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就是喂猪。庖有肥肉,养老待客。
这样一个耕读之家,充满了生气,充满了喜悦,充满了生产
能力,充满了孝友精神,这便是一种模范家庭。如此家庭,自曾
国藩倡导以后,早已普及湖南全省。曾国藩从小生长在这种家庭
里,眼目所接触的,是尊辈勤俭素朴的生活,耳朵所听到的,是
礼义廉耻一类的训诲,书上所讲的,是忠君爱国的思想。以这样
的家世,这样
的环境,终于造成了曾国藩这样的人物。
曾国藩的一生事业,是和他的家世息息相关的。从大处说,他
所领导的湘勇和太平军的战争,也类乎于一幕宗教战争。因为太
平军信奉的是类似***的一种宗教,这在儒家看来是违反孔、孟
之道的所谓“异端”,曾国藩的家世是世代宗儒,言必孔、孟,对
于太平天国那种“异端”,无疑是要深恶而痛绝之了。从小处说,
曾国藩的一生,没有一时忘记他祖先的遗训,在他的日记里和书
信里,都可以看出来。他信奉祖父的遗训,黎明即起,克勤克俭,
周卹贫穷,疏医远巫,甚至把祖父的家规,编成八字句:“书、蔬、
猪、鱼,考、宝、早、扫,常说常行,八者都好;地、命、医、理,
僧巫祈祷,留客久住,六者俱恼。”直到后来官封一等侯爵,做了
两江直隶总督等,对于勤俭家训,还不敢私毫逾闲。曾国藩一生
的德性实在是他的家世给以促成的,少时的家风造就了他的一生
的品行秉性。
成功语录:第一要早起;第二打扫清洁;第三诚修祭祀;第四善待亲族邻里。
二、跻身翰林,宦海起航
人的志趣为各异,才能亦有高下之别,处在纷繁的社会中,不应盲目追随、效法他人,而是应综合自身情况,决定自已的人生。“条条大路通罗马”,人生亦是这样。
曾国藩六岁的时候,其祖父曾玉屏便为他设了一所家塾,聘
了一位姓陈的先生,教他读书认字。他父亲曾麟书连考几次秀才
失败,因自念年已二十六、七,有了妻子儿女,总不好意思仍靠
父亲过活。于是也在自己家里设了一所私塾,取名“利见斋”,招
了十几个小孩子,一面课徒为生,一面继续为功名奋斗。
曾国藩因而转从父亲念书。曾麟书自知天分有限,没有什么
秘诀可以传授给儿子;但他也自有一套方法,那便是不厌其烦,耐
心指导;每天从早到晚,不停地督促。父子俩睡在床上,走在路
上,曾麟书都要考一考儿子的功课。一定要曾国藩把书背得滚瓜
烂熟,他才满意。他常自我解嘲地
说:“因为我自己很笨,所以教
起你们这些笨子弟来,一点也不感到厌烦。”
曾国藩是个绝顶聪明的孩子,而且记忆力很强。据说九岁已
读完了五经,开始学做八股文章了。十四岁那年,有位衡阳廪生
欧阳凝祉到湘乡来看曾麟书,见了曾国藩的八股文稿,十分夸奖。
欧阳先生是衡州府八股文章的能手之一,能赢得他的称许,颇不
容易。为了试一试曾国藩的真才实学,欧阳凝祉又出了一道诗题,
教曾国藩当场作律诗一首。诗成,欧阳大为惊喜,认为这孩子将
来必成大器,当下立即将女儿许配曾国藩。
第二年(一八二五),曾国藩除了继续苦学八股诗文之外,曾
麟书还教他读些史记、文选之类。再过一年,去参加长沙府试
(童子府试),居然得了个第七名。曾玉屏父子商量:这孩子的确
是可造之材,一定得好生培植。曾麟书因自己连考十几次秀才失
败,渐失自信,让曾国藩继续跟在身边,惟恐误了孩子的前途。听
说衡阳有位汪觉庵,八股试帖教得极好。于是把曾国藩送到汪先
生在衡阳所设的唐氏家塾去念书。接着又回到本县的莲溟书院,肄
业一年。经过名师的指点,曾国藩的学识果然大有进步。渐渐觉
得从前自己的思想、求学、行为种种方面,都有欠正确,必须痛
加改革,才有前途。为了惕励自己,特别起了一个别号,叫做
“涤生”。
道光十三年(一八三三),曾国藩年二十三岁。参加科试,竟
补上了县学生员。而他父亲辛辛苦苦挣扎了二十几年,却刚刚于
去年才考上这个起码功名。全家对于曾国藩的早达,自是欢欣鼓
舞。十二月,曾国藩与欧阳小姐完婚,曾家可说是“双喜临门”了。
第二年(一八三四),曾国藩进入省城岳麓书院读书。是年乡
试得中举人,曾国藩的目光,已经注视着北京的“进士”头衔了。
这年冬天,曾国藩第一次离开湖南家乡,独自北上,参加次
年春天的礼部会试。这次竟名落孙山。
可巧这年逢上皇太后的六十大寿,照例增加乡会试恩科一次,
所以道光十六年还有一次机会。从湘乡到北京,千里迢迢,来回
的路费不少。曾国藩征得祖父和父亲的同意,索兴在
京留住一年,
等待参加明年的恩科会试。好在京师有一所“长沙会馆”,长沙府
的应试举子住在里面,花费极少。
曾国藩在北京居住一年多,交游和眼界渐广。除了继续勤研
经史,苦修制艺术之外,忽对唐宋的诗和古文发生了很大的兴趣。
他觉得可以任意发挥见解的古文,远比那拾古人唾余而又缚手缚
足的八股文,更有生气,也更有意义。又见京城中到处是名家题
字,书法精湛,令人歆羡,因而立意要写好毛笔字。
但到了道光十六年的恩科,曾国藩又没有被录取。他虽然颇
感失望,但想到自己只有二十六岁的年纪,将来的机会正多,这
一时的挫折,也就淡然置之了。
放榜后,立即收拾行装,搭乘运河的粮船南旋。这时身边所
剩的盘费已经无几。路过睢宁,知县易作梅也是湘乡人,并与曾
国藩相识。因向易氏借了一百两银子做路费。经过金陵的时候,却
在书肆中看见一部精刻的二十三史,曾国藩爱不忍释。一问价钱,
恰好与他身边所有的钱相当。心中暗自盘算:好在从金陵到湘乡,
全是水路,船票既已买好,沿途所费也很有限。随身所带的一些
皮袍冬衣,反正这时也穿不着,送去当了,勉强还可凑足回家盘
费。
于是曾国藩把一时不穿的衣物,全送进了当铺,毅然把那部
心爱的二十三史买回来了。
到家以后,曾麟书见他花了上百银子,买了几箱书回来;带
去的衣箱,都装满了书,衣服却不见了。问明缘故以后,不仅没
有责备,反而高兴地鼓励儿子:“你借钱买书,不是坏事,我乐于
替你还清欠款。但望你要细心研读,也就不算白费了。”
道光十八年,又值三年**。曾国藩家中为了上次的进京会
试,偿还易家借项,已无余款可供再度进京的旅费。幸得亲戚族
人帮忙,借来三十三吊钱,才得成行。到得北京,已只剩下三吊。
倘若这一科再不中,少不得又要举债回家了。那时像这样苦的考
生真是不多。
三月礼部会试,得中第三十八名进士。接着复试、殿试、朝
考,成绩都很优异。引见皇帝之后,授翰林院庶吉士。科举时代
的翰林,号称“清要词臣”,前途最是远大。内则大学士、尚书、
侍郎,外则总督巡抚,绝大多数都是出身翰林院的(当然不是所
有翰林都有这种好运气)。
一般的情形是:士子由秀才而举人而进士,熬到翰林这一阶,
往往已是两鬓斑白,少说也是四、五十岁了。像曾国藩这样,二
十八岁便点了翰林,是很少见的。而由秀才至翰林,路还远得很。
可以知道曾国藩假如不是早中进士入翰林,此时必然仍在无用的
八股时艺之中奋斗挣扎,决无如许闲暇可以容他读有用之书,储备
学问。
自此以后,曾国藩开始在宦海中“打拼”了,可以说曾国藩如果没有走上官
宦之大道,是不可能有资格办“团练”,更谈不上扑灭太平天国而建不世之功了,
所以说“历史选择了曾国藩”。
成功语录:养生与立学皆从有恒做出,故志人以有恒为作圣之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