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尚庸之道,认为凡事应当“不偏不倚,过犹不及”。
曾国藩虽然也崇尚中庸之道,行为上他却认为:一切以“时势”
为根据,只要合乎“时势”,任何行为都不违背中庸之道,也就是法无定法,无
法即法。这就是曾国藩官场得志的心术。
一、任途平坦青云直上
每个人都见过许多大树,但真正能估量大树作用的人,并依靠拿大树作用的人,确实不多。
十年七迁,连跃十级,这在曾国藩那个时代是很少见的。但曾国藩却做到了。这对于生长深山、
出身“寒门”的曾国藩来说,真可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
堂”。
曾国藩在仕途上的发展是颇为一帆风顺的。他于道光十八年
(1938年)中进士。两年后授翰林院检讨,过七年即超擢内阁学
士兼礼部侍郎衔,又过两年又升授礼部右侍郎,并于此后四年之
中遍兼兵、工、刑、吏各部侍郎,可称为侍郎专家了。
他在升任内阁学
士时写信对他祖父说:“六月初二日孙荷蒙皇上破格天恩,升授内
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由从四品骤升二品,超越四级,迁擢不次。”
又不无自负地写信对他的弟弟说,湖南“三十七岁至二品者奉朝
尚无一人”,“近年中进士十年而得内阁学士者,惟壬辰季仙九师,
乙未张小浦以及余三人”。
在他给朋友的信中他说得更加坦白:“回思善化馆中同车出
入,万顺店中徒步过从,疏野之性,肮脏之貌,不特仆不自意其
速化至此,即知好三数人,亦不敢为此不近人情之称许。”
曾国藩升发如此之快,究其原因不外有二:一是个人勤奋干
练,在士林中有一定声望;一是得到穆彰阿的垂青,受其举荐。而
后一条尤为重要。
这一时期,曾国藩在学术问题上除了向唐鉴、倭仁、刘传莹
请教外,还经常与吴廷栋、邵懿辰、何桂珍等人进行讨论。这些
人多为治理学者,唯刘传莹、邵懿辰治汉学,刘属古文经学派,邵
为今文经学派。他们在京师都有些名气。这些交往活动,不仅使
曾国藩增长了各方面的见识,也大大提高了个人声望。所以,他
自己也说“在京颇著清望”,这也是他得以迅速发迹的重要原因之
一。
但如果没有穆彰阿的援引。无论他多么勤奋好学,聪明能干,
要在十年内爬上二品京官的高位,都是不可能的。所以,颇能洞
悉内情的王闿运就坚持认为,曾国藩的迅速发迹,主要得力于穆
彰阿的扶持,比他稍后的人也大都持同样看法。
穆彰阿,字鹤舫,满洲镶蓝旗人,姓郭佳氏,翰林出身。他
甚得道光皇帝信用,是鸦片战争时期有名的投降派。后来有人评
论穆彰阿说:“在位二十年,亦爱才,亦不大贪,惟性巧佞,以欺
罔蒙蔽为务。”这个说法是比较符合实际的。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自秦以来即实行中央集权统治,但皇帝
个人专制的程度并不相同。唐及其以前诸朝,丞相有相当一部分
权力。自宋以下,相权渐削,君权日重。及至清代,事无大小皆
由皇帝专决,相权也就微不足道了。道光帝嗣位后,“尤虑大权傍
落,必择谨善之士佐治。故一时才臣半遭废斥”,而惟与曹振镛,
穆彰阿“有水乳之合”。
曹振镛“性模棱,终身无所启沃,入对但颂而已。又最忌士
之有能者,稍出己上,必排挤之使去”。曹振镛死后,穆彰阿继之,
其“用人行事一遵其辙”。他最善于窥测道光皇帝的意向,进而施
加自己的政治影响,党同伐异,无所不用其极。鸦片战争时他打
击抵抗派,陷害林则徐,极力怂恿道光皇帝对英妥协投降,就是
施展的这种手法。
穆彰阿“自嘉庆以来,典乡试三,典会试五。凡复试、殿试、
朝考、教飞庶吉士散馆考差,大考翰詹,无岁不与衡文之役。国
史、玉牒、实录诸馆,皆为总裁”。多年来,他利用衡文大权,网
罗党羽,培植亲信,遂致“门生故吏遍于中外,知名之士多被援
引,一时号为穆党”。而对于不附于己者,则极力加以排挤。相传
罗惇衍与何桂清、张芾同年中进士,主考官即穆彰阿,张、何皆附
于穆,而罗不肯。庶吉士散馆三人同得考差,罗又不去拜见穆彰
阿。“次日忽传旨,罗惇衍年纪太轻,未可任衡文之任,著毋庸前
往,另派某去。”其实,当年罗十九岁,张十八岁,何桂清只有十
七岁,张、何二人的岁数都比罗惇衍小。
据说,清朝“已放差而收回成命者”,仅罗惇衍“一人而已”。
对于这次罕有的更动,时人皆认为系“穆所为”,并有“其权回
天”之叹。
曾国藩的机遇与张芾颇为相类,只是时间稍后,机会来得也
晚一些。曾国藩戊戌年会考中试,正总裁就是穆彰阿,二人遂有
师生之谊,时相往来。曾国藩有几分才干,对穆彰阿在鸦片战争
中的民族投降主义政策十分称赞,所以甚得穆彰阿的器重和赏识,
处处受到关照。道光二十三年大考翰詹,穆彰阿为总考官,交卷
之后,穆彰阿便向曾国藩索取应试诗赋,曾国藩随即回住处誊清,
亲自送往穆宅。这一次拜访似乎成为曾国藩其后飞黄腾达的起点。
在此之前,曾国藩的秩品一直滞留未动。从此之后,则几乎是年
年升迁,岁岁加衔,五年之内由从七品一跃而成为二品大员。前
后的变化是非常明显的。
一些稗史曾对曾国藩官运的这一转机作过生动的描述:一天,
曾国藩忽然接到次日召见的谕旨,当晚便去穆彰阿家中暂歇。第
二天到了皇宫某处,却发现并非往日等候召见的地方,结果白白
等了半天,只好退回穆宅,准备次日再去。晚上,穆彰阿问曾国
藩说:“汝见壁间所悬字幅否?”见曾国藩答不上来,穆怅然曰:
“机缘可惜。”因踌躇久之,则召干仆某谕之曰:“汝亟以银四百两
往贻某内监,属其将某处壁间字幅炳烛代录,此金为酬也。”明
辰入觐,则皇帝所问“皆壁间所悬历朝圣训也。以是奏对称旨,并
谕穆曰:‘汝言曾某遇事留心,诚然。’”从此,曾国藩“骎骎向用
矣”。
曾国藩对穆彰阿也极为感激。穆彰阿被罢斥后,曾国藩每过
穆宅,总不免感慨一番。二十年后,曾国藩赴任直隶总督前进京
陛见时,还专程拜访穆宅。后来曾国藩赴天津办理教案恐自己
再无机会进京,又专门写信令其子曾纪泽再次前往穆宅,向穆彰
阿的儿子穆萨廉致意。
道光三十年,咸丰皇帝对穆彰阿的惩处,曾国藩虽受穆彰阿
的知遇,但政见不同,不算穆党,丝毫没有受牵连,但却使他失
去一个有力的后台。
当然,我们引用上述事例并不是要说曾国藩
攀附权贵才有以后的通达,事实上每一个人
做有些事都需要“一个样子”,凡事都能凭己
力而完成的人是不存在的,同时我们也
要看到,曾国藩首先是有才学的,否则穆彰
阿也不会看上他,这也只能算曾国藩
把握住自己的人生机缘罢了!
成功语录:端庄厚重是贵相,谦卑含容是贵相。事有归着是富相,心存济物是富相。
二、人生要义择友为先
人的一生如果结交了好的朋友,就可以患难与共,相互砾砺,不仅可以成为情感的慰籍,也可以成为事业成功的基石。选择朋友是人生第一要事,必须选择志趣远大的人。
我们可以毫不虚夸地说,曾国藩之所
以能办团练以至最后扑灭太平天国,这与他
朋友的帮助是分不开的,以下是曾藩的交友心得。
二十四岁以前曾国藩足迹从未踏出过湖南,到过的地方
只有长沙、衡阳等地。他也像
所有读书人一样,把科举考试
看作改变自己命运的惟一途径。在湖南家乡,除郭嵩焘、刘
蓉等外,也没有结识几个对他以后人生有特别重要影响的
人。曾国藩在1843年2月17日从北京写给弟弟的一封信中
说:
四弟上次来信,说想找个书馆外出教书。我的意思
是教书馆废功误事,比在家中私塾还要厉害。与其出去
教馆,不如待在家塾中。如果说一出家塾,就会有明师
益友,而我们那里的所谓明师益友,我都知道,并且已
在深夜认真计算了一下。只有汪觉庵老师和欧阳沧溟
生,是我认为确实可以作为明师的。同学又都是平庸、
卑微、胸无大志的人,又最喜欢取笑人,家乡没有朋
友,实在是第一等的恨事。不但没有好处,且很有坏
处。习俗感化人,所说鲍鱼共处,也变得和它一样了。
我曾和九弟说过,说衡阳不可以读书,涟滨不可以读
书,因为有害的朋友太多
的缘故。现在以四弟你的意
愿,一定要跟从觉庵老师学习,那么千万听我嘱咐,只
获取明师的益处,别受恶友危害!
又说:
我少时天分不算低,后来整日与平庸鄙俗的人相
处,根本学不到什么东西,心窍被堵塞太久了。等到乙
未年到京后,才开始有志于学习诗、古文和书法。
从这里可以看出曾国藩对于当时的友人,感到很不满。
最相信有作为的老师,也只有汪觉庵和欧阳沧溟生罢了。他所
说的衡阳的风俗,和轻浮浅薄相近,虽然有些近似武断,但
也是确有所见才这样说的。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曾国藩由此感到交友不可不
慎。1843年2月15日,他在给弟弟的信中写道:“一生之成
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在曾国藩看来慎友
的原因是“相友可知人”,“习俗染人”。他曾这样说,看到
你的朋友,就可知道你的为人,朋友的好坏,是可以互相影
响的。一个人在世上若有几个好朋友,相互帮助和交流,生
活和事业就可能有好的局面,相反,若交了坏朋友,受到坏
的习气的影响,生活和事业就可能出现坏的局面。所以人才
总是一批一批的出现,在某一个时代人才辈出,在某一地区
人才辈出。这并不是因为这个时代比另一个时代的人更杰
出,这个地区的人比另一个地区的人更优秀,而是因为这个
时代或这个地区的人团聚在一起,相互激发,相互砥砺,才
出现了一个令人钦佩的群星灿烂的好局面。
所以,要了解一个人,不一定非得观察这个人,只要看
看他所结交的朋友就可以了。这就是“相友而知人”。古时
候楚国就有一个这样的人。他给人看相十分灵验,名声大得
连楚庄王也知道了,把他传召到了宫中。庄王问他,“你是
怎样给人看相的?怎样有预知他人以后的吉凶呢?”他回答
说:“我不会给人看相,不过是从他所交的朋友来判断他的
未来。一般老百姓所交的朋友,如果是孝敬父母,尊兄爱
弟,不违法纪,那么他就会一天一天兴旺起来,所以可以判
定他日后必有福。这就是所说的好人。一般当官的,如果他
所交的朋友讲信用,重德行,那么他就会帮助君王做出很多
有益于国家的好事来,所以可以判定他可以升官。这就是所
说的好官。君主圣明,大臣贤能。如果君王有失误,大臣们
会当着您的面直言劝谏。那么国家就会一天天兴盛起来,君
主也一定受人尊敬。这样的君王才是好君王。我不会给人看
相,只不过能够观察他所交的朋友的情况。”
《史记》说:“不知其人,视其友。”实在是经验之谈。
虽然你是好人,若是交了坏朋友,也不得不时常防备别人也
把你当成坏人,于是影响了自己事业,或是无辜坏了自己名
声。
对交友对于人一生贤良与否的深刻认识,使曾国藩更加
自觉地去接近那些品学兼优的朋友。他在写给家里的书信
中,曾介绍过当时所结交的部分朋友:
现在朋友愈多,讲躬行心得者则有唐镜海先生、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