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大经大法2(2 / 2)

🎁美女直播

要结交的人不愿意和我结交,我就要硬同他交往,所谓“善

不吾与,吾强与之附”。

骆秉璋就是一例。他是湖南巡抚,权势很大,当曾国藩编练湘军和率

军出征的时候,几次薄待曾国藩。面对自己得罪不起的人,

曾国藩多次屈求。

骆秉璋对曾国藩的冷酷,从曾国藩在长沙向他求情一

事,就可看出。

咸丰三年(1853)九月,驻扎在长沙的绿营兵与曾国藩

的部下发生严重斗殴,绿营兵鸣号列队,准备大肆攻击曾国

藩的湘勇营部队。曾国藩闻讯后,非常生气,他想诛杀一两

个绿营兵,压压他们的气焰,便给绿营提督鲍起豹发去一份

咨文,指名索捕闹事的绿营兵。这一下可惹怒了鲍提督。他

也不是善者,来了个火上浇油。故意大造声势,公开将肇事

者捆送至曾国藩的公馆,看他这个团练大臣怎么办。绿营兵

见此情景,一个个气势汹汹,冲进曾的公馆,击伤他的卫士

好几人,并差点将曾国藩本人打死。

曾国藩狼狈不堪,只得向巡抚骆秉璋求救。驻在

隔壁的骆秉璋其实早就知道曾公馆所发生的事情,当时他也

正对曾国藩在办团练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非官非绅却又自以为

是十分不满,想借此教训一下曾国藩,所以一直在旁边看热

闹。直到曾国藩来向他求情,他才出面,但却并不安慰曾国

藩,反而给肇事者松了绑,向他们赔不是,让绿营兵各自回

到自己的驻地去。事后,骆秉璋也不对此事进行查究,准备

不了了之。可长沙城内,却浮言四起,说由于曾国藩干预官

府的兵权,才闹出事来,他是咎由自取。

后来,曾国藩的部下王鑫离开的时候,骆秉璋却乘机拉

拢王鑫,这简直是拆台了。但曾国藩逆来顺受,不与之计

较,并且一遇困难,还去屈求。

曾国藩从衡州率军出征后,到达长沙,便因湘军粮饷和

作战物资供应问题与骆秉璋商量,请求湖南当局的支持,这

次因为曾国藩提出要将湖南作为湘军的大本营,骆秉璋等湖

南官员认为支持湘军就是保卫湖南地方,因而表示同意。

1854年曾国藩又为胡林翼事去求骆秉璋。

胡林翼与曾国藩很早就有过密切的交往。当胡林翼的父亲客

死北京时,曾国藩曾以湖南同乡的身份前往吊唁,并亲送灵

榇出城。胡林翼则将陶澍的集子《陶文毅公全集》回赠曾国

藩,以表示谢意。

胡林翼在守制结束之后,想出来继续做官,便于1846

年由几个学生凑钱捐了个内阁中书,接着又捐升知府,分发

贵州补用。按照清政府当时的规定,捐银得官,是可以选择

任职地方的,朋友见他要到贵州贫瘠地方去,感到有些不

解,便询问他。他说:“天下官场,只有贵州州县官吏奉上以

礼不

以货。我此次得以复出,全是靠友人资助,现在得贫瘠

之官缺,正可以保清白之风,而不致有负友人之希望。”他

的这种做官态度,与曾国藩所提倡的“文官不爱财,武官不

怕死”的精神,是基本相同的。

1854年初,胡林翼在贵东南道员任内,经湖广总督吴

文镕奏调,率数百练勇离开贵州,经湖南赶赴湖北,参与对

太平军的作战。他日夜兼程,于2月上旬赶到湖北金口,突

闻吴文镕已于黄州自杀身亡,且太平军还在沿长江西进。他

赶紧率勇西退湖南岳阳,一时失去了依靠,无所归从。

曾国藩得知此情,便又一次去找骆秉璋,要他上奏清

廷,准许将胡林翼留在湖南。曾国藩非常欣赏胡林翼的才干,认

为他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因江忠源之死所造成的损

失。因此,曾国藩自己也亲自上奏,在咸丰皇帝的面前大力表扬

胡林翼,说胡林

翼“胆识过人,才大心细,是军中万不可少之

员”。咸丰也就同意胡林翼随同曾国藩一起行动。

胡林翼与曾国藩走到了一起。尽管此时谁也不能完全理

解这种结合的真正意义,谁也不会想到胡林翼日后会成为湘

军的第二号人物,但曾国藩的内心的确是高兴的。可以说这

是他下令湘军正式与太平军作战前的一个重要收获。

后来,曾国藩和骆秉璋还在军事上有所配合。

但当曾国藩岳阳城下失利第二次退回长沙时,骆秉璋又

一次给他冷淡。长沙城老百姓先是看见湘军出征,可没过几

天却又打道回府,不知情的人便感到十分的惊异。不久,太

平军的到来使他们明白了这其中的真情,一个个便赶紧逃

难。湖南省的官员们则对湘军大失所望。有人骂曾国藩无

用,有人主张乘机解散湘军,也有人认为长沙城的防卫还得

依靠湘军。骆秉璋听着众人的议论,知道此时不宜上奏参劾

曾国藩,也不同意解散湘军,但他对曾国藩的态度也极为冷

淡。曾国藩住在湘军的水师船上,骆秉璋拜客到邻船,近在

咫尺都不过来跟他打招呼。直到后来,湘军取得湘潭大捷,

骆秉璋才开始对曾国藩变得热情起来。

人在无奈之时,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尚觉容易,而做

自己不愿做的事情,则十分困难。曾国藩为了达到目的,不

惜忍受心灵的煎熬,做自己违心的事情——那就是为贪官之家

写奏折申请入乡贤祠。

乡贤祠,顾名思义,是封建时代统治阶级给所谓乡里的

贤人——有道德的慈善之家建立的祠堂。

曾国藩一生多次为一些贤德或有功之人奏请封赏或代写

一些碑、铭类的颂扬文章。而这一次他为其奏请入乡贤祠的

则是一个贪官杨键。曾国藩一生廉洁自律,对贪官如同寇

仇,但这次却是曾国藩一生中少有的一次例外。为什么曾国

藩要做自己违心的事情呢?事情还得从曾国藩治军之初的为

难之处谈起。

曾国藩办湘军最大的难题莫过于军饷了,数万人马,天

天都要吃饭,常言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可是湘军却

得不到国家的正当供饷,况且曾国藩规定的军饷标准还很

高。

初办湘军之时,招募军队无饷可供,曾专派郭嵩焘回籍

筹措军饷,又赖衡州知府借给他十万两准备修城墙的钱,后

来打了湘潭第一次胜仗,十万借款才由湖南银库报销。

当时,武汉形势吃紧,朝廷连番下旨让他自湖南出援武

汉,他迟迟未动。其中原因主要是皇帝命他率兵千里迢迢,

援救湖北,而且一路征战,竟未提军饷自何而出。没有军饷

如何出征?他让人各处求助,恳求商绅捐资,犹如泥牛入

海,毫无消息。

恰在此时,有个在籍户部候补员外郎杨江要求捐助。曾

国藩闻讯自然高兴,但杨江提出个条件,让曾国藩代他上奏

皇帝,准许为其祖父在原籍衡阳建乡贤祠。

而曾国藩是了解杨家的为人和杨江要求建乡贤祠的原委

的。杨江的祖父杨键是湖北巡抚,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

病死。死后其家属便活动地方官入奏道光,请求建乡贤祠。

而有人上奏说,杨键官声很坏,有严重的贪污、受贿行为。

道光帝闻奏,不仅未允其人祠,且把上奏请人祠的地方官臭

骂了一顿。这件事闹得轰动京城,曾国藩当时任职詹事府,

自然熟知此事。

如今,为了军饷问题,要亲自出面为一个贪官申请入乡

贤祠,一是不合儒家道德规范,再是要冒风险,弄不好自己

要下不了台。可是,为了军饷所逼,曾国藩只好同意了为杨

键写奏折。

奏折封送之后,杨江当即捐助两万白银,还说等皇帝批复

后再捐五万两。杨江带头捐款,其他官绅也不能袖手旁观,一

下子捐了十万余两。这点钱虽不多,但总算解了燃眉之急。

谁知湘军初战不利,在“东征”的途中吃了败仗,退回

长沙。吃败仗是个打击,长沙官绅齐骂曾国藩无用,使他抬

不起头,而雪上加霜的是,咸丰帝看了曾国藩请杨键入乡贤

祠的奏折,下旨申斥他,还降了他两级官衔。但曾国藩还是

觉得此事值得,因为他终于用十万两白银让他的湘军度过了

劫难。

从理想

主义的角度来要求人的行为,似乎不应该做那些

违背自己意愿的事。因为一个真正具备良好品格的人,都始

终应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但现实中的人们几乎很少有

人真正能做到这一点。就一般情况而论,人首先应是自保

的,然后才能他保。因此,表里如一虽是人们对所崇拜人物

的一种理想化追求,但作为欲成就一番事业的人来讲,有些

利大于弊的权宜之计,也还是要采取的。但此种作为必定是

会影响人物形象的。也是为仁人君子所不耻的。因此对欲成

就一番事业的人来说,要采取此种作为还是应当慎之又慎

的。

成功语录:意诚内耿外圆和,论事观人俱有识,却是吾乡一把好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