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官难,做大官更难”,而曾国藩的为官之道,却出神入化,
无往不利。一方面戒惧谨慎,如履薄冰,另一方面却勇于革新,
开创出前无古人的事业;一方面廉洁自律,勤勉公事,另一
方面善于处理各界关系,尤其表现在与“民”的关系上。他指出
:为官,即为治国;治国,则为安民也。
一、为国为民,直言谏上
曾国藩虽然处世有“圆融通达”之称,但他对于
涉及社稷存亡的事,敢于进尽忠言,甚至不怕触怒皇上,可以说“忧国而忘其身”了。尤其表现为“为国为民,直言谏上”上。
曾国藩自翰苑升任侍郎以后,才有了上疏奏事的机会。
在此期间曾国藩多次陈言,而屡蒙嘉纳。譬如他有感于朝纲
不振,是非不明,“九卿无一人陈时政之得失,司道无一折
言地方之利病”,“科道间有奏疏,而从无一言及主德之降
替,无一折弹大臣之过失”(均道光三十年庚戌三月初二日
应诏陈言疏中语)。乃效孙嘉淦以自是规高宗、袁铣以寡欲
规大行皇帝的骨硬作风,上敬陈圣德三端一疏,也就是严肃
批评了皇上的三个错误,并且言辞直露而激烈。其要点有
三:
一为防琐碎,他写道:
汉之陈平,高祖不问以决狱;唐之房杜,太宗惟骨
以求贤;诚使我皇上豁远达观,罔苛细节,则为大臣
者,不敢以小廉曲谨自恃,必且默然深思,求所以宏济
艰难者,此臣所谓防琐之风也。
二为去虚文,他又写道:
去岁下诏求言,大抵皆以“无庸议”三字了之,是
鲜察言之实意,徒饰纳谏之虚文。闻臣工奏请刊布御制
诗文集,亚蒙允许,今皇上春秋鼎盛,须稍迟数年,再
行刊布,昭示天下以敦崇实政,不尚虚文之意。
三为戒骄矜,他更写道:
黜陟者,天子一人持之,是非者,天子与普通人共
之。自古之重直臣,非特使彼成名而已,盖将供其药
厂,以折人主骄侈之萌。平日不储刚正之士,以培其风
骨,而养其威棱,临事安得人才而用之哉。
左宗棠曾说他对曾国藩的“谋国之忠”是“百愧不如”。
曾以收复伊犁而闻名的左宗棠,对曾国藩的意气推崇尚且如
此,那么曾国藩对国家的忠心,可想而知。
当然,曾国藩的此次上疏,除了表明其“以公而忘私,
国而忘家”的一片忠心外,其处世哲学的寻觅时机,也显见
一斑。当时咸丰刚刚嗣位,其欲为一开明圣主的雄心方起,
纳一大臣稍嫌逆耳的忠言以抚众臣,于己并无多大妨碍。曾
国藩上疏前后,多已预料到最终结果如此,而这一疏,却成
就了为君者的宽容,也美誉了为臣者的忠贞,时机的难觅,
恐在于此。但话说回来,伴君又如伴虎,风险毕竟是存在
的,直言陈上虽不至于有杀头之虞,却也有招致嫌恶之可
能,假如咸丰帝心存芥蒂,以后给小鞋穿也足以能够断送曾
氏前程的。所幸的是一切还好,曾国藩得的不是嫌恶而是美
誉。
现当今学术界都有这样一句话:“晚清无昏君,晚清无奸臣。”晚清的皇帝从道光,咸丰再到同治、光绪都不是像前明嘉靖、天启那样
的昏愦之君,他们都想扭转国家的衰退局面,可是他们失败了!同样曾国藩、左宗棠以至李鸿章,虽然后人对他们的评价毁誉参半,但有一点有共识的,曾左以及李都为大清“穷尽心智而尽孤忠”。所以说,曾国藩对于国家可以说是“俯仰天地,无愧于心”。
成功语录:不敢以小廉曲谨自恃,必且默然深思。
二、以民为重,巡查民情
唐太宗李世民说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自古还有“民为重,君为轻”
等良训。曾国藩对于民众力量的发现与了解,也有他的一套方法。
曾国藩出生在一普通的农户人家。他与湘乡农村有着广
泛深刻的联系,他了解农民的疾苦、愿望和要求,他的部队
实际上是一支农民部队,他正是依靠这支部队打败了太平天
**队的。
每个官员都来自民间,曾国藩也不例处。他并不是生下来就是侍郎或尚
书,在他做官之前,他也被淹没一段时间,甚至很长时间。
他当上侍郎,并不是他比别人更适合当侍郎,没有他地球照
样转,说不定会更好。曾国藩说“居官不过是偶然之事”,
一旦下野,他也仍然是普通
的一员。所以他从民间来,还归
民间去,民间才是官员的根本。
曾国藩说:“养民是为了民,设官也是为了民,当官不为
民着想,那是我深恶痛绝的。”为民不是一句空话,不是一曲
爱民歌,不是做几件事情摆摆样子,而是要真心实意地爱,
爱字中间有一个“心”字,所以爱民就要出于“真心”。
在给曾国荃的一封信中,曾国藩这样写道:
“大抵与士兵和百姓交往,只要真心实意地爱护他们,
就可以得到他们的谅解。我之所以深得民心与军心,就是因
为这缘故。在与官员和绅士交往时,即使心里看不起某些
人,也不能在语言上、表情上、礼节上表现出来,我之所以
在官场上不得志,就是因为常常表现出来的缘故啊!”
仁与礼是治国治民的大经**,曾国藩用这套理论来治
兵,确有成效。当时他对士兵的要求,不仅是在营要做良
兵,还要外出能做良民。他曾说:“我辈带兵勇,如父兄带子
弟一般,无银钱,无保举,尚是小事。切不可使他因扰民而
坏品行,因*赌洋烟而坏身体。个个学好,人人成材,则兵
勇感恩,兵勇之父母妻子也感恩了。”以仁礼来治兵,是儒家
的倡导,他们认为如此这样军队自是王者之师了。王者之师
可以无敌于天下,所以曾国藩以书生来带兵,就是走的这条
路。
“如父兄带子一般”,这就是曾国藩带兵的秘诀。他说:
“将领之管兵勇,如父兄之管子弟,父兄严者,其子弟整齐,
其家必兴;溺爱者,其子弟矣纵,其家必败。”蔡锷评论道:
“带兵如父兄之带子弟一语,最为慈仁贴切。能以此存心,
由古今带兵格言,千言万语皆付之一炬。”《淮南子》云:
“众之所助,虽弱必强;众之所去,虽大必亡。”人心的向
背,民众的支持与离异,关系到部队的生死存亡,这个道理
曾国藩显然明白,所以他再三嘱咐所属各部,以爱民为本。
他说:“爱民为治兵第一要义。须日日三令五申,视为生命
根本之事,毋视为装璜粉饰之文。”
正是为了获取民心,咸丰八年(1858年),曾国藩
在江西建昌军营中写了通俗晓畅的《爱民歌》。曾国藩写作
《爱民歌》不完全是一种策略,他也是有感而发。他说:“我
近年从事军务,每驻扎一处,我就走遍城镇与乡村。看到的
是没有不毁坏的房屋,没有不砍伐的树木,没有不遭破败的
富户,没有不受欺压的穷民。大概被贼寇损害的占十分之七
八,被官兵毁坏的占十分之二三,令人触目伤心。我在私下
喟然长叹:行军危害百姓竟到了如此地步啊!所以每次委任
将校,我总是告诫他们,一定要把禁止骚扰百姓放在第一
位。”这大概是促使他写作《爱民歌》的心理原因。
《爱民歌》:
三军个个仔细听,行军先要爱百姓。
贼匪害了百姓们,全靠官兵来救人。
百姓被贼吃了苦,全靠官兵来做主。
第一扎营不贪懒,莫去人家取门板。
莫拆民房搬砖头,莫踹禾苗坏田产。
莫打民间鸭和鸡,莫借民间锅和碗。
莫派民夫来挖壕,莫到民家去打馆。
筑墙莫拦街前路,砍柴莫破墙上树。
挑水莫挑有鱼塘,凡事都要让一步。
第二行路要端详,夜夜总要走帐房。
莫进城中占铺店,莫向乡间借村庄。
人有小事莫喧哗,人不躲路莫挤他。
无钱莫扯道边菜,无钱莫吃便宜茶。
更有一句紧要书,切莫掳人当长夫。
一人被掳挑担去,一家嚎哭不安居。
娘哭子来眼也肿,妻哭夫来泪也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