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内因江西藩司有意掣肘,心为忿恚。然细思古人办
事,掣肘之处,拂逆之端,世世有之。人人不免恶其拂逆,
而必欲顺从,设法以诛锄异己者,权臣之行径也;听其拂逆
而动心忍性,委曲
求全,且以无敌国外患而己为虑者,圣贤
之用心也。吾正可借人之拂逆,以磨砺我之德性,其庶几
乎!”
这两段文字,实可作为如何对待下级“拂逆”的千古法
则,也是曾国藩作为三军统率之才的又一有力佐证,当然,
更是曾国藩宽以恕人,严以律己的“克己”精神的又一成功
表现。
其五是顺上级之意以克己。
曾国藩的克己之学不仅表现在对下级的宽容和仁爱上,
也表现在他对上级的“秉承旨意,唯命能从”上面。曾国藩
大权在握、生杀自便,有着相对独立的裁事自由,但在同治
嗣位后的第三年,沈葆桢奏请截留江西全部厘金时,曾国藩
于三月十二日上《沈葆桢截留江西牙厘不当,仍请由臣照旧
经收充饷折》,对比当时的情况说:“臣统军太多,月需饷额
五十余万。前此江西厘金稍旺,合各处入款约可发饷十六七
个月不等;而江西各军欠饷不及五月。即以民困而论,皖南
及江宁各属,市人肉以相食,或数十里野无耕种,村无炊
烟;江西亦尚不至此。”又陈述军事局势说:“今苏、浙等省
今已克,金陵之长围已合,论者辄谓大功者日可成,大恶指
日可毙。”故绝不可因粮饷奇绌而“动摇军心,致生功亏一
篑之变”。曾国藩又进一步从情和理上缕析道:“臣又闻同僚
交际之道。不外二端,日分,日情。巡抚应归总督节制,见
诸会典,载请坐名《敕书》。……数百年之成宪,臣不得而
辞,沈葆桢亦不得而违分也。军事危急之际,同寅患难相
恤,有无相济,情也。”
沈葆桢既违分又违情,曾国藩是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的。但朝廷没有准奏,而是将江西厘金分江西地方军与曾国
藩大营各一半,曾国藩于三月二十七日接到廷寄后,在日记
中写道:“辞旨似右抚而左督,仍合督抚各分江西厘金之半。
又念金陵大功将蒇,恐军心涣散,经总理衙门于上海奏拨银
五十万两,专解金陵大营,其中二十九万虽不甚可靠,其二
十一万则立刻可起解,足济燃眉之急。因念枢廷苦心调停,
令人感激;而劳逸轻重之间,又未尝不叹公道不明也。”这
是曾国藩运用“克己之学”的典型一例。
所以说一个人要有所作为,要善于克制自己
的欲望,只有摒弃心中的私欲才能使自己
变得强大,才能
披荆斩棘,无往不胜。
曾国藩在这方面又是集大成者,
所以他成功了。
成功语录:知己之过失,即自为承认之地,改去毫无
吝惜之心,此最难事。
八、垂范圣哲,胸怀浩然
人都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不能蔑视它,也不可能蔑视得了,但要有一定距离,如果听之任之,也会误大事,应如孟子养气说那样,“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方为智者。
曾国藩说,自古圣贤豪杰,文人才士,其治事不同,而
其豁达光明之胸,大略相同。吾辈既办军务,系处功利场
中,宜刻刻勤劳,如农之力穑,如贾之趋利,如篙工之上
滩,早作夜思,以求有济。而治事之外,却须有冲融气象,
二者并进,则勤劳而以恬淡出之,最有意味。写字时心稍
定,便觉安恬些,可知平日不能耐,不能静,所以致病也。
写字可以验精力之注否,以后即以此养心。万事付之空寂,
此心转觉安定,可知往时只在得失场中过日子,何尝能稍自
立志哉。
读曾国藩的这一段话,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位饱经沧桑、
聪明睿智的老人面前,有一种大彻大悟之感。人活着,如果
一直浑浑噩噩而不知所谓“豁达光明之胸”、“冲融气象”为
何物,而只是“如农之力穑,如贾之趋利”,那是很难做成
什么大事的;不但事业做不好,人也活不到应有的程度。
东方古典文化,儒家也好,道家、佛家也好,都强调一
个静字,即万象放下,心无杂念、豁达光明、冲融虚廓的心
境。在儒家,叫作“正心”、“诚”或“无妄”;在道家,叫
作“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在佛家,叫作“明心见性”、
“无行住而生其心”。
怎样来达到圣贤的境界呢?曾国藩在给胡林翼的信中,
极赞孟子养气说和庄子的逍遥说,从中可见他在这两个方面
是下过一番功夫的。
养气说是孟子人生修养方法中最有特色的学说,即所谓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的“养气”实际上是一种锻炼人格意志和身体素质
的方法,它是在人的精神世界使某种意志信念高度集中凝
聚,然后让其充沛完满,贯注全身。此时,人的身心成为意
志和信念的凝聚体,而意志和信念也找到自己的物质载体。
孟子的“养气”与中国古代的气功颇有异曲同工之处,它们
都揭示:如果人们祛除各种心理杂念,保持心理意志的高度
凝聚,将使周围磁场发生物理变化,由心理变化导引出生理
变化,而****又反馈和强化人的心理变化。这大概是孟
子“养气”的真正内涵。
孟子的“浩然之气”是一种充溢着刚性的“力”,这种
刚性之力并非来源于人体质的健壮和权势的显赫。身强力壮
和位高权重固然有某种威慑力量,但若没有仁义礼智的信念
做精神支柱,则不过是“匹夫之勇”和“妾妇之道”而已,
因为它们只能让人口服达不到使人心服。“浩然之气”的刚
性之力来源于人们对自我与宇宙合一的体认和对仁义礼智的
信念和践履。孟子“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与他的“充
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
可知之之谓神”,是中国古代关于充实之美的理论基础。这
种“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实际上不就是指人的一种
真力弥漫、生气勃勃的内在精神状态和充实郁勃的人格之美
吗?它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
丈夫”身上,得到了完美圆满的体现。
孟子的“浩然之气”有一种无坚不摧、大无畏的品格。
有了这种浩然之正气,就能坚持正义、气节和情操,“宁肯
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为了捍卫自己的人格而赴
汤蹈火、视死如归,也决不苟且偷生,玷污自己。孟子的
“浩然之气”与其“舍生取义”一道,给后人以巨大的精神
力量和激励作用。南宋末年,****文天祥在抗元失败后
被俘,他严词拒绝了元朝统治者的威逼利诱,在狱中写下了
慷慨激昂、流传千古的《正气歌》,其序云:“孟子日:‘我
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气也,作正气歌
一首。”
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
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
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
文天祥认为的正气贯注于宇宙间的万事万物,气势磅
礴,光耀日月,万古长存。有了这种浩然正气填塞于胸,就
达到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可以面对敌人的威胁利诱而不动
心,面对敌人的屠刀而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曾国藩写信给胡林翼,与他一同欣赏《庄子》,谈庄子
冲淡、超旷的人生理念,认为与孟子的“浩然之气”有异曲
同工之效。他说:“因思古来圣哲,胸怀极广,而可达到德
者约有数端,如笃恭修己而生睿智,程子之说也;至诚感神
而致前知,子思之训也;安贫乐道而润身睟面,孔、颜、。
曾、孟之旨也;观物闲吟而意适神恬,陶、白、苏、陆之趣
也。自恨少壮不努力,老年常多悔惧,于古人心境不能领取
一二,反复寻思,叹喟无已。”
当然,我们以上所说并非是宣扬曾
国藩已是“圣人”,他还是一个常人,
虽然我们不能成为圣人,可是我们可以
像圣人一样做事,来净化自己的灵魂。
成功语录:宁肯技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