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官场得志1(2 / 2)

🎁美女直播

仁前辈,以及吴竹如、窦兰泉、冯树堂数人;穷经学理

者,則有吴子序、邵惠西;讲习文字而艺通于道者,则

有何子贞;才气奔放,则有汤海秋;英气逼人,志大神

静,则有黄子寿。又有王少鹤、朱廉甫、吴莘畲、庞作

人,此四君者,皆闻余名而先来拜;虽所造有深浅,要

结有志之士不甘居于庸碌者也!京师为人文渊薮,不求

则无之,愈求则愈出,近来闻好友甚多,予不欲先去拜

人,恐徒标榜虚声;盖求反以匡己之不逮,睇大举办标

榜以盗虚名是大损也!

从曾国藩的话中,不难看出他谈起良师益友之时是多么

兴奋!让我们介绍几位曾国藩的同乡好友,这些人在曾国藩

的事业中起着很大的作用。

江忠源,字岷樵,湖南新宇举人。在北京,经由郭嵩焘

的引见,与曾国藩相识。交谈过后,江忠源告辞,曾国藩对

郭嵩焘说:“是人必立功名于天下,然当以节义死。”当时承

平日久,众人都十分惊疑。刘蓉称赞江忠源“交友有信,

与士卒同甘苦,临阵常居人先,死生患难,实可仗倚”。在

与曾国藩的交

往中,以有血性、有胆有识,被引为益友。曾

国藩称赞他“儒文侠武”。日后江忠源果真成为湘军的主要

干将。

罗泽南,字仲岳,号罗山,与曾国藩是同县人。他家境

十分贫寒,却能“溺苦于学,夜无油炷灯,则把卷读月下,

倦即露宿达旦”。他的道德学问,时人称他为有数的人物。

他研究程朱理学,标榜自己为宁儒。年轻时,他连遭不幸,

丧母、丧兄嫂相伴而来,继而长子、次子、三子连丧,其妻

连哭三子之丧,双目失明。罗泽南并未因如此沉痛的打击而

一蹶不振,反而“益自刻厉,不忧门庭多故,而忧学不能拔

俗而入圣;不忧无术以资生,而忧无术以济天下”。因此,

曾国藩十分敬重他。常在书信中表示敬慕之意,称他为家乡

的颜渊。后以儒生的身份带兵征战,立勋名于天下。(颜渊,

即颜回,孔子的学生,家境贫寒,一生没有做官,住在简陋

的小巷里,用竹筒吃饭,用瓜瓢喝水,却自得其乐。)

欧阳兆熊,字晓岑,湖南湘潭人。1840年,曾国藩病

在果子巷万顺客店中,病情沉重,卧床不起,幸遇欧阳兆

熊,在他的精心护理下,才没有死去。从此,二人成为好朋

友。

曾国藩所交益友,对他的一生及事业起了重要作用。其

中有给他出谋划策者,有赏识提拔者,有危难之时两肋插刀

者。从各个角度烘托着他的事业。因此,他比别人更深刻地

体会到:“择友为人生第一要义。”

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必须把握住进退隐显、出处决断的

好时机。曾国藩为母亲回籍奔丧的这段时间,是否出山办团

练,与他一生功业关系极大,其进退为难之际,就全靠了众

多好友的竭力相推和晓喻决断。

咸丰二年(1852)六月,曾国藩授为江西省乡试正考

官,奏准回籍探亲。当他走到安徽太湖县的小池驿时,忽接

母亲**去世的讣闻,遂调转方向,由九江登船,急急回原

籍奔丧。

曾国藩一到湖南,满耳听的是太平军节节北上,清军抵

挡不住,形势如何紧迫的风。实际上在曾国藩逆长江行至汉

阳时,湖北巡抚常大淳便告诉他:长沙已被“粤匪围困”,

只得由水路改走旱路,经湘阴、宁乡而达湘乡。

回家奔丧,本该好好

祭悼生他养他,一别十几年,临终

又未得见上一面的慈母。但是,这些却被太平军北进的消息

冲淡了,长沙之围虽解,但太平军是主动撤围,意在加快北

上的速度。不久便攻克岳州,攻占汉阳、武昌、太平军所到

之处,清军无不一触即溃,闻风而逃。

清军不是太平军的对手,清政府派往前线的统帅也非死

即逃,再无人能领导抗敌了。当赛尚阿被降级处分,向荣、

乌兰泰被革职留用,太平军围长沙,下岳州,克武昌,攻湖

南之时,曾国藩突然接到了朝廷命他留籍襄办团练事务的谕

令。

咸丰皇帝让曾国藩留乡办团练既有一般性又有他特殊的

背景。

此时,太平军势力浩大,清军无力对抗,清政府下令地

方官举办团练,尤其任命回籍的官员为团练大臣,利用人地

两熟,在地方大有号召力的官员组织地方武装,对抗太平

军。仅仅1853年3月到4月,就先后任命四十五人为团练

大臣,仅山东一省就有十三人,曾国藩也是在这时被任命为

湖南团练大臣的。但是,曾国藩的被任命,有他不同一般的

个人背景:在他回籍奔丧的路途中,早年的朋友和老师唐鉴

向咸丰皇帝荐举了他。

唐鉴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致仕,告老还乡,到江宁

主讲金陵书院,名震江南。咸丰二年(1852)七月,咸丰帝

召他入京,连连召见,垂问军国大计。唐鉴向咸丰帝举荐曾

国藩,请皇上任命他为湖南团练大臣,授给他便宜行事之

权。并且详细地向皇上讲述了曾国藩的出身、学问、为人、

才干,说“曾涤生才堪大用,为忠诚谋国之臣”。他还以自

己的一生名望做担保,请咸丰帝坚信曾国藩将来必成大事。

曾国藩于咸丰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1853年1月8日)

先接到帮办湖南团练的命令,当时热孝在身,虽接命令,并

无立即出山之意。但

是形势的发展,即越来越令曾国藩感到

决断去从之难,大有骑虎难下之势。

此时,太平军在湖南的节节胜利,激起湖南地方官吏和

地主、士人保护乡邦的激情,同时又有几股力量冲击着曾国

藩。

即使是与他相处多年的湖南老乡老友都劝他应积极创办

武装力量,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如曾国藩向皇帝推荐的人

才之一江忠源,早在道光末年,湖南农民反抗运动兴起,他

就主动举办团练,与起义力量相对抗。道光二十七年(1837

年)湖南雷再浩起义,他又亲自组织乡勇对抗起义军,并战

而胜之,以知县用。太平军起义,赛尚阿为统帅时,咸丰帝

下旨命江忠源从军,江令其弟江忠浚募故乡兵勇五百人前

来,号楚勇。此后一直与太平军作战,参加了桂林、永安、

全州、道州、桂阳、郴州、长沙诸战役,屡立战功,他所率

楚勇作战较清军勇猛十倍,是地方练勇参加正规战役的先导

和表率。听说曾国藩回籍办团练,他多次来信,坚决支持。

罗泽南亦是曾国藩向皇帝推荐的人物,直至这次回家奔

丧,二人才得见面。此时罗借着举人身份和乡村教师的地

位,培植忠于清政府、仇恨农民起义的力量,其弟子中如

李续宾、李续宜、蒋益沣、刘腾鸿、杨昌浚等,后来都是

湘军的勇将。曾国藩回籍后,罗泽南正举办团练,感念曾国

藩对他的知遇之恩,极力怂恿曾国藩出山领导地方团练。

湖南地方官也力请曾国藩出山。

当太平军围攻长沙之前,云南巡抚张亮基授调湖南巡

抚,赶赴长沙抗拒太平军。当时身为举人、做乡村教师的左

宗棠投军做张亮基的幕僚,左向张推荐了曾国藩,请曾国藩出山

协助镇压太平军。张亮基一边上奏要求皇帝下旨令曾国藩出山,

一边给曾国藩写信,请求他出来相助。

但是曾国藩仍然有所顾虑。这时,母亲的灵柩尚未安

葬,如此时出山,有违丁忧离职守制大礼。自己满口满纸讲

孝道,如若违制,别人会耻笑。再则自己为一文员,不懂兵

法,如今投身战场,须有打仗的真本事,肯定会有巨大磨

难,甚或办理不善,连官职性命都保不住。还有,他深虑官

场腐败。要办一事,处处荆棘,率兵打仗,要人、要枪、要

饷,必然要同上下各级官员发生纠葛,办起来一定很难。

想到这里,他一边写信拒绝了张亮基的邀请;一边具

折,让张亮基代发,辞谢皇帝的命令,请求在籍守制三年。

恰在此时,传来太平军攻克武汉,又有反攻湖南的消

息。张亮基又命郭嵩焘连夜赶至曾家,劝说曾国藩出山。

郭嵩焘与曾国藩是至交,虽然几年不见了,书信从来不

断。他与曾国藩一样是翰林出身,也因丁忧回籍守制,太平

军攻湖南,主动至张亮基处出谋划策,也是他主动到曾国藩

家游说其出山的。

郭嵩焘来到曾家,在曾国藩弟兄的陪同下,祭奠了家

母,之后当着曾国藩兄弟的面剖陈了利害,敦请曾国藩出山。

郭嵩焘告诉曾国藩兄弟,自唐鉴推举曾国藩之后,皇帝又

征询了内阁学士肃顺及老恭亲王的意见。二人都竭力保举,

说曾国藩是林则徐、陶澍之类的报国忠臣,如今洪、杨造反,非

得这样的人物出山不可。

曾国藩在朝中与恭亲王、肃顺都有接触,认为二人各有

优长,都是皇族中拔尖的人物。现在,有恭亲王、肃顺在朝

中支持,不怕地方的事办不好。曾国藩怕消息不准,郭嵩焘

遂取出好友周寿昌的亲笔信,周是长沙人,翰林出身,当时

为侍讲学士,是京官中闻名的百事通、“包打听”,他的消息

既快又准,绝对无误。

郭嵩寿又为他分析:“长毛”绝不能成功,其致命之处

是崇拜天帝,迷信****,而以中国数千年的儒教为敌,

所到之处毁学吕、砸孔庙、杀儒士,文人学士无一不切齿恨

之。连乡村愚民、走卒贩夫也不容其毁关庙、焚庙宇。我辈

出以卫道争民心,正可以应天命、顺人心、灭洪杨而振国

威,正可一展鸿图,乃天赐大好时机,不可错过。这样,郭

嵩焘就消除了曾国藩在出不出山的当口所顾虑犹豫的问题。

郭嵩焘又向曾国藩介绍湖南巡抚张亮基的殷切相盼及张的爱

惜贤才、与人为善及左宗棠的大才可用等情况。

郭嵩焘的一席话打消了曾国藩的重重疑虑,决定应命出

山。但又怕在守制时出山,被人讥笑。郭嵩焘说,现在国家

正在用人之计,皇帝下令让回籍的官员就地举办团练,已有

多人在居丧时期出山办团练。如若认为尚有不便,可以郭嵩

焘出面请曾父出来催促,可上应皇命,下应父命,名正言

顺。

曾麟书此时正是湘县的挂名团总,当郭嵩焘陈说让曾国

藩应命出山之后,立即表示赞同,面谕儿子移孝作忠,为朝

廷效力。

第二天,太平军攻陷湖北省城。咸丰又急旨催促曾国藩

等人组织团练,奔往前线,抵抗太平军。曾国藩安排了家中

之事,四个弟弟都要随哥哥离家参战,曾国藩只答应带曾国

葆一人离家,叮嘱曾国荃、曾国华先在家守孝,等待时机。

于是,再祭母灵,求母亲谅他难尽孝道,“墨绖出山”,尽忠

国家。

所以说,一个人要想干一件事特别是干大事,光凭一个人之勇和一个人

之智是根本不行的,必须要善于

集众人力量于一身,方能成事。从这里我们要明白“朋友”二字

的含义,这对我们后人也是有所启发的,特别是那些想干大

事的人更应该好好思考了。

成功语录: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