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那些研究文字、音韵、训诂之学,而又不通古今变化的
人,写字一定要依据小篆,以之订正书籍。凡是《尔雅》、《三
苍》、《说文》上面的文字,难道都能得到苍颉造字时的最初字形
吗?也是依随年代变化而增减笔划,相互之间有同有异。西晋以
来的字书,哪里能够全部否定呢?只要它能使体例完备,不任意
专断就行了。考校文字的是非,特别需要斟酌。至于像“仲尼
居”这三个字中,有两个字就不合正体,《三苍》在“尼”旁边加
了“丘”,《说文》在“尸”下面放了“几”:像这一类例子,哪里
可以依从呢?古代一个字没有两种形体,又多假借之字,以中为
仲,以说为悦,以召为邵,以间为闲:像这一类情况,也用不着
劳神去改它。有时文字本身就有错讹谬误,这种错字却形成了不
良的风气,如“亂”字旁边是“舌”,“揖”字下面无“耳”,
“顽鼋”、“鼍”的下面部分依从了“龜”的形体,“奮”、“奪”的下
面依从了“雚”的形体,“席”字中间加成“带”字,“惡”字上
面安放成“西”字,“鼓”字的右面写成“皮”字,“鑿”字头上
生出“毁”字,“離”字的左面配上“禹”字,“壑”字上面加成
“豁”,“巫”字与“經”的“巠”傍相混淆,“皋”字分“澤”的
半边成了“睪”,“獵”字变成了“獦”字,“竉”字变成了“宜”
字,“業”字左面加上“片”,“靈”的下面写成“器”,“率”字本
来就有律这个音,却勉强地改换为别的字;“單”
字本来就有善这
个音,却分写成不同的两个字:像这一类情况,不可不加整治。我
从前看《说文》时,看不起俗字,想依从正体又怕别人不认识,想
随顺俗体心里又觉得这样写不对,这样就完全不能下笔为文了。后
来,随着所见的东西逐渐增多,进一步懂得了通变的道理,要补
救从前的偏执态度,需要把从正和随俗二者结合起来。如果是写
文章做学问,仍然要选择与《说文》字体比较相近的来使用,如
果是官府的文书,或社会上的信函,就希望不要违背世俗习惯。
按:弥亙的亙字从二间舟,就是《诗经》说的“之秬秠”的
亙字。现在的隶书,把舟改写为日。而何法盛的《晋中兴书》却
以舟在二间为舟航的航字,这是错误的。《春秋说》以人十四心为
德字,《诗说》以二在天下为酉字,《汉书》以货泉二字拆开作白
水真人四字,《新论》以金昆为银字,《三国志》以天上有口为吳
字,《晋书》以黄头小人为恭字,《宋书》以召刀组成邵字,《周易
参同契》以人背负告为造字;像这一类倒子,都是玩弄术数的荒
谬言语,不过是假托附会,把游戏玩笑穿插在中间罢了。就好像
把贡字转变成项字,把叱字当成七字一样,哪里能用这种方法审
定文字的读音呢?潘岳、陆机诸人的《离合诗》、《离合赋》、《栻
卜》、《破字经》以及鲍照的《谜字》,都是迎合社会上流行的风气,
不能够用规范的字形字音来评论它们。
河间人邢芳对我说:“《汉书·贾谊传》上说:‘日中必熭。’
注解是:‘熭,暴也。’我曾经看见有人解释说:‘这个暴是暴疾的
意思,就是说太阳当顶不一会儿,突然间就西斜了。’这个解释恰
当吗?”我对邢芳说:“《贾谊传》中的这句话原本出自太公《六
韬》,根据字书看,古时候晒的字与疾的字很相似,只是
下面部分稍微不同,后来的入主观地在字旁边加了个日旁。这
句话意思是说太阳当顶时,必须晒物品,不这样的话,就会失
去时机。关于这点晋灼已有详细解释。”邢芳听了我的说明后含笑
信服并告退了。
音辞第十八
夫九州之人①,言语不同,生民已来,固常然矣。自《春秋》标
齐言之传②,《离骚》目楚词之经③,此盖其较明之初也。后有扬雄
著《方言》④,其言大备。然皆考名物之同异,不显声读之是非也⑤。
逮郑玄注《六经》⑥,高诱解《吕览》、《淮南》⑦,许慎造《说文》⑧,刘
熹制《释名》⑨,始有譬况假借以证音字耳⑩。而古语与今殊别,其
间轻重清浊,犹未可晓。加以内言外言,急言徐言,读若之
类,益使人疑。孙叔言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
至于魏世,此事大行。高贵乡公不解反语,以为怪异。自兹厥
后,音韵锋出,各有土风,递相非笑,指马之谕,未知孰是。共
以帝王都邑,参校方俗,考核古今,为之折衷。榷而量之,独金
陵与洛下耳。南方水土和柔,其音清举而切诣,失在浮浅,其辞
多鄙俗。北方山川深厚,其音沉浊而钅化钝,得其质直,其辞多古
语。然冠冕君子,南方为优;闾里小人,北方为愈。易服而与之
谈,南方士庶,数言可辩;隔垣而听其语,北方朝野,终日难分。而
南染吴、越,北杂夷虏,皆有深弊,不可具论。其谬失轻微者,则
南人以“钱”为“涎”,以“石”为“射”,以“贱”为“羡”,以“是”为“舐”。
北人以“庶”为“戍”,以“如”为“儒”,以“紫”为“姊”,以“洽”为“狎”。
如此之例,两失甚多。至邺已来,唯见崔子约、崔瞻叔侄,李祖
仁、李蔚兄弟,颇事言词,少为切正。李季节著《音韵决疑》,时
有错失。阳休之造《切韵》,殊为疏野。吾家儿女,虽在孩稚,便
渐督正之,一言讹替,以为己罪矣。云为品物,未考书记者,
不敢辄名,汝曹所知也。
古今言语,时俗不同。著述之人,楚、夏各异。《苍颉训
诂》,反“稗”为“逋卖”,反“娃”为“於乖”;《战国策》音“刎”为
“免”,《穆天子传》音“谏”为“间”;《说文》音“戛”为“棘”,读“皿”
为“猛”;《字林》音“看”为“口甘反”,音“伸”为“辛”;《韵集》以
“成、仍、宏、登”合成两韵,“为
、奇、益、石”分作四章;李登《声类》
以“系”音“羿”;刘昌宗《周官音》读“乘”若“承”:此例甚广,必须
考校。前世反语,又多不切,徐仙民《毛诗音》反“骤”为“在遘”,
《左传音》切“椽”为“徒缘”,不可依信,亦为众矣。今之学士,语
亦不正,古独何人,必应随其讹僻乎?《通俗文》曰:“入室求曰
搜。”反为“兄侯”。然则“兄”当音“所荣反”。今北俗通行此音,亦
古语之不可用者。玙墦,鲁之宝玉,当音“余烦”,江南皆音“藩
屏”之“藩”。岐山当音为“奇”,江南皆呼为“神衹”之“祇”。江陵陷
没,此音被于关中,不知二者何所承案。以吾浅学,未之前闻
也。北人之音,多以“举、莒”为“矩”,唯李季节云:“齐桓公与管仲
于台上谋伐莒,东郭牙望见桓公口开而不闭,故知所言者莒也。
然则‘莒、矩’必不同呼。”此为知音矣。
夫物体自有精粗,精粗谓之好恶;人心有所去取,去取谓之
好恶。此音见于葛洪、徐邈。而河北学士读《尚书》云好生恶
杀。是为一论物体,一就人情,殊不通矣。甫者,男子之美称,古
书多假借为“父”字,北人遂无一人呼为甫者,亦所未喻。唯管仲、
范增之号,须依字读耳。案诸字书,焉者鸟名,或云语词,皆音
“于愆反”。自葛洪《要用字苑》分“焉”字音训:若训“何”训“安”,当
音“于愆反”,“于焉逍遥”,“于焉嘉客”,“焉用佞”,“焉得仁”之类是
也。若送句及助词,当音“矣愆反”,“故称龙焉”,“故称血焉”,
“有民人焉”,“有社稷焉”,“托始焉尔”,“晋、郑焉依”之类是也。江
南至今行此分别,昭然易晓,而河北混同一音,虽依古读,不可行
于今也。邪者,未定之词。《左传》曰:“不知天之弃鲁邪?抑鲁君
有罪于鬼神邪?”《庄子》云“天邪地邪?”《汉书》云“是邪非邪”之类
是也。而北人即呼为“也”,亦为误矣。难者曰:“《系辞》云:‘乾坤,
《易》之门户邪?’此又为未定辞乎?”答曰:“何为不尔!上先标问,
下方列德以折之耳。”江南学士读《左传》,口相传述,自为凡例,
军自败曰败,打破人军曰败。诸记传未见“补败反”。徐仙民读
《左传》,唯一处有此音,又不言“自败、败人”之别,此为穿凿耳。
古人云:“膏粱难整。”以其为骄奢自足,不能克励也。吾见
王侯外戚,语多不正,亦由内染贱保傅,外无良师友故耳。梁世
有一侯,尝对元帝饮谑,自陈“痴钝”,乃成“飔段”,元帝答之云:“飔异凉风,段非干木。”谓“郢州”为“永州”。元帝启报简
文,简文云:“庚辰吴入,遂成司隶。”如此之类,举口皆然。元帝
手教诸子侍读,以此为诫。河北切“攻”字为“古琮”,与“工、公、
功”三字不同,殊为僻也。比世有人名“暹”,自称为“纤”;名
“琨”,自称为“衮”;名“洸”,自称为“汪”;名“素勺”,自称为“獡”,非
唯音韵舛错,亦使其儿孙避讳纷纭矣。
[注释]
①九州:古代中国设置九个州,故后以九州泛指中国。
②标:标明。齐言:齐地的方言。
③目:当作,看作。
④扬雄(前58~后18):字子云。西
汉蜀郡成都人。早年爱好词赋,后仿《论语》作《法言》,仿《易经》作《太玄》;又
著《方言》、《训纂编》。《方言》:记述西汉时代的各地方言。
⑤显:显示。
⑥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属山东)人。东汉经学的集大成者,曾为诸经
作注。
⑦高诱:汉末涿郡(治所在今河北涿县)人。曾为《吕氏春秋》、《淮南
子》、《战国策》作注。《吕览》即《吕氏春秋》。
⑧许慎(约58~约1):字叔
重。东汉古文经学家。著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考究字原的著作《说文解
字》,简称《说文》。又著《五经异义》。
⑨刘熹:即刘熙。字成国。汉末训诂
学家,以语源学观点研究训诂。著我国语源学的重要著作《释名》。
⑩譬
况:古代注音方法之一。用描述性的话来说明字的读音。
轻:轻音。重:
重音。清:清音。又分全清、次清。全清指不送气不带音的塞音、擦音和塞擦
音。次清指送气不带音的塞音和塞擦音。浊:浊音。又分全浊和次浊。全浊
指带音的塞音、擦音和塞擦音。次浊指带音的鼻音、边音和半元音。
内
言外言:均注家的譬况字音用语。内言和外言对称,是指韵母的洪细说的。
内言为洪音,发音时口腔共鸣的空隙较大。外言为细音,发音时口腔共鸣的
空隙较小。
急言徐言:均注家的譬况字音用语。急言与徐言相反。急言
指读短音。徐言,也称缓言,指读长音。
读若:古代注音方法之一。指以
同音字或近音字注音。
孙叔言:孙炎,字叔然。宋本误作“叔言”。三国
时魏经学家、训诂学家。郑玄弟子。著《周易春秋例》,又著以反切注音的《尔
雅音义》,还为《诗》、《礼记》、《春秋三传》作注。
反语:即反切。古代注音
方法之一。用两个字注一个字的读音。两字中,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
声调。
高贵乡公:即曹髦(241~260)。魏文帝曹丕的孙。字彦士。封高
贵乡公,254~260年在位。著有《左传音》。谓他不知反切,不可确考。
锋出:锋刃齐出,比喻纷纷涌现。
土风:指地方方言。
指马之谕:比
喻争辩是非差别。战国时公孙龙提出“白马非马”的命题。《庄子·齐物论》:
“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
折衷:即折中。指判断事
物时无所偏颇。
榷(què):商讨。量:商量。
金陵:即建康,今南京。
为吴、东晋及南朝的宋、齐、梁、陈建都之处。洛下:即洛阳。为魏、西晋、后魏
的都城。当时的韵书,北方多以洛阳音为主,南方多以金陵音为主。
清
举:声音清脆悠扬。切诣:发音急速。
沉浊:声音低沉厚重。钅化(é)钝:发
音缓慢。
冠冕:仕宦人家。
闾里:乡间,乡村。
吴、越:春秋时的
吴国和越国,在今江苏、浙江一带。这里指吴、越地方的语言。夷虏:这里泛
指我国少数民族的语言。
至邺:颜之推至邺,当在北齐天保八年(557
年)。
崔子豹:北齐人。官至考功郎。崔瞻:字彦通。北齐人。官至吏部
郎中。李祖仁:名岳,字祖仁。北魏人。官至中散大夫。李蔚:仕于北齐。官
至秘书丞。
李季节:名概,字季节。著《音韵决疑》及《音谱》。
阳休
之:字子烈。仕北齐,官至开府仪同。著《韵略》,已佚。
讹替:错误。
云为:所为。《助字辨略》:“云,所也。”品物:即物品。
书记:书籍记载。
楚:春秋战国时楚国所辖地区。这里泛指我国南方。夏:华夏。这里
泛指我国中原地区。
《苍颉训诂》:后汉杜林著。《苍颉篇》,秦李斯著。
《穆天子传》:晋武帝时,汲人不准盗发魏襄王墓,得此书。内容为记述周
穆王巡狩、田猎的情况和盛姬的一些事情。
《字林》:晋人吕忱著。为补
《说文》漏略而作。收字一万二千八百二十四。
《集韵》:宋人丁度等著。
收字五万三千五百二十五。内容着重文字形体和训诂。
李登:三国时魏
人。官至左校令。所著《声类》是我国最早的韵书,以宫、商、角、徵、羽五声区
别字音。
刘昌宗:生平不详。
考校:考订校正。
徐仙民:名邈,
字仙民。撰《毛诗音》、《春秋左传音》。
讹僻:错讹,谬误。
《通俗
文》:汉代服虔撰。内容为训释经书和史书的字词。
玙璠(yúfán):也作
“璠玙”。美玉。
江陵:县名。今属湖北。唐代曾设江陵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