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大经**1
人必自毁,方能他毁;人必自强,才能真强。人的成功不外乎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
个方面。从客观方面来说皆可归为“仁”与“礼”两字。曾国藩就是凭借这两个字
傲世群雄。
得人心者方能得天下,此为古今不易之公理。孟子将之归纳为“仁术”,故,“仁”不但是政治道德的理想,也可作为经世致用之谋略。曾国藩就主张恩威并施,仁礼并用。
一、练兵有术,恪守仁礼
曾国藩以为,仁和义是“主人之道”,“仆之所志,其大者盖欲行仁义于天下”。那把推行仁义作为自己终生的奋斗目标。“仁”字之功,于个人,内化可为圣贤,外施则为豪杰。
曾国藩一面在肃清湖南境内民众的反抗,一面又扩充他的部
队而成为湘军。对于练兵、带兵,他本是十足的外行,可是他凭
着读书、修养的一套“明理”功夫,竟把一支地主武装练就出来。
曾国藩首先提出治兵的理论说:
带勇之法,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用礼。仁者即所谓
欲立立人,欲达达人也。待弁勇如待子弟之心,常望其成立,
望其发达,则人知恩矣!礼者即所谓无众寡、无大小、无敢
慢、泰而不骄也。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威
而不猛也。持之以敬,临之以庄,无形无声之际,常有懔然
难犯之象,则人知威矣!守斯二者,虽蛮貊之邦行矣,何保
勇之不可治哉?
曾国藩就募兵求将时,他所要求的兵是:
募格须择技艺烂熟,年轻力壮,朴实而有农夫气者为上;
其油头滑面而有市井气者,有衙门气者,概不收用。
他在上皇帝奏疏中也曾说过:
山僻之民多犷悍,水乡之民多浮滑,城市多游惰之习,乡
村多朴拙之夫,善用兵者,常好用山乡之卒,而不好用城市
近水之人。
所以曾国藩在初募湘军时,每天坐在招募处,看到黑脚杆而
又不好说话的乡下人,便连声说“好、好”,表示可以选上;如果
看到近城市的人,或好说话的人,则“唔、唔”两下,表示不可
选上。因此湘军士兵,几无一不是黑脚杆的农民。这些朴实的农
民,既能吃苦耐劳,又能忠勇,一上战场,则父死子代,兄仆弟
继,义无反顾。有兵如此,怎么会不打胜仗呢?
选兵如此,曾国藩对于带兵官的选择,自然是更加慎重了。他
选将的标准有四:
带勇之人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急
急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四者似过于求备,而苟缺其一,则
万不可以带勇。带勇须智深勇沉之士,文经武纬之才!
另方面,曾国藩还有一个选将标准,就是不用喜**说话的
人。他说:
将领之浮滑者,一遇危险之际,其神情之飞动,足以摇
动军心,其言语之圆滑,足以淆乱是非,故湘军历来不喜善
说话之将。
在训练上,曾国藩仿戚继光治兵成法,逐日训练,阵法技击,
无不演习。至少操练两个月。凡体弱者,艺低者,油滑者,都陆
续淘汰。最重要的还是精神训练。曾国藩说:
“恐民心一去,不可挽回,誓欲练成一旅,秋毫无犯,以
挽民心而塞民口,每逢三八操演,集诸勇而教之,反复开说
至千百语,但令其无扰百姓。自四月以后,间令塔将传唤营
官,一同操演,亦不过令弁委前来,听我教语。每次与诸弁
兵讲说至一时数刻之久,虽不敢云说法点顽石之头,亦诚欲
以苦口滴杜鹃之血。练者其名,训者其实,听者甚逸,讲者
甚劳。今各弁固在,具有天良,可复按而一一询也。国藩之
为此,益欲感动一二,冀其不扰百姓,以雪兵勇不如贼匪之
耻,而稍变武弁漫无纪律之态。”(《与张石卿制军书》)
苦口滴杜鹃之血,以训导队伍这种精神训练的人,慢慢就成
为有主义的军队了。
曾国藩选择营官非常注意他的精神品行。他说:
欲练乡勇万人,概求吾党质直晓军事之君子将之,以忠
义之气为主,而辅之以训练之勤,相激相劘,而后可以言战也。
(《致江岷樵书》)
只有精神还不够,还要有物质的条件,曾国藩在起始办团练
的时候就规定口粮:操演日给予一钱;出征本省“土匪”,每日一
钱四分;征外省“粤匪”,每日一钱五分。队长哨长
以次而加。养
伤银上等三十,中等二十,下等十两。阵亡恤银六十两。征“土
匪”减半,比绿营的饷差不多加了一倍。
由于曾国藩带兵简直是以父兄教导子弟一般地诚信感孚,恩
礼有加,湘军士兵,自然亦视长官如父兄,充分做到了上下一心,
同仇敌忾的精神。王定安《湘军记》说:
于是陇亩愚氓,人人乐从军。闻招募则争出效命,无复
绿营征调离别可怜之色。其后湘军战功偏天下,从戎者日益
众。或募千人,则万人应之;募万人,则数万人应之;势不
能尽收,甚至丐书干请而后得入。其随营待补客死他乡者,不
可胜数,而湘人士迄无怨心。所谓有勇知方者耶?
这支部队士气民心较为高旺,这是曾国藩以儒家的精神教育
灌输后所发生的效果。其他各省,虽然也办团练,也募乡兵,但
因他们并不知道注重教育与训练,而长官与士兵之间又缺乏亲爱
精诚的感情基础,所以终归仍是无用的赘疣而已。明瞭了这一点
之后,我们当可知道,湘军之成功,应归于曾国藩的“精诚感
召”与“正确领导”。后人推崇他军事学方面的修养,亦即是由此
而来的。
太平军定都于天京之后,与清军在湖北、江西、安徽、山东、
河南等省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双方虽然互有胜负,而在大局上,太
平军常是居于上风。清朝的总督、巡抚,死了好几个;司、道、提、
镇以下的文武官员,阵亡被杀的,更不知凡几。安庆、九江、武
昌、汉阳、扬州等重要城市,纷纷易手。此外被太平军攻占的州
县城镇,也难以数计。安徽、湖北、江西三省的太平军,势力尤
盛。清廷听说曾国藩所练的湘军颇能作战,立即三番五次催调曾
国藩出境“援剿”。一会儿命他出兵江西,一会儿又令他赴援安徽,
既而又下旨要他去救武昌。曾国藩此时已势成骑虎,不由不作出
省用兵的打算了。
这时太平军掠得的船只颇多,长江及其支流,几全受制于太
平军。江忠源首先向曾国藩建议:要打败太平军,非速建水师不可。
曾国藩也知道在南方作战,水师的重要性。但苦在湘军将领十之
八九是书生出身,湘军则是种田的农夫,没有人懂得造船和驾船
的技术,更别提在水上作战的方略和战术了。好在他们的对手太
平军,也不是擅长水师的部队。洪杨等人虽有船只,也不太知道
利用。这样给予曾国藩足够的时间,去摸索学习,从容建立一支
具有作战能力的水师,来对付太平军。
最初,曾国藩利用湘江中固有的木牌,上面载着大炮,准备
用以攻击敌船。不料试验结果,不仅运转不灵,而且一经炮火震
荡,木头都一根根地散开了,根本无法使用。后来改买民船,装
上火炮,权充炮船。同时雇募工匠,自行制造。而湖南人从来没
有见过战船,无论所买的民船及所造新船,都耐不住炮火的震荡,
甚至大一点的风浪都经不起。
后来岳州水师守备成名标及广西候补同知褚汝航,二人到
过广东,见过广东水师的战船,他们告诉曾国藩:广东水师有拖
罟、长龙、快蟹等战船,那才是真正可以作战的船只。于是曾国
藩在衡州、湘潭分设船厂二座,委派成、褚二人为监督,依照广
东式样,打造战船。又采纳黄冕的建议:添造小战船一种,名叫
“舢板”,以供搜索港汊之用。自咸丰三年冬到次年春初,湘军水
师编组完成。计水兵五千人,分为十营,每营五百人,拥有快蟹
四十号,长龙五十号,舢板一百五十号。另有拖罟大船一艘,作
为大帅坐船。又买钓钩船一百二十号,配上大炮五百尊,改为炮
船。又雇用民船一百余号,装载军需辎重。这支水军,七拼八凑
总算告成。现在看来,未免幼稚可笑,但在当时,这已是中国历
史上最“现代化”的精锐“海军”了。
水师十营,以褚汝航为总统;陆师也是十营,五千余人,以
塔齐布为先锋。合计水陆员弁兵夫,约一万七千余人。这时候的
曾国藩,俨然已是独当一面的军事统帅了。
成功语录: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用礼。
二、一纸檄文,民心皆附
仁者爱人,曾国藩要求把这一原则推广到全军上下要求领导爱兵如子,呵护部下外,还对整个部
队的作
风提出了要求,这就是“爱民”。以爱民为行军第一义也。
当曾国藩兵还没有练成时,太平军又大军压境,湖南人心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