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1 / 2)

🎁美女直播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原文】读《论语》公子荆一章,富者可以为法;读《论语》齐景公一章,贫者可以自兴。舍不得钱,不能为义士;舍不得命,不能为忠臣。

【注释】公子荆:《论语·子路》篇:“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孔子赞美卫公子荆,不但知足而且善于治理家产。齐景公:《论语·季氏》篇:“齐景公有马千匹,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自兴:自我奋勉。

【译义】读《论语·子路》篇公子荆那一章,可以让富有的人效法;读《论语·季氏》篇有关齐景公那一章,贫穷的人可以为之而奋发。如果舍不得金钱,不可能成为义士;舍不得性命,就不可能成为忠臣。

【评析】公子荆善于治理家产,最初并没有什么财富,但他却说:“尚称够用!”稍有财富时就说:“可称完备了!”到了富有时,他说:“可称完美无缺了!”在这段由贫至富的过程中,他不断地致力生产,并抱着知足的态度,所以贫能安贫,富能安富,始终保持心境上的裕如。齐景公养马千匹,死了以后并没有值得百姓称赞的美德;伯夷叔齐不肯食用周粟,最后饿死在首阳山,而人民却争相称道。可见一个人“富有”或“贫穷”,不在财富,而在道德。其实,读公子荆一章,富者可以学习,贫者也可以学习。阅齐景公一章,贫者可以勤勉,富者也可以自惕。假使伯夷叔齐爱财,接受周赐予的厚禄,终究不能成为义士。如果伯夷叔齐惜命,也一定不肯饿死在首阳山上了。古时的忠臣义士,正是孟子口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勤苦之人绝无痨疾,显达之士多出寒门

【原文】每见勤苦之人绝无痨疾,显达之士多出寒门,此亦盈虚消长之机,自然之理也。

【注释】痨疾:今言肺结核。

【译义】常见勤勉刻苦的人绝对不会得痨病,而显名闻达之士往往是穷苦出身,这也可看成是盈则亏、消则长的大自然本有的道理。

【评析】月盈则缺,缺尽而满。季节也是如此,夏天生机到了极盛时,便要走向秋冬的凋零,凋零到了尽头,又可迎向春天的生机。勤苦之人绝无痨疾,乃是因为其外在肢体不断消耗,因此,内在生机便源源不绝,正如月之由亏缺走向盈满的阶段。享乐之人四体不勤而犹进补,反而断了内在的生机,由内起了死意,正如月之由盈满走向亏损的现象。

显达之士出于寒门,因为寒门无所有,是向上弥补的结果;富门出孽子,因为富门无所缺,是尽量消耗的缘故。《易经》上否极则泰来,既济之后则为未济,都是综合自然现象而归纳出的人事道理。如果不走上盈满,就不会走上亏损之路;如果始终保有未济的心情,就不会有既济之后的“初吉终乱”,这往往是由我们的态度来决定的。人心可以决定事情的变化,而事情往往要看人们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它,所以会有不同的结果。

肯下人,终能上人

【原文】欲利己,但是害己;肯下人,终能上人。

【注释】下人:屈居人下。

【译义】想要对自己有利,往往反而害了自己。能够屈居人下而无怨言,终有一天也能居于人上。

【评析】很多事情所图谋的和所得到的结果往往恰好相反。欲利已而反害己,乃是因为人人都想利己,而利又未必能满足每一个人,因此,在利之中必有许多争斗,人们常在未蒙其利时便已先受其害,或者已得其利,而祸害随来。因为要将可争斗的“利”纳入怀里,必然就要承受争斗。

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前一句便是“肯下人”的意思,后一句便是“能上人”的意思。反过来说,“不肯下人,终不能上人”。万丈高楼平地起,盖楼房岂有不打地基的?不挖地基而盖的楼房,终禁不起风吹雨打而倒塌。如果不肯打下坚实的基础,好好学习,凭什么本领爬得高呢?没有人生下来就是成功的,那些成功的人,哪一个不是由低处经过了千辛万苦才爬到高处的?挨不住的早就下来了,还谈什么成功呢?

大孝单称虞舜,英才独颂周公

【原文】古之克孝者多矣,独称虞舜为大孝,盖能为其难也;古之有才者众矣,独称周公为美才,盖能本于德也。

【注释】克孝:能够尽孝道。

【译义】古来能够尽孝道的人很多,然而独独称虞舜为大孝之人,乃是因为他能在孝道上为人所难为之事。自古以来有才能的人极多,然而单单称赞周公为美才,乃是因为周公的才能以道德为根本。

【评析】能尽孝道的人固然多,但是,像舜那般受了种种陷害,仍能保有孝心的毕竟少见。舜的父亲瞽是个瞎子,舜的母亲死后,瞽续弦生了象,由于喜欢后妻之子,因此,时常想杀死舜。有一天,瞽要舜到仓廪修补,瞽从下放火烧屋,舜利用斗笠护身跳下逃生。瞽又要舜挖井,舜在挖井的时候,预留通道,果然

瞽和象趁机将井填实,舜从预留的孔道逃出,得以不死。瞽虽如此待舜,舜仍然孝顺他,并且友爱兄弟,若换了他人,早就因瞽“父不父”,而自己也“子不子”了,要不然也早离家出走。能像舜这样完美无缺的人,实在是十分难得。

周公的美才,只要从周代的礼乐行政都出自周公之手便可见一斑。这样的美才已是后世有才之人所难企及的,然而孔子仍说:“使骄且吝,则不足观。”由此可知,周公最难能可贵的,便是他的道德了。世人稍有才华,便趾高气扬,然而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饮三吐哺”,而毫无骄吝之色。武王病时,周公祓洁斋戒,要以自己作为质押,代替武王死,武王果然痊愈。武王崩逝,成王年幼,周公又不畏流言,辅佐成王摄理国政,等成王长大后,再把政权交还给他。周公不仅有美才,且能不骄不吝,以德为本,所以,孔子要独称周公,并不仅是因为他曾制礼作乐的缘故,实是由于他道德高尚。

险奇一时,常者永世

【原文】凡人世险奇之事,决不可为,或为之而幸获其利,特偶然耳,不可视为常然也。可以为常者,必其平淡无奇,如耕田读书之类是也。

【注释】特:只是。常然:常理如此。

【译义】凡是人世间危险奇怪的事,绝不要去做,虽然有人因为做了这事而侥幸得到利益,那也不过是偶然罢了!不可将它视为常理。可以作为常理的,一定是平淡而没有什么奇特的事,例如耕田、读书之类的事便是。

【评析】事之为奇为险,必不为常有之事,若是经常发生,也就不足为奇,不足成险了。奇险之事若要成功,往往是很不容易的,因为作为奇险,必然没有前例可循,也没有经验作为参考。如果侥幸得到利益,也非长久之事。例如海中寻宝,奇则奇矣,险则险矣,岂是日日可得的,又岂可作为一生事业的依靠?

一件事称之为奇,在社会上必无广泛用途,所以没有太多人将精力投注其上。人不可能永远住在高峰,而要住在平原,亦是如此。登山家在攀登喜马拉雅山,或是探险家在深入蛮荒地之后,必定回到人间,因为人间才是常道。奇险不同于走在时代的前峰,奇险之事现在不足为常理,未来也不足为常理;而时代之先端则是由时代常道中看到未来的趋向,所看到的仍是常道。读书和耕田是最平淡不过的事,然而正因为它是人类不可少的,所以到处可见,现在如此,未来也如此。难道有一天人类竟不需要食物来补充体力,不需要读书来增加知识了吗?即使未来科技发达,也不过换了一种方式来做同样的事罢了。

不能缩头休缩头,得放手时须放手

【原文】不能缩头者,且休缩头;可以放手者,便须放手。

【注释】缩头:比喻逃避。

【译义】于情于理不当逃避的事,就要勇敢地去面对。可以不要放在心上的事,就要将它放下。

【评析】人生的福祸难料,虽然每一个人都想趋吉避凶,却不能事事如愿。一旦遇到于情于理都不应当逃避的事情,即使做了于已有害,仍然应该去做。“见义不为无勇也”,这个“义”便是“不能缩头”之事。行义本需极大的勇气,革命先烈献身革命,难道他们不知革命是要杀头的吗?只是当时人民的痛苦和列强的瓜分已经到了有识之士不能缩头的时候了,所以慷慨赴义,虽死不惜。

“可以放手者,便须放手”,且想想人生到底有什么事不能放手?现在不放手,死时还不放手吗?一切恩怨情仇,富贵钱财,死时还管得了吗?我一直很欣赏在茶叶店里常看到的一张达摩祖师头像,在它的周围写了一圈“也可以清心”五个字,这五字从哪一个字开始都含有意思。禅宗教人放下,世人却往往为了一些小事争得面红耳赤,平添许多烦恼,不肯对声名放手,不肯对面子放手,不肯对怨恨放手……。对人生彻悟的人卸唱着:“春有繁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生好时节。”不能放手的人,真是永远也没有“好时节”。

居易俟命见危授命,木讷近仁巧令鲜仁

【原文】居易俟命,见危授命,言命者总不外顺受其正;本讷近仁,巧令鲜仁,求仁者即可知从入之方。

【注释】易:平时。俟:等待。授:给予。木讷:质朴迟钝,没有口才。巧令:巧言令色。鲜:少。

【译义】君子在平日不做危险的事情,以等待时机,一旦国家有难,便能奉献自己的生命去挽救国家的命运,讲命运的人总不外乎将命运奉献在应当奉献之处。言语不花巧则接近仁德了,反之,话说得好听,脸色讨人喜欢,往往没有什么仁心,寻求仁德的人由此可知该由何处做起才能入仁道。

【评析】君子不做危险而无意义的事,因此,要保留其身用在该用之处。不像小人,将其生命虚掷在无意义的争斗上,白白地浪费了生命。有道德的君子,知道命运的取舍,若是要奉献自己的生命,他一定将生命奉献在最有价值的地方;如果要死,也一定选择“重于泰山”的死法。因此有德的君子能“见危授命”,而小人只能“见利授命”,

其结果则是君子之死“重于泰山”,而小人之死“轻于鸿毛”。

凡是会用言语欺骗人,讨好人的人,因为心有所求,往往不会有什么仁心。有仁德的人只会说实话,实话往往不好听,也不讨好人,因为他无求于你。因此,求仁道的人,应该知道把自己的言行安在哪里,继而才可使自己的心“近仁”。

见小利,不能立大功

【原文】见小利,不能立大功;存私心,不能谋公事。

【译义】只能见到小小的利益,就不能立下大的功绩;心中存着自私的心,就不能为公众谋事。

【评析】人的行动往往根据他的见识而定,如果见到的是利,那么追求的便是利。如果要立下大的功业,绝不能只着眼在利上面,因为有许多事并非一个“利”字所能涵盖的。利又有“大利”和“小利”之分。“大利”是众人的利益,“小利”是个人的利益,大利犹可为,斤斤计较小利则永远仅能及于个人的衣食,如何能成大功业。立大功,需要有远见,见小利的人却是短视的。立大功的人必须抛去个人的利害,这也是见小利的人无法做到的。因此,要立大功先要胸怀大志,至少也要有一种为人民谋利益的思想。

“公”字本身便是“无私”的意思,惟有无私心的人才能不顾个人利害,而为大众谋福利。如果存有私心,在公利与私利之间,必会取私利而舍公利;而在公害与私害之间,只图免去私害而无法顾及公害。私和公经常是冲突的,不能兼得的,如果存私心,当然就无法全心地为公众谋事,而要时时顾念自身的利害了。

正己为率人之本

【原文】正己为率人之本,守成念创业之艰。

【注释】正己:端正自己。

【译义】端正自己为带领他人的根本,保守已成的事业要念及当初创立事业的艰难。

【评析】常见许多做主管的,自己做错了,却要求属下做得正确,使属下十分不服。事实上,自己做得正确不仅是一个领导统御上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事情能不能办得好的效率问题。如果带一群人到一个目的地,带路的却是个瞎子,试想这群人到得了目的地吗?所谓“正己为率人之本”,这个“正”字不仅是端正自己的行为,使自己在品德上能够领导他人,同时也是使自己的认识正确,使自己在知识和见解上足以带领他人,否则凭什么教他人听你的呢?

事物得来不易才弥足珍贵,惟恐失之而不复得,守成要念创业之艰的道理也就在这里。任何事在开办之初,总是克服了许多困难才能把因缘凑合起来,但是经过了一段时日后,或者是当事者,或者是后人,常常会忘了当初创立时的艰辛,以至在维护上不再花费心力,使原本辛苦建立的事业毁于一旦。如果能时时不忘当初的辛劳,并提醒后人,相信许多伟大的事业不会迅速地在时光中湮没,而会不断地发扬光大。这样一来,前人的努力才不会白费,后人也不需再重新开始建立前人早巳完成的功业,而可以把大部分精力用在进一步的拓展上。

饮食有节,男女有别

【原文】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然人欲既胜,天理或亡;故有道之士,必使饮食有节,男女有别。

【注释】男女:指男女的情爱欲望。

【译义】饮食的欲望和男女的情欲,是人的欲望中最主要的。然而如果放纵它,让它凌驾于一切之上,可以使道德天理沦亡。所以有道德修养的人,一定要让饮食有节度,男女有分别。

【评析】在人类的欲望中,最主要的便是饮食的欲望和男女的情欲。前者维持生命,后者延续种族。但是,人类更有精神的生命需要维持和延续。禽兽也有饮食与**的需要,人类如果没有精神生命,和它们又有何分别?

所谓“人欲既胜,天进或亡”。因为无论饮食或是情爱的欲望,其对象都是有限的,而欲望本身却是无穷的。若是放纵这些永不能满足的欲望,去争夺有限的物质和对象,很可能使道德沦丧,天理不彰。在人欲胜过天理的状况下,人很可能做出许多互相伤害,甚至于不仁不义的事。如此一来,身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竟有仿佛禽兽啖食**的行为,岂不可哀?

所以有德之士,必不使人类的心灵沦亡,因此在饮食和情爱的欲望上,都有一定的节制和限度。饮食只要续命即可,无需太过豪奢,情爱则有婚姻作为法度。非三餐而食不合理,暴饮暴食亦不合理,非夫妻而合谓之淫,这些都是对饮食男女的一个法则和节度。如果社会上皆重饮食口腹而不重道德,男**奔而婚姻败坏,那么人性便要沦落了。

弱者非弱,智者非智

【原文】甘受人欺,定非懦弱;自谓予智,终是糊涂。

【注释】懦弱:胆怯怕事。

【译义】甘愿受人欺侮的人,一定不是懦弱的人;自认为聪明的人,终究是糊涂的人。

【评析】所谓“泥菩萨还有几分土性”,天下没有愿受人欺侮的人,懦弱的人在背后还会讲两句气话。真正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人,除去无知无觉的人之外,大概只有圣人和

胸怀大志的人了。

圣人如耶稣者,人唾其左脸,他把右脸也一并送上,因为在他的心中早无计较之意。佛家的偈中曾云:“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随他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这是何等的修为和胸襟,换了平常人,早就打得头破血流,闹出人命了。至于韩信受胯下之辱,全身而退,而不用在无意义的争斗中,正是其大智大勇之处,他能成为汉朝的开国功臣,岂是偶然的?

事实上,自谓聪明的人,往往认识不到自己的糊涂处,因为他太过自信;而自谓糊涂的人,往往比那些自称聪明的人要聪明得多,因为他们看得到自己的糊涂处。因此,杨修若能在曹操面前装糊涂,也就不致招来杀身之祸了。

交游要学友之长,读书必在知而行

【原文】与朋友交游,须将他好处留心学来,方能受益,对圣贤言语,必要我平时照样行去,才算读书。

【注释】交游:和朋友往来交际。好处:优点、长处。

【译义】和朋友交往共游,必须仔细观察他的优点和长处,用心地学习,才能领受到朋友的益处;对于古圣先贤所留下的话,一定要在平常生活中依循做到,才算是真正体味到了书中的精华。

【评析】朋友往往是很好的老师,怎么说呢?因为每一个人都有他的长处和短处,长处是我所当学,短处是我的借鉴。交朋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漫不经心地交朋友,或是只交一些酒肉朋友,很可能只学到朋友的短处,而学不到长处。如此一来,自己不但毫无长进,反而日渐退步,交朋友便成为有害的事了。因此与朋友交往,不要只想在一起游玩,应在言行举止中,观察朋友的长处,诚心诚意地学习。自己更要分辨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好的才该学,不好的不该学,那么无论什么朋友,对自己都是益友了。

我们读书,对于古圣先贤甚至当代圣贤的精辟理论,如果只是口诵心维,而不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实践的话,并不能真正得到读书的好处。只有将书上的良言,付诸日常的应对进退、待人处世中,才是真正的“读书”。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不能活用书中的知识,成为日常生活的智慧,难免也会变成不知变通、迂腐守旧的“冬烘先生”了。

人生不过百懿行千古流

【原文】在世无过百年,总要作好人,存好心,留个后代榜样,谋生各有恒业,哪得管闲事,说闲话,荒我正经工夫。

【注释】恒业:恒久的事业。

【译义】人活在世上不过百年,总要做个好人,存着善心,为后人留个学习的榜样;谋生计是个人恒常的事业,哪有时间去管一些无聊的事,说些无聊的话,荒废了正当的工作。

【评析】人生不过百年,谁也活不了千岁,何苦不做个好人?偏要在这短短的百年中争强斗狠,弄得千年后还有人责骂。有什么利益能超过百年,带进棺材的?偏有人要为了一些小利,把自己的心肝都弄黑了!做个好人就算活不到百年,也会快活舒坦;存着恶心就算活了千年,仍是祸害一个。

每个人,一生都有自己的工作和自己想要完成的理想及目标。生命并不长久,禁不起旁骛浪费,往往一耽误,时间已经所剩无多。若要一生无憾,最重要的便是不要把生命抛掷在一些无意义的闲事上。生命要有意义,就要把分秒都花在最有价值的事物上!

教于幼正大光明,检于心忧勤惕厉

【原文】教子弟于幼时,便当有正大光明气象;检身心于平日,不可无忧勤惕厉工夫。

【注释】气象:气概,人的言行态度。检:检讨,反省。身心:身指所言所行,心指所思所想。忧勤惕厉:担忧不够勤奋,戒惧无所砥砺。

【译义】教育晚辈要从幼年时开始,便培养他凡事应有正直、宽大、无所隐藏的气概;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反省自己的行为思想,不能没有自我督促和自我砥砺的修养。

【评析】一个人的成功和失败,往往决定于他的人格。而人格的形成,又往往决定于童年的教养。因此,教养孩子,必须自幼时就培养他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光明磊落的人格及正直宽大的胸怀;那么长大以后,无论是何种境况,他总能保持一种雍容大度的气质。

在平日的为人处世中,便要养成随时自我反省的修养,所谓“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总可以由身心两方面来反省:所作所为上,是否有怠惰而不够勤奋的地方呢?如果有这种现象,还不觉得忧心,若不是对不起别人,就是对不起自己的生命了;所思所想上,是否缺乏自我砥砺的警惕呢?如果有这种情形,那么便失去了向上的生命力。没有进步便是退步,怎可不随时自我警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