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2 / 2)

🎁美女直播

【注释】

①老衲:老和尚。

②骚人:诗人文士。

③白战:宋欧阳修在颖州做太守时,与客会饮赋雪诗,禁用梨、梅、鹅、鹤、练、絮等字。后苏轼继欧阳忠公做太守,逢雨雪,亦邀客赋诗,禁用体物语。“禁体诗”即指赋诗时,预定不准犯某某等字之诗。因诗家以体物为工巧,废而不用,视同禁例,有如徒手相搏,不持寸铁,后遂以禁体诗为白战。

【评析】

“老衲”指老和尚。“白战”指作禁体诗,即赋诗时禁用体物语,因为诗家以体物为工巧,禁

而不用,就如徒手相搏、手无寸铁一样,所以作禁体诗被戏为“白战”。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些都与此诗意境相近。悠然闲适的生活,是人人向往的,然而生活的闲适与快乐在于自己寻找,自己感悟,有的人面对斜阳西照,发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慨;有的人面对大雪纷飞,感到“寂寞雪夜堪待?”,心中无限凄凉与冷清。然而热爱生活的人,会找到斜阳树下与老僧谈论佛理的闲适,会在大雪纷飞中找到与文人墨客吟诗作赋的雅趣。人生的苦乐,是自己对生活的感悟,看自己的心态如何了。宁为真士夫,不为假道学

【原文】

宁为真士夫,不为假道学①;宁为兰摧玉折②,不作萧敷艾荣。

【注释】

①假道学:假装有道德学问的人。

②兰摧玉折:芳兰摧折,美玉粉碎,比喻贤才夭折而死。《世说新语》言语:“毛伯成负其才气。常称宁为兰摧玉折,不作萧敷艾荣。”萧敷艾荣:《离骚》:“何昔日之芳草,今直为此萧艾也。”萧艾,贱草,比喻不肖。

【评析】

晋代诗人陶渊明曾做过彭泽县令,他为官清正廉洁,不骚扰百姓,日子过得悠闲自在,一天郡里派督邮来彭泽视察,其他官员都劝他重礼相迎,陶潜抛掉官印,气恼地说:“我可不为五斗米折腰。”之后,他隐居终南山,过着淡泊的田园生活。这是追求美好的德行,宁折不弯的典型。

但是林子大了,就会什么鸟都有。读书人也有真假之分。真正的读书人注重学问,也重视道德修为,如果空读诗书,道貌岸然而行为令人不耻,只不过是一个假道学先生罢了。而有的人为了追求美好的德行,宁可做兰花芳草被摧折,也不做萧艾野草长势繁茂,实为卑贱之物。正如陶渊明那样。今天“假道学”者不为不多,所以更反衬出古人高士德行之高洁。觑破兴衰究竟,

人我得失冰消

【原文】

觑破①兴衰究竟②,人我得失冰消;阅尽寂寞繁华,豪杰心肠灰冷③。

【注释】

①觑破:看破。

②究竟:最后的结果。

③灰冷:如灰烬一般冷却。

【评析】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世间万物总是道不尽的沧桑变化,事物总在兴盛与衰败的交替中变化着,世界总是在寂寞与繁华的循环中发展着。真正的经历过世间的冷暖沧桑,才能洞察透彻尘世种种变化,少一些得失之心,才能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面’对满眼的兴盛繁华时如果能考虑到衰败寂寞酌景象,那么又有什么可得意忘形的呢?想到火爆兴旺的青春时节,总是以寂寞被人遗忘来收场,那么还会让名利得失左右心绪吗?如果在衰败寂寞时能看到兴盛繁华的前景,那么又何必心灰意冷呢?所以,凡事不要有过多的得失之心,能够悟彻人世间的变化,也就能坦然应对一切了。名山乏侣,不解壁上芒鞋

【原文】

名山乏侣,不解壁上芒鞋①;好景无诗,虚怀囊中锦字②。

【注释】

①芒鞋:草鞋。

②囊中锦字:唐李贺工诗文,其为诗,不先立题,每出,骑弱马,命小奴背古锦囊,得句即投囊中,及暮归,整理成诗。“囊中锦字”乃指此作之诗。

【评析】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友”。外出游山玩水,不失为人生一大乐事,但若一人形单影只,纵有良辰美景也形同虚设,不若将草鞋挂在墙上闲置在家。古人有诗:“今年花胜去年红,纵有美景,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对于美景,需要好的,心情来感受它,而咏物抒怀、吟诗作赋往往最能表达内心的感受,锦囊佳句应该歌咏这造物主的鬼斧神工,所以面对好景而无诗,真是辜负了这好山好水,浪费了锦囊中的好字。

在风和日丽之日,约三五知己,在青山丽水间,沐浴醉人的清风,或吟诗作乐,或咏物抒怀,此乃人生至乐也。欧阳修有《醉翁亭记》,就描写了与友相聚山水间,杯筹交错,吟诗作乐的情景。

古人的心得是有美景,无佳侣伴游不行,有佳侣伴游,无好诗吟诵也不行。而当今世人所谓的旅游,只是到风景点摆着姿势照张相,跑马观花而己。无技最苦,多技最劳

【原文】

是技皆可成名天下,惟无技之人①最苦;片技即足自立天下②,惟多技之人最劳。

【注释】

①无技之人:没有一点专门本领的人。

②自立天下:能不依靠他人而凭自己的力量在世上立足。

【评析】

“一技压千金”,人之才能不在全能,而只要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就可以立于天下。就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核舟记》中的匠人,《卖油翁》中的老者等,都是在特定的领域内成为人人赞叹的能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广泛学

习,什么都去专研一番,反而一无所成。有句俗语是“门

门懂,样样瘟”,说的就是这样的道理。如果专精一门为天下所独有的功夫,就自然具备了成名的基础,至于谋生就更不成问题了。常言说荒年饿不死手艺人,就是这个道理。古往今来,许多卓有成就的名人都是认准目标后下功夫学习,而在某方面为人瞩目的。

不过,懂得太多的人有“能者多劳”的烦恼,不仅为学习技艺所花费的精力较旁人多,求他帮助的人也会很多。但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多学知识,有多门手艺,生活道路也就要宽广些,被淘汰的可能性就会少些。才士不妨泛驾,

诤臣岂合模棱【原文】

着履登山,翠微①中独逢老衲;乘桴浮海,雪浪里群傍闲鸥。才士不妨泛驾,辕下驹吾弗愿也;诤臣岂合模棱,殿上虎君无尤焉。

【注释】

①翠微:青绿色的山气。乘桴浮海:《论语》公冶长:“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辕下驹:《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今日廷论,局趣效辕下驹。”按驹马形小,以之驾车,则著于辕下,而呈局促之状,人受束缚不能自由,亦是如此,故云局趣效辕下驹。

【评析】

穿上草鞋,在山间行走,听耳边鸟语鸣唧,看满眼苍翠,呼吸清新的空气,让心在大自然中驰骋,在物我两忘的意境中,遇见一老僧。一切都回归自然,抛开了凡心杂念,所有的心机都在大自然中被遗忘。坐着轻舟,在海上飘荡,看潮起潮落,海鸥翔集,感受着大海的博大与宽广,体验真实的自我。这些都是人生乐事,是多么快意闲适,又何必做朝廷高官,像车辕下的马驹,纵使日行千里,也是受束缚的,哪及山水间的潇洒自由呢?

若从国家大利出发,就不要计较个人生死得失,虽然说是伴君如伴虎,既然生死都置之度外了,那么还需要说话吞吞吐吐、模棱两可吗?宁为薄幸狂夫,

不作厚颜君子

【原文】

吟诗劣于讲书,骂座①恶于足恭②。两而揆之③,宁为薄幸狂夫④,不作厚颜君子。

【注释】

①骂座:斥骂同座的客人。《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劾灌夫骂座,不敬,击居室。”

②足恭:过分恭敬。

③两而揆之:两相比较之下。

④薄幸狂夫:轻薄狂狷之人。

【评析】

所谓“人上一百,形形**”。有人整天摇头晃脑,吟诗作画,实际只为了附庸风雅,没有实际意义,不如讲解书的人懂的道理多。轻薄之狂人,也许在旁人看来违反了礼教,但是由于他往往不拘于常礼,兴之所至,自由狂放,不为世俗所累,这与那些过分谦恭、矫揉造作、满口假话的“假道学”相比,来得率真。大家都有这样的人生经验,一个整天大大咧咧毫无城府的人,往往是豪爽仗义,热情待人,只要你了解他,原谅他过于率真可能造成的尴尬情况,你们便会成为好朋友。而那种不苟言笑举止得体的人,常常让人敬而远之,“知人知面不知心”,说不定是一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魑魅满前,

笑著阮家无鬼论

【原文】

魑魅满前①,笑著阮家无鬼论②;炎嚣阅世,愁披刘氏北风图③。气夺山川,色结烟霞。

【注释】

①魑魅满前:面前到处都是鬼怪,比喻世人多阴险恶毒。

②无鬼论:晋阮瞻素执无鬼论,自谓此理足以辩正幽明;忽有一客诣瞻,谈论名理,客甚有才辩,瞻与言鬼神之事,反覆甚苦。客作色曰:“鬼神,古今圣贤所共传,君何得独言无,即仆便是鬼。”于是变为异形,须臾消灭,瞻默然,意色大恶,后岁余病卒。炎嚣阅世:看着这喧喧攘攘,争逐不已的尘世。

③北风图:刘襄,汉桓帝时人,曾画《云汉图》,人见之觉热,又画《北风图》,人见之觉凉。

【评析】

魑、魅都是传说中鬼的名字。阮家指晋代阮瞻,据说他曾提出无鬼论的主张,认为天下的人辩驳不过他,一天有一位客人与他辩论有鬼,双方****,情急中那位客人说:“古今圣贤都认为鬼神的存在,为什么惟独你说没有?我就是鬼。”于是倒在地上,不一会就幻灭了。阮瞻大为惊恐,一年后就病死了。

刘氏指汉代刘褒,他曾画《北风图》一幅,其中意趣深远,笔墨精练,人们看了这幅图就会感到很凉爽。世人都在为名利奔走,犹如置身于熟火沸汤中,可否去看看刘氏的《北风图》,试试心头的火是否能被熄灭。

此诗是借阴间之“鬼”来谴责人间如鬼的阴险之徒,世道艰辛,人与人之间尔虞我诈,谁能看透别人的险恶用心?作者借《北风图》来反衬人间热衷于争名夺利的喧嚣,当今,人们的确应该反思一下自己是否也因名利而置身热火沸汤中。

至音不合众听,

至宝不同众好

【原文】

至音①不合众听,故伯牙绝弦②;至宝不同众好,故卞和泣玉③。

【注释】

①至音:最美好的乐音。

②伯牙绝弦:伯牙,春秋时善鼓琴者,与钟子期善,伯牙鼓琴,子期听之,志在高山,则曰巍巍;志在流水,则曰汤汤。子期死,伯牙绝弦,痛世无知音者。

③卞和泣玉:卞和献璞玉给楚王,楚王不信,两度刖其足,卞和乃抱玉泣于荆山之下。

【评析】

春秋时,伯牙善于弹琴,可是能听懂的人不多,只有钟子期善于聆听,伯牙意在高山,钟子期就说巍巍乎如高山,伯牙意在流水,钟子期就说潺潺如流水,种子期死后,伯牙于是摔断了琴弦,再也不弹琴了。

卞和是战国时楚国人,他在荆山上得到一块璞玉,相继献给了楚厉王、楚武王,厉王、武王不识玉,认为他欺君,分别砍去了他的左、右脚,卞和为玉不被人所识而在荆山下痛哭,后文王让人琢磨出美玉,遂称为和氏壁。

曲高和寡,知音难觅。伯牙绝弦、卞和泣玉就是例证,同时这也说明比音乐更珍贵的是知音,比和氏壁更珍贵的是理解和信任。再珍贵的东西如果不能被人们赏识,就只能孤芳自赏了。世人白昼寐语

【原文】

世人白昼寐语①,苟能寐中作白昼语,可谓常惺惺②矣。

【注释】

①寐语:说梦话。

②常惺惺:常保清醒的状态。

【评析】

此诗含有深刻的哲理。人常说人生如梦,许多人生活在世上,整天处于昏昧的状态,一天讲了不少的话,其中有不少废话、昏话、空话、客套话,这些话很少有实际意义,如果回顾一天所讲的话,也许都仿佛梦中呓语。如果在梦中能够知道这些都是梦,而不为梦所迷,就像处在一个喧嚣的世界里,而不迷失方向一样,那么也许这个人才是清醒的。如果在梦中也清清楚楚,毫不颠倒,那么处在如梦的世间,就不被纷杂的事物所迷惑,这样的人才是常清醒的。拨开世上尘氛

【原文】

拨开世上尘氛①,胸中自无火炎冰兢②;消却心中鄙吝③,眼前时有月到风来。

【注释】

①尘氛:尘世的纷扰。

②火炎冰兢:如蹈烈火一般炙热难耐,如履薄冰一般谨慎恐惧。

③鄙吝:卑鄙吝啬。

【评析】

人因为被世俗的尘缘所纷扰,各种各样的名利之心驱使人不得不为之而奔走,想得到的得不到,怕失去的又失去了,强烈的渴望、痛心的失落令人有火烧一样的焦灼,有如履薄冰一样放心不下。只有放弃了对名利的追求,胸中之火自然会熄灭,胸中之冰自然会消融。

人要获得心灵的宁静,要想摆脱尘世的束缚,就得彻底摆脱各种欲望的诱惑,胸怀开阔,自有清风明月在心中,“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心中怀有卑劣想法,就会如被乌云遮住了双眼,心中蒙上了一层迷雾,难以体会到清风明月的美好意境,只有拨开乌云见日出,方能真正享受到自然赋予的快乐闲适。才子安心草舍,

佳人适意蓬门

【原文】

才子安心草舍者,足登玉堂①;佳人适意蓬门者,堪贮金屋②。

【注释】

①足登玉堂:才德足以担任官职。

②堪贮金屋:《汉武故事》:“若得**,当以金屋贮之。”表示佳人可爱,足以用黄金造屋为其居所。

【评析】

人贵在德。世上有才之人多,但才德双全的人却很难得。怀抱天下之才,却又能安于茅舍生活,潜心修身,视富贵为浮云,那么一旦能贡献于社会,登于玉堂之上为官,就不会为浮云遮望眼,必能以服务于天下大众为己任而有益于社会,造福于百姓。

相貌姣好的女子往往自恃貌美而疏于修德,易于投身富贵豪门而不愿下嫁贫贱之家。所以真正愿意嫁到门户低贱之家的女子,看重的是将来的发展而不拘泥于当时的贫贱,这类女子是内心最美丽的女子,其德行更胜过其外表的美,她足以有资格让人为她造金屋而居。实际上贫贱之家出英才,富贵之家出逆子,敢嫁贫贱之家的女子必有后福,在现实中这样的事例也是很多的。喜传语者,不可与语

【原文】

喜传语①者,不可与语;好议事者,不可图事②。

【注释】

①传语:把听到的话到处说给别人知道。

②图事:一起计划事情。

【评析】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无所事事,整天东家长西家短地传话,议论与己无关的事,搬弄是非。如果与这样的人交往,今天他在你面前说他人的坏话,明天说的也许就是你的坏话,这种人千万不要与之深交,应当三缄其口,以避其害。

喜欢夸夸其谈的人,往往言而不实,《三国演义》中蒋干口若悬河说得连曹操都信以为真,结果坏了大事,这就是夸夸其谈的后果。这种人往往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千万不可与其共谋大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