼③。前人④云:“不复知有我,安知物为贵?”又云:“知身不是我,烦恼更何侵?”真破的之言⑤也。
【注释】①缘:因缘,缘由。②真:真实,真面目。③烦恼:佛教之语。原为指障碍菩提正觉的一切欲念。④前人:古人。⑤破的之言:正中下怀、合于道理的话。
【译文】世人只因为把“我”、“自己”认得过真了,无论什么事都以自己为本位,于是产生种种嗜好、种种烦恼。古人说:“人能完全否定自我达到无我的状态,又如何能分别彼此、善恶呢?”又说:“知道了我身不是属于我所有,烦恼又怎能侵入我身呢?”古人的无我之语实在是一语破的,得了其中真义啊!
【评析】古人不以“我”为重,如果人能达到无我之境,知道自己的身体都不是自己之物,就不会被烦恼侵入而痛苦。凡事不起争夺之心、贪图之念,自然一切平稳,身心舒适,旷达神怡。
以失意之思制得意之念
自老①视少②,可以消奔驰角逐③之心;自瘁④视荣⑤,可以绝纷华靡丽⑥之念。
【注释】①老:老年。②少:少壮。③奔驰角逐:奔波驰骋为争逐名利。④瘁:憔瘁,衰老,凋零。⑤荣:荣华富贵。⑥纷华靡丽:繁华奢侈的生活。
【译文】少年人血气方刚,喜欢争名夺利。到了年老力衰,竞争的念头便逐渐消失了。当人处于高官厚禄时,都过着繁华奢侈的生活;待盛机必衰、落魄潦倒时,于是感到无限的凄凉。因此,少壮时要考虑衰老的时候,在享受荣华富贵时,要顾虑到潦倒后的日子,如此才可有备无患,免于灾祸。
【评析】老子说:“祸兮福所之,福兮祸所倚。”世上的事,一利一害一得一失往往是相伴而行的,何况人生几何?一味争长论短、奔驰角逐,实在是愚不可及的事;一切顺其自然、泰然处之,过个愉快的人生,才是明智之举。俗语说得好:“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若时时以零落清静之心,去看富贵人们的繁华奢侈的生活,则自己就会小心警惕,自然而然摒除穷奢极侈的念头了。
世态变化无极万事必须达观
人情世态①,倏忽②万端,不宜认得太真。尧夫③云:“昔日所云我,而今却是伊④,不知今日我,又属后来谁?”人常作是观⑤,便可解却胸中⑥矣。
【注释】①世态:世间的种种形态。②倏忽:忽然,很快。③尧夫:宋之大儒邵雍,字尧夫,河南人,号安乐先生,修物理性命之学,终生不仕。殁于神宗熙宁十年,谥康节。著书皇极经世画六十卷、现物篇、渔樵问答及伊川击壤集二十卷等。④伊:他。物质的他。⑤观:考察,观察。⑥胸中:即悬念、系累之意。即蟠踞于胸中的系念。
【译文】人情世故千变万化,不应过于认真固执。邵尧夫说:“昔日的我在昔日是与我亲近,而今已渐渐疏远了,今日的我又与我亲近,而他日将变成谁?就不得而知了。”若能常常如此想,自然就可以解除胸中怨恨苦闷的束缚了。
【评析】人们连自己都不能保持原状,而时时改变,那就难怪人情世事也会瞬息万变了。若能了解这个道理,则自然除去“我执”的偏见,而无往不利、享受快乐人生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