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今是水②悉有之,黄花似莼,江南俗亦呼为猪
莼③,或呼为荇菜。刘芳具有注释④。而河北俗人多
不识之,博士皆以参差者是苋菜,呼人苋为人芊,亦可
笑之甚。
《诗》云:“谁谓荼苦⑤?”《尔雅》、《毛诗传》并以
荼⑥,苦菜也。又《礼》⑦云:“苦菜秀⑧。”案:《易统通卦
验玄图》曰⑨:“苦菜生于寒秋,更冬历春,得夏乃成。”
今中原苦菜则如此也。一名游冬⑩,叶似苦苣而细,
摘断有白汁,花黄似菊。江南别有苦菜,叶似酸浆,
其花或紫或白,子大如珠,熟时或赤或黑,此菜可以释
劳。案:郭璞注《尔雅》,此乃蘵,黄蒢也。今河北
谓之龙葵。梁世讲《礼》者,以此当苦菜;既无宿根,
至春方生耳,亦大误也。又高诱注《吕氏春秋》曰:
“荣而不实曰英。”苦菜当言“英”,益知非龙葵也。
《诗)云:“有杕之杜。”江南本并木旁施大,
《传)曰:“杕,独貌也。”徐仙民音徒计反。《说文》
曰:“杕,树貌也。”在《木部》。《韵集》音次第之第,
而河北本皆为夷狄之狄,读亦如字,此大误也。
《诗》:“马冋马冋牡马。”江南书皆作牝牡之牡。河
北本悉为放牡之牧。邺下博士见难云:“《马冋颂》既
美僖公牧于垌野之事,何限马草骘乎?”余答曰:“案:
《毛传)云:‘马冋马冋,良马腹干肥张也。’其下又云:‘诸
侯六闲四种:有良马,戎马,田马,驽马。’若作放牧
之意,通于牝牡,则不容限在良马独得马冋马冋之称。良
马,天子以驾玉辂,诸侯以充朝聘郊祀,必无马草也。
《周礼·圉人职》:‘良马,匹一人。驽马,丽一人。’
圉人所养,亦非马草也;颂人举其强骏者言之,于义为得
也。《易)曰:‘良马逐逐。’《左传)云:‘以其良马
二。’亦精骏之称,非通语也。今以《诗传》良马,通于
牧马草,恐失毛生之意,且不见刘芳《义证》乎?”
《月令》云:“荔挺出。”郑玄注云:“荔挺,马薤
也。”《说文》云:“荔,似蒲而小,根可为刷。”《广雅》
云:“马薤,荔也。”《通俗文》亦云马蔺。《易统通卦
验玄图》云:“荔挺不出,则国多火灾。”蔡邕《月令章
句》云:“荔似挺。”高诱注《吕氏春秋》云:“荔草挺出
也。”然则《月令注》荔挺为草名,误矣。河北平泽率生
之。江东颇有此物,人或种于阶庭,但呼为旱蒲,故
不识马薤。讲《礼》者乃以为马苋;马苋堪食,亦名豚
耳,俗名马齿。江陵尝有一僧,面形上广下狭;刘缓
幼子民誉,年始数岁,俊晤善体物,见此僧云:“面似
马苋。”其伯父纟舀因呼为“荔挺法师”。纟舀亲讲《礼》名儒,尚误如此。
《诗》云:“将其来施施。”《毛传》云:“施施,难进
之意。”郑《笺》云:“施施,舒行貌也。”《韩诗》亦重
为施施。河北《毛诗》皆云施施。江南旧本,悉单为
施,俗遂是之,恐为少误。
《诗》云:“有渰萋,兴云祁祁。”《毛传》云:
“渰,阴云貌。萋萋,云行貌。祁祁,徐貌也。”《生》云:
“古者,阴阳和,风雨时,其来祁祁然,不暴疾也。”
案:“渰”已是阴云,何劳复云“兴云祁祁”耶?“云”当
为“雨”,俗写误耳
。班固《灵台》诗云:“三光宣精,
五行布序,习习祥风,祁祁甘雨。”此其证也。
《礼》云:“定犹豫,决嫌疑。”《离骚》曰:“心犹豫而
狐疑。”先儒未有释者。案:《尸子》曰:“五尺犬为
犹。”《说文》云:“陇西谓犬子为犹。”吾以为人将犬
行,犬好豫在人前,待人不得,又来迎候,如此往
返,至于终日,斯乃豫之所以为未定也,故称犹豫。或
以《尔雅》曰:“犹如麂,善登木。”犹,兽名也,既闻人
声,乃豫缘木,如此上下,故称犹豫。狐之为兽,又多
猜疑,故听河水无流水声,然后敢渡。今俗云:“
狐疑,
虎卜。”则其义也。
《左传)曰:“齐侯痎,遂痁。”《说文》云:“痎,二
日一发之疟。痁,有热疟也。”案:齐侯之病,本是间日
一发,渐加重乎故,为诸侯忧也。今北方犹呼痎疟,音
“皆”。而世间传本多以“痎”为“疥”,杜征南亦无解
释,徐仙民音“介”,俗儒就为通云:“病疥,令人恶
寒,变而成疟。”此臆说也。疥癣小疾,何足可论,宁有
患疥转作疟乎?
《尚书》曰:“惟影响。”《周礼》云:“土圭测影,
影朝影夕。”《孟子》曰:“图影失形。”《庄子》云:“罔两
问影。”如此等字,皆当为“光景”之“景”。凡阴景
者,因光而生,故即谓为景。《淮南子》呼为“景柱”,
《广雅》云:“晷柱挂景。”并是也。至晋世葛洪《字
苑》,傍始加“彡”,音於景反。而世间辄改治《尚
书》、《周礼》、《庄》、《孟》从葛洪字,甚为失矣。
太公《六韬》,有天陈、地陈、人陈、云鸟之陈。
《论语》曰:“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左传》:“为鱼丽之
陈。”俗本多作阜旁车乘之车。案诸陈队,并作陈、
郑之陈。夫行陈之义,取于陈列耳,此六书为假借
也,《苍》、《雅》及近世字书,皆无别字;唯王羲之
《小学章》,独阜旁作车,纵复俗行,不宜追改《六
韬》、《论语》、《左传》也。
《诗》云:“黄鸟于飞,集于灌木。”《传》云:“灌
木,丛木也。”此乃《尔雅》之文,故李巡注曰:“木丛
生曰灌。”《尔雅》末章又云:“木族生为灌。”族亦丛聚
也。所以江南《诗》古本皆为“丛聚”之“丛”,而古“丛”
字似宀取字,近世儒生,因改为“宀取”,解云:“木之冣高长
者。”案:众家《尔雅》及解《诗》无言此者,唯周续之《毛
诗注》,音为徂会反,刘昌宗《诗注》,音为在公反,
又祖会反:皆为穿凿,失《尔雅》训也。
“也”是语已及助句之辞,文籍备有之矣。河北
经传,悉略此字,其间字有不可得无者,至如“伯也执
殳”、“于旅也语”、“回也屡空”、“风,风也,教也”,及
《诗传》云:“不戢,戢也;不傩,傩也。”“不多,多也。”
如斯之类,傥削此文,颇成废阙。《诗》言:“青青子
衿。”《传》曰:“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服。”按:古者,
斜领下连于衿,故谓领为衿。孙炎、郭璞注《尔雅》,
曹大家注《列女传》,并云:“衿,交领也。”邺下《诗》
本,既无“也”字,群儒因谬说云:“青衿、青领,是衣两
处之名,皆以青为饰。”用释“青青”二字,其失大矣!
又有俗学,闻经传中时须“也”字,辄以意加之,每不得
所,益成可笑。
《易》有蜀才注,江南学士,遂不知是何人。王
俭《四部目录》,不言姓名,题云:“王弼后人。”谢
炅、夏侯该,并读数千卷书,皆疑是谯周;而《李蜀
书)一名《汉之书》,云:“姓范,名长生,自称蜀才。”
南方以晋家渡江后,北间传记,皆名为伪书,不贵省
读,故不见也。
《礼·王制》云:“裸股肱。”郑注云:“谓衣出其
臂胫。”今书皆作“擐甲”之“擐”。国子博士萧该
云:“‘擐’当作‘’,音‘宣’,‘擐’是穿著之名,非
‘出臂’之义。”案《字林),萧读是,徐爰音“患”,非
也。
《汉书》:“田肎贺上。”江南本皆作“宵”字。沛
国刘显,博览经籍,偏精班《汉》,梁代谓之《汉》圣
。
显子臻,不坠家业。读班史,呼为“田肎”。梁元帝尝
问之,答曰:“此无义可求,但臣家旧本,以雌黄改
‘宵’为‘肎’。”元帝无以难之。吾至江北,见本为
“肎”。
《汉书·王莽赞》云:“紫**声,馀分闺位。盖
谓非玄黄之色,不中律吕之音也。近有学士,名问
甚高,遂云:“王莽非直鸢髆虎视,而复紫**声。”
亦为误矣。
简“策”字,“竹”下施“朿”,末代隶书,似杞、宋之
“宋”,亦有“竹”下遂为“夹”者;犹如“刺”字之旁应
为“朿”,今亦作“夹”。徐仙民《春秋》、《礼音》,遂以
“筴”为正字,以“策”为音,殊为颠倒。《史记》又作
“悉”字,误而为“述”,作“姤”字,误而为“姤”。裴、徐、
邹皆以“悉”字音“述”,以“妬”字音“妬”。既尔,则
亦可以“亥”为“豕”字音,以“帝”为“虎”字音乎?
张揖云:“虙,今伏羲氏也。”孟康《汉书》古文
注亦云:“虙,今伏。”而皇甫谧云:“伏羲或谓之宓
羲。”按诸经史纬候,遂无宓羲之号。“虙”字从
“虍”,“宓”字从“宀”,下俱为“必”,末世传写,误以
“虙”为“宓”,而《帝王世纪》因误更立名耳。何以验
之?孔子弟子虙子贱为单父宰,即虙羲之后,俗字
亦为“宓”,或复加“山”。今兖州永昌郡城,旧单父地
也,东门有《子贱碑》,汉世所立,乃曰:“济南伏生,
即子贱之后。”是知“虙”之与“伏”,古来通字,误以
为“宓”,较可知矣。
《太史公记》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此是
删《战国策》耳。案:延笃《战国策音义》曰:“尸,鸡
中之主。从,牛子。”然则,“口”当为“尸”,“后(後)”
当为“從”,俗写误也。
应劭《风俗通》云:“《太史公记》:‘高渐离变名
易姓,为人庸保,匿作于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
堂上有客击筑,伎痒,不能无出言。’”案:伎痒者,怀
其伎而腹痒也。是以潘岳《射雉赋》亦云:“徒心烦
而伎痒。”今《史记》并作“徘徊”,或作“彷徨不能无出
言”,是为俗传写误耳。
太史公论英布曰:“祸之兴自爱姬,生于妒媚,
以至灭国。”又《汉书·外戚传》亦云:“成结宠妾妒媚
之诛。此二“媚”并当作“媢”,媢亦妒也,义见《礼
记》、《三苍》。且《五宗世家》亦云:“常山宪王后妒
媢。”王充《论衡》云:“妒夫媢妇生,则忿怒斗讼。”
益知“媢”是“妒”之别名。原英布之诛为意贲赫耳,
不得言媚。
《史记·始皇本纪》:“二十八年,丞相隗林、丞相王
绾等,议于海上。”诸本皆作山林之“林”。开皇二年
五月,长安民掘得秦时铁称权,旁有铜涂镌铭二
所。其一所曰:“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
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
一歉疑者,皆明一之。”凡四十字。其一所曰:“元年,
制诏丞相斯、去疾,法度量,尽始皇帝为之,皆有刻
辞焉。今袭号而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
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刻此诏□左,使毋疑。”
凡五十八字,一字磨灭,见有五十七字,了了分明。
其书兼有古隶。余被敕写读之,与内史令李德林
对,见此称权,今在官库;其“丞相状”字,乃为状貌
之“状”,“爿”旁作“犬”;则知俗作“隗林”,非也,当为
“隗状”耳。
《汉书》云:“中外禔福。”字当从示。禔,安也,
音匙匕之匙,义见《苍》、《雅》、《方言》。河北学士皆
云如此。而江南书本,多误从手,属文者对耦,并为
提挈之意,恐为误也。
或问:“《汉书注》:‘为元后父名禁,故禁中为省
中。’何故以‘省’代‘禁’?”答曰:“案:《周礼·宫正》:
‘掌王宫之戒令纟乚禁。’郑注云:‘乣,犹割也,察也。’
李登云:‘省,察也。’张揖云:‘省,今省詧也。’然则
小井、所领二反,并得训察。其处既常有禁卫省察,故
以‘省’代‘禁’。‘詧’,古‘察’字也。”
《汉·明帝纪》:“为四姓小侯立学。”按:桓帝加
元服,又赐四姓及梁、邓小侯帛,是知皆外戚也。明
帝时,外戚有樊氏、郭氏、阴氏、马氏为四姓。谓之
小侯者,或以年小获封,故须立学耳。或以侍祠猥朝,
侯非列侯,故曰小侯,《礼》云:“庶方小侯。”则其义
也。
《后汉书》云:“鹳雀衔三鳝鱼。”多假借为鳣鲔
之“鳣”;俗之学士,因谓之为鳣鱼。案:魏武《四时
食制》:“鲤鱼大如五斗奁,长一丈。”郭璞注《尔雅》:
“鳣长二三丈。”安有鹳雀能胜一者,况三乎?鳣又
纯灰色,无文章也。鳝鱼长者不过三尺,大者不过
三指,黄地黑文,故都讲云:“蛇鳝,卿大夫服之象
也。”《续汉书》及《搜神记》亦说此事,皆作“鳝”字。
孙卿云:“鱼鳖鱼酋鳣。”及《韩非》、《说苑》皆曰:“鳣
似蛇,蚕似蠋。”并作“鳣”字。假“鳣”为“鳝”,其来
久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