釜(fǔ):炊器,敛口,圆底,有的有二耳,像现在蒸锅的下半部分。簦(dēng):有长柄的笠,类似今天的伞。
见(xiàn):显现。这里是出仕的意思。
背:以背向之,即转过身去。
晏:晚。
嗌(yì):咽喉。
爰旌目:人名。
有适:有所往,即到某地去。适,往。
饿:饿得奄奄一息。
狐父(fū):地名。丘:人名。
壶餐:与“壶飧(sūn)”义同,盛在壶中的水泡饭。飧,水泡饭。餔(bǔ):通“哺”。给……吃,喂。
食(sì):给……吃。
据地:抓着地。
喀喀(kèkè):象声词,形容呕吐之声。
(音未详):邑名,据下文当是韩国之邑。
庄跻:战国时楚国奴隶起义的领袖。暴:侵掠,洗劫。郢:楚国国都。
秦人之围长平也:秦昭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将白起把赵括率领的赵**队围困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赵括被射死,赵军四十万人被俘活埋。
卒:终。递:顺次,一个接一个。
冀:希望。幸:侥幸。
恶其义:憎恶他的不义(依许维遹说)。
诚廉【正文】
四曰: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①,而不可夺赤。坚与赤,性之有也。**者,所受于天也,非择取而为之也。豪士之自好者,其不可漫以汙也②,亦犹此也。
昔周之将兴也,有士二人,处于孤竹③,曰伯夷、叔齐④。二人相谓曰:“吾闻西方有偏伯焉⑤,似将有道者,今吾奚为处乎此哉?”二子西行如周,至于岐阳⑥,则文王已殁矣⑦。武王即位,观周德⑧,则王使叔旦就胶鬲于四内⑨,而与之盟曰⑩:“加富三等,就官一列。”为三书,同辞,血之以牲,埋一于四内,皆以一归。又使保召公就微子开于共头之下,而与之盟曰:“世为长侯,守殷常祀,相奉
桑林,宜私孟诸。”为三书,同辞,血之以牲,埋一于共头之下,皆以一归。伯夷、叔齐闻之,相视而笑曰:“!异乎哉!此非吾所谓道也。昔者神农氏之有天下也,时祀尽敬而不祈福也;其于人也,忠信尽治而无求焉;乐正与为正,乐治与为治;不以人之坏自成也,不以人之庳自高也。今周见殷之僻**,而遽为之正与治,上谋而行货,阻兵而保威也。割牲而盟以为信,因四内与共头以明行,扬梦以说众,杀伐以要利,以此绍殷,是以乱易暴也。吾闻古之士,遭乎治世,不避其任;遭乎乱世,不为苟在。今天下,周德衰矣。与其并乎周以漫吾身也,不若避之以洁吾行。”二子北行,至首阳之下而饿焉。
人之情,莫不有重,莫不有轻。有所重则欲全之,有所轻则以养所重。伯夷、叔齐,此二士者,皆出身弃生以立其意,轻重先定也。【解说】
本篇颂扬了伯夷、叔齐的气节。伯夷、叔齐反对武王伐纣,据《史记·伯夷列传》记载,他们曾“叩马而谏”;周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作者认为他们这种宁死“以洁吾行”的气节有如石之“坚”、丹之“赤”,是不可“夺”、不可磨灭的。当然,在今天看来,伯夷、叔齐逆历史潮流而动,他们的“气节”是不足取的。【注释】
①丹:硃砂。
②漫:污。以:连词,相当于“而”。
③孤竹:古国名,在今河北卢龙一带。
④伯夷、叔齐: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相传孤竹君遗命立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叔齐也不肯即位。二人相继逃走,后一起投奔周。周武王伐纣,二人曾谏阻;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
⑤偏伯:一方之长,指西伯姬昌。姬昌死后谥为文王。
⑥歧阳:岐山(在今陕西岐山县)之南。
⑦殁(mò):死。
⑧观:示,显示。
⑨叔旦:即周公旦,武王之弟。就:到……去。胶鬲(gé):殷的贤臣,最初贩卖鱼盐,后由周文王举荐给纣。四内:古地名。
⑩盟:在神前立誓缔约。
富:俸禄。就官一列:官居第一等。
为三书,同辞……皆以一归:古人为盟,“先凿地为方坎,杀牲于坎上,割牲左耳,盛以珠盘,又取血盛以玉敦,用血为盟书,成,乃歃血而读书”(见孔颖达《礼记·曲礼下》疏)。盟书备有几份,一份埋于盟所(或沉于河),与盟者各持一份而归,藏于祖庙或司盟之府。以:持。
保召(shào)公:姬姓,名奭(shì),周武王之臣,因封地在召,故称召公或召伯。武王灭纣后,封召公于北燕。成公时任太保,故又称保召公。微子开:即微子启。共头:山名,又作“共首”,在今河南辉县境内。
长(zhǎng)侯:诸侯之长。
常祀:按惯例举行的祭祀。
相(xiàng):等于说“使”。桑林:乐曲名,为殷天子祭祀之乐。
私孟诸:把孟诸作为个人封地。私,用如动词。孟诸,古泽名,在今河南商丘东北。
时祀:四时的祭祀。
乐正与为正,乐治与为治:大意是,百姓乐于公正,就帮助他们实现公正;百姓乐于太平,就帮助他们实现太平。与,连词,因,就。
自成:使自己成功。
庳:低下。
遽(Jù):急速。
上:通“尚”。崇尚。行货:行贿,指与胶鬲、微子启盟誓中的“加富三等”、“宜私孟诸”之类。货,财物。
阻:恃,倚仗。
扬梦:宣扬武王承受天命灭殷之梦。事见《周书·程寤》,今已亡佚,《太平御览五百三十三》载其大略。大意是,周文王妻太姒梦见商之庭长出荆棘,其子姬发取来周庭的梓树,植于宫阙之间,化为松柏棫柞。太姒惊醒,告诉文王。文王说:把姬发召来,在明堂拜谢吉梦,这个梦兆示姬发从皇天上帝那里承受了商的天命。说(yuè)众:取悦众人。
要(yāo):求。
绍:承继。
在:存,生存。
():同“暗”。
并:通“傍(bàng)”。依附。
首阳:山名,在今山西永济县南。饿:这里是饿死的意思。
出身:舍身。
不侵【正文】
五曰:
天下轻于身,而士以身为人①。以身为人者,如此其重也,而人不知,奚道相得②?贤主必自知士③,故士尽力竭智,直言交争,而不辞其患④。豫让、公孙弘是矣⑤。当是时也,智伯、孟尝君知之矣⑥。世之人主,得地百里则喜,四境皆贺;得士则不喜,不知相贺:不通乎轻重也。汤、武,千乘也⑦,而士皆归之。桀、纣,天子也,而士皆去之。孔、墨,布衣之士也⑧,万乘之主、千乘之君不能与之争士也。自此观之,尊贵富大不足以来士矣⑨,必自知之然后可。
豫让之友谓豫让曰:“子
之行何其惑也?子尝事范氏、中行氏⑩,诸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至于智氏,而子必为之报,何故?”豫让曰:“我将告子其故。范氏、中行氏,我寒而不我衣,我饥而不我食,而时使我与千人共其养,是众人畜我也。夫众人畜我者,我亦众人事之。至于智氏则不然,出则乘我以车,入则足我以养,众人广朝,而必加礼于吾所,是国士畜我也。夫国士畜我者,我亦国士事之。”豫让,国士也,而犹以人之于己也为念,又况于中人乎?
孟尝君为从,公孙弘谓孟尝君曰:“君不若使人西观秦王。意者秦王帝王之主也,君恐不得为臣,何暇从以难之?意者秦王不肖主也,君从以难之未晚也。”孟尝君曰:“善。愿因请公往矣。”公孙弘敬诺,以车十乘之秦。秦昭王闻之,而欲丑之以辞,以观公孙弘。公孙弘见昭王,昭王曰:“薛之地小大几何?”公孙弘对曰:“百里。”昭王笑曰:“寡人之国,地数千里,犹未敢以有难也。今孟尝君之地方百里,而因欲以难寡人犹可乎?”公孙弘对曰:“孟尝君好士,大王不好士。”昭王曰:“孟尝君之好士何如??”公孙弘对曰:“义不臣乎天子,不友乎诸侯,得意则不惭为人君,不得意则不肯为人臣,如此者三人。能治可为管、商之师,说义听行,其能致主霸王,如此者五人。万乘之严主辱其使者,退而自刎也,必以其血汙其衣,有如臣者七人。”昭王笑而谢焉,曰:“客胡为若此?寡人善孟尝君,欲客之必谨谕寡人之意也。”公孙弘敬诺。公孙弘可谓不侵矣。昭王,大王也;孟尝君,千乘也。立千乘之义而不可凌,可谓士矣。【解说】
所谓“不侵”,是指士凛然不可侵犯。本篇列举了豫让、公孙弘的事例:豫让誓死为智氏报仇,公孙弘敢于为其主回击秦昭王的挑衅,不辱使命。作者借豫让之口表明,士的“尽力竭智”、“不辞其患”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正如豫让所说:“夫众人畜我者,我亦众人事之”;“夫国士畜我者,我亦国士事之”;这就是说要看人主对自己的态度如何。为此,作者提醒人主,仅凭“尊贵富大”不足以招来士,要使士为自己效死力,“必自知士”。本篇夸大了士的作用,公孙弘关于士的一番议论显然是作者为自己这一阶层所作的自我标榜。【注释】
①以身为(wèi)人:为他人献出生命。
②奚道:何由。相得:互相投合。
③自知;无须他人教谕而知。
④交争:相谏。争,诤谏。
⑤公孙弘:战国时齐孟尝君的门客。
⑥智伯:指智伯瑶。
⑦千乘:指拥有兵车千辆的诸侯。
⑧布衣:庶人之服。
⑨来:用如使动,招来。
⑩范氏:即春秋时晋国的贵族士氏,因士会受范地为食邑,故称范氏。这里指范吉射。中行(háng)氏:即春秋时晋国的贵族荀氏,因荀林父为中行主将,后以中行为氏。这里指中行寅。中行,春秋时晋**制之名。晋置上中下三军,后又增置中行、右行、左行。
不我衣:不给我衣穿。衣,用如动词,给……衣穿。
众人:这里作状语,像畜养众人一样地。下文“国士畜我”中的“国士”也作状语。
朝:朝会。
所:所在之处。
国士:智勇冠于全国的人。
从(zònɡ):指合纵。战国时秦在西方,六国在东,土地南北相连,故将联合六国抗秦称为合纵。“从”的这个意义后来写作“纵”。
意者:抑或。
难(nan):抵抗,与……为敌。
因:就。
之:往。
秦昭王:即秦昭襄王,战国时秦国国君,名稷,公元前306年—前251年在位。
丑:辱。辞:言辞。
薛:齐邑,孟尝君的封地。
百里:百里见方。
臣:称臣。
友:交友。
管、商:指管仲、商鞅。
霸王:用如动词,成就霸、王之业。
严:尊,这里是威重的意思。
谢:道歉。
凌:侮辱。序意一作廉孝
【正文】
维秦八年①,岁在涒滩②,秋甲子朔③。朔之日,良人请问十二纪④。文信侯曰⑤:尝得学黄帝之所以诲颛顼矣⑥,“爰有大圜在上⑦,大矩在下⑧,汝能法之,为民父母。”蓋闻古之清世⑨,是法天地。凡十二纪者,所以纪治乱存亡也,所以知寿夭吉凶也。上揆之天⑩,下验之地,中审之人,若此则是非可不可无所遁矣。
天曰顺,顺维生;地曰固,固维宁;人曰信,信维听。三者咸当,无为而行。行也者,行其理也,行数,循其理,平其私。夫私视使目盲,私听使耳聋,私虑使心狂。三者皆私设,精则智无由公。智不公,则福日衰,灾日隆。以日倪而西望知之。
赵襄子游于囿中,至于梁,马却不肯进。青荓为参乘。襄子曰:“进视梁下,类有人。”青荓进视梁下,豫让却
寝,佯为死人。叱青荓曰:“去,长者吾且有事。”青荓曰:“少而与子友,子且为大事,而我言之,是失相与友之道;子将贼吾君,而我不言之,是失为人臣之道。如我者惟死为可。”乃退而自杀。青荓非乐死也,重失人臣之节,恶废交友之道也。青荓豫让,可谓之友也。【解说】
本篇是《吕氏春秋》的后序,有残缺错简。前半只言十二纪,后半言赵襄子豫让事与本篇无关,为他篇错入,而言八览、六论部分已亡佚。这大概就是后人将它从书末移置于此的缘故。
本篇主要讲《吕氏春秋》编著的宗旨和意图。它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是要“纪治乱存亡也,知寿夭吉凶也”。它公开申明自己的理论根据是“法天地”的思想,它认为只要天地人三者都各得其所,就可以无为而行了。它特别提出要循其理,去其私,否则就会“福日衰,灾日隆”。【注释】
①维:句首语气词,无义。秦八年:指秦始皇八年(依高诱说)。
②岁:岁星,这里指太岁。太岁是古人假想的与岁星相背运行的星体,它运行一周天正与赤道附近的十二次相合,古人以此记年。涒(tūn)滩:太岁年名,即申年。
③甲子朔:初一那天是甲子。朔,每月的第一天叫朔。
④良人:君子(依高诱说)。
⑤文信侯:指吕不韦,吕不韦被封为文信侯。
⑥颛顼(zhuānxū):古代帝王名,黄帝之孙。
⑦爰;句首语气词,无义。大圜:指天。
⑧大矩:指地。
⑨清世:清平之世。
⑩揆(kuí):度量。
遁:失。
维:句中语气词。
理:当作“数”(依陶鸿庆说)。数,指天数。
行数:当作“行其数”(依刘咸炘说)。
精:甚。
倪:通“睨”。斜视,这里是斜的意思。西望:日暮(依高诱说)。
梁:桥。
类:像。
却:当作“卬”(依王念孙说)。卬即仰字。
长者:豫让自称。吾:当为衍文(依毕沅说)。事:指刺杀赵襄子。
贼:动词,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