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进德为宦1(1 / 2)

🎁美女直播

曾国藩以为处高位的人往往事事都参与,显示其权威与才能;或

者显示自己的存在,似乎自己无所不能。其实,越是位于高位,则越应该注

重自己的行为修德,无论外界如何变化,自身的修行终不可废。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在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里很少有人能常胜不败,而曾家却凭养德,三世不衰。

一、严谨家风,大德生焉

曾国藩一生成就的形成,全在于以功德为基,与其“耕读之家”的家风熏染也是不密不可分的。一个耕读之家,充满了生气,充满了生产能力,充满了孝友精神,此为曾家三世不衰之根本。

曾国藩原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为后来所起。清嘉庆十六

年(1811年),生于湖南湘乡县荷塘都的白杨坪。曾家世代务农,

据说远祖来自江西。初居衡阳,传到曾孟学一代,才搬到湘乡来

住。那已经是明末清初的事了。曾孟学以前的世系已不可考,以

后两代,也都默默无闻。直到曾国藩的曾祖父曾竟希,才有约略

的事迹可寻。

就在曾国藩出生的前三年(嘉庆十三年),曾家才从大界里迁

到白杨坪居住。那时他曾祖父曾竟希已66岁,父亲曾麟书只

有19岁。等到曾国藩出生时,曾竟希已年近七十。老年得见曾

孙,自是欢喜不胜。曾家人丁本来单薄(曾玉屏生三子:曾麟书

居长,弃农就儒;次子早卒,三子曾骥云,独理家务农事,没有

子息)。从此曾麟书一房,子孙极为兴旺。他一共生了五个儿子,

四个女儿。儿子当中,曾国藩居长,依次是国潢、国华、国荃、国

葆(改名贞干)。曾国藩自是最受祖父母的疼爱。

自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往上推溯,至少有五六百年之久,曾

家连秀才也没有出过一个,的确够得上是“寒门冷籍”了。直到

曾国藩的曾祖父曾竟希手上,才克勤克俭,积下一点资产,买了

一些田地,家道渐渐好转。在科举时代,读书求取功名,最可贵

的并不是知识的获得,而是消灭贫穷、治疗饥饿的最佳途径;更

进一步,还可以荣宗耀祖,席丰履厚。因此各行各业的人家,只

要生活上稍能对付,莫不竞将子弟送进私塾,从《三字经》、《百家姓

》而“四书五经”,学作八股文章;以期“十载寒窗,一举成名”,图

个光大门庭,上封祖、父,下荫妻、子。

曾竟希家境逐渐宽裕之后,自然也朝同一条路上去求发展:把

儿子曾玉屏送去念书求仕进。仿照当时的习惯,曾玉屏也取了一

个字,唤作“星冈”。

曾玉屏在年轻的时候,也许因为家境稍好,又乏严师督导,他

对书本并无多大兴趣;日常倒喜欢与他年龄相仿的一些富家子弟

们,在湘潭市上酒食徵逐,游手好闲。后来父亲死了,曾玉屏已

是三十几岁。这时一家重担落在他的肩上,才骤然领悟到世道的

艰难,与自己责任的重大。乡里的父老们,见他平日不务正业,于

是有人背后窃窃私议:“竟希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一点家业,将来

一定会败在他儿子手上。”这话传到曾玉屏耳里,倒激起他一股痛

改前非,力争上游的志气。自知不是读书的材料,索兴断了求功

名的念头,决心脚踏实地,继承祖业,做个安分守己的农夫。

从此他起早睡晚,开沟辟地,养鱼饲猪,灌园种菜,无一不

亲自动手。经过十几年的刻苦努力,省吃俭用,他不仅守住了父

亲的遗产,家境还有蒸蒸日上的趋势。曾玉屏书虽读得不多,可

是在风气闭塞的湘乡农村里,知书识字的人已是凤毛麟角。曾玉

屏到底读过几年书,加上他秉性刚直、富正义感,好为人排难解

纷,倡办公益事项,渐渐赢得地方族人的信任与尊敬,成为乡里

的一名族长绅士,也算为他父亲争了一口气了。

曾玉屏治家极严,一家大小,包括大他七岁的妻子王氏在内,

见了他没有不屏神敛气的。家人偶有拂逆,轻则厉声呵斥,重则

鞭挞立至;虽在稠人广众之中,从无丝毫假借。对于麟书、骥云

兄弟,管教尤为严峻。他创立了一些家规,要求家人严格遵守,其

中有的普遍见之于中国农村家庭。例如“男必耕读,女必纺织”。

有的则是曾玉屏独特的“创意”。例如他要求子孙家人,努力实行

八件事:读书、种菜、饲鱼、养猪、早起、洒扫、祭祖、敦亲睦

邻;要疏远六种人:

看风水的、算命的、医生、和尚、巫道,还

有做客赖着不走的。后来曾国藩把他祖父留下来的这些家规,编

成一首押韵的歌诀,要兄弟子侄们一体奉行:“书蔬鱼猪,早扫考

宝,常说常行,八者都好;地命医理,僧巫祈祷,留客久住,六

者俱恼。”这些家规合不合理是另一回事,它们对于曾国藩的一生,

却都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

曾玉屏因为悔恨自己年轻时没有好好地用功读书,便将希望

完全寄托在儿子曾麟书身上。他不惜重资,为曾麟书访求名师,钻

习举业,希望将来高**名,博个一官半职,弥补自己生平最大

的缺憾。

不料曾麟书一来天分平常,二来考运不济,一个起码的功名

——秀才,就耗去了他大半辈子的光阴。先后考了十七次,才补

上一名县学生员(俗称秀才)。曾麟书考上秀才的那年,已是四十

三岁,而曾子城(曾国藩原名)这时也已二十二岁,随父应考,也

得了个备取贡生。紧接第

二年,曾子城便进了县学;第三年,连

捷于乡试,得中第三十六名举人。道光十八年,会试、殿试、朝

考,节节顺利,连续中进士,点翰林;实际上还不满二十七岁的

曾子城,已到达了当时功名的最高峰。他祖父曾玉屏的希望,虽

然在儿子身上没有实现,却在孙子身上如愿以偿了。

曾麟书知道在功名方面,自己是万万赶不上儿子的,索兴放

弃了考试,安心在家做私塾先生,落得悠闲度日。曾玉屏见孙儿

读书长进,心下自是欢喜。但他却不像一般暴发户那样,存着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心理,从此全家都倚仗着做官的子弟;

相反地,他一再告诫曾麟书:“宽一(曾国藩早年的另字)虽然点

了翰林,我家仍要靠种田维生,不可以靠着他吃饭!”又说:“孩

子点了翰林,一生事业才开始。做官有许多开销,家中的生活用

度,不要累他分心,要使他专心事业才好!”曾麟书是出名的孝子,

自然谨遵父命。家中照样男耕女织,勤俭的家风丝毫不改。因此

曾国藩做了十几年的京官,从来就不曾为家中的生活操过心。曾

国藩以后因无家累,在京师八九年间,专心治学,在品格学问方

面,有所成就,可说都是受了他的祖父之赐。

曾国藩的家世,我们可以拿一句话去包括它,叫做“耕读传

家”。耕读二字本是中国历来士大夫的职业,耕则退可以自守,读

则进可以干禄。在清朝时代,不独湖南湘乡曾国藩一家为然,那时

凡称得上“士”的,大都如此,观曾国藩祖父曾玉屏的自述,便

可以知道曾国藩的家世怎样。

当时乡里像立祠堂,隆祭祀,敬宿儒,屏斥医卜星相,救济

穷乏,优待乡党,调解讼争,这许多事情都是由他们这种稍有名

望的耕读人家所优为的,并无多大的夸张。

曾国藩虽“自明以来,世业农,积善孝友,而不显于世”,但是

他家虽不曾做大官,却无疑是一个乡间缙绅。曾国藩自言:吾兄

弟皆禀母德居多,其好处亦在倔强。

曾国藩曾经言:“昔吾祖星冈公最讲治家之法:第一要早起;

第二打扫清洁;第三诚修祭祀;第四善待亲族邻里。凡亲族邻里

来家,无不恭敬款待。有急必周济之;有喜庆必贺之;有疾必问;

有丧必吊。此四事之外,于读书种菜等事,尤为刻刻留心。故余

近写家信,常常提及早扫考宝,书蔬鱼猪者,盖祖父相传之家法

也。”

早:就是早起。早起三朝,可当一工。

扫:就是扫除。清洁卫生,不可忽略。

考:就是祭祀。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宝:就是睦邻。患难相顾,惟善为宝。

书:就是教育。读书明理,普及知识。

蔬:就是种蔬。园有蔬菜,四季常新。

鱼:就是养鱼。鱼跃于池,活泼泼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