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居官不败3(2 / 2)

🎁美女直播

内因奉旨剿捻而不以劳苦为辞,逢到军事失利,立即趁机推

荐李鸿章自代。亦无非仍是远权势而避嫌疑的做法,不过在

表面上不太显露痕迹而已。至此,我们当然要相信曾国藩之

功成不居与远嫌避位,正是他的一贯作风了。

有人说曾国藩真是“老谋深算”,可是

他们哪里知道其中所藏的风险,这个“戏”

必须演好,否则以慈禧太后的心计,曾国藩早

“人头落地”了,曾国藩的高明实在让人叹服不已啊!

成功语录:仆辛苦多年,何必于晚节意,此一官致损扔望,从此不居权要之任,或可保全未路耳。

五、劝弟解甲,福禄同享

亲情是每一个人都有的情感,中国是最重视亲情的

国家之一。封建社会中,家族更是社会构成的基本单

元。曾国藩一生尽管对家族的成员严格要求,但仍然

为亲情所困。

曾家世代务农,远祖曾居江西,后至衡阳,明末清

初时,曾孟学一代,

才搬到湘乡县荷塘乡大界里。这

一时期家境并不富裕,直到曾立贞(字元吉)一代,

渐渐富裕起来,积聚价值数千金的产业,湘乡曾代的

祖谱便从他开始。

在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曾国藩出生前三

年,年已六十六岁的曾竟希(曾国藩的曾祖父),将曾

家从大界里迁到白杨坪。奎曾国藩出生时,老人已年

逾古稀,得见曾孙,自是欢喜不胜。曾家人丁单薄,

儿子曾玉屏有三子,长子曾域书居长,次子早卒,三

子曾驻云没有子嗣,独理家务。只有曾麟书一房,子

孙极为兴旺,生有五个儿子,四个女儿。曾国藩在兄

弟五人中屠长,依次是弟弟曾国潢字澄侯,称老四;

三弟曾国华字温甫,称老六;四弟曾国荃字沅甫,称

老九;五弟曾国葆字季洪,后改名贞于,字事桓。最

小的妹妹,在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染痘早夭。

实际上只有兄弟姊妹八人,以曾国葆最小,曾国藩称

其为季弟。

岳洲,靖港两次战争失败之后,曾国藩认真总结了

经验教训,并对湘军进行了大幅度的整编。他从明赏

罚、严军纪做起,凡溃散之营就不再收集,营哨兵勇

一律裁去不留。经过这翻整顿和裁撤,仅仅留下水陆

两部五千人。其弟也在被裁之列。这对曾国滚打击很

大,多少年后还—直深居简出,拒见宾客。

咸丰六年,石达开进军江西,曾国藩部兵败溃回南

昌,其弟曾国华奉父曾麟书之命,向胡林翼求援,兑

弟之情令胡林翼十分感动,分兵四千人,让曾国华带

兵回援南昌,解曾国藩南昌之危。

曾国藩委军丁忧回家,曾国华也一道同行。在家守

制的日子里,曾国藩脾气很坏,常常因为小事迁怒诸

弟,一年之中和曾国荃、曾国华、曾国葆都有过口角。

在三河镇战役中,曾国华遭遇不幸,这使曾国藩陷入

深深的自责。在其后的家信中,屡次检讨自己在家其

间的所作所为。

曾国藩自从“别开生面,赤地新立”拉起一支从团

练改编而成的军队——湘军时,便汹汹然地冲在对抗

太平天国革命的最前列,此时他完全被维护皇朝的义

务感和炫耀自己的功业心交融在一起。但在以后的征

战生涯中。不仅战事棘手,屡屡受挫,而且也时常受

到来自

清政府内部的多方掣肘,真可谓身陷炼狱,艰

难备尝,“咬牙立志”地坚持下来。

咸丰八年再次出山时,则变得十分注意自我克制,

特别注意调整自己和清廷之间的关系,尤其注意历史

时期那些顾命大臣功高震主的问题。

曾国藩时常提醒自己要注意“富跺常蹈危”这一残

酷的历史教训,他因为十分清楚“日中则戾,月盈则

蚀,五行生克,四序递迁,休旺乘聆,天坞阴阳,一

定之理,况国家乎?况一省乎?况一门乎”这种古朴

的变易观;他更清楚“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

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封建***。只有推美让

功,才能持泰保盈。在这里,曾国藩并非教条的固守

畏盈之心,亦非完全杞人忧天,因为他已清醒地认识

到自己是清朝两百年来权势最大的汉人,一举一动都

将引来众人的瞩目与猜忌。曾国藩十分了解其弟曾国

荃的秉性:精力充沛,有勇有谋,敢作敢为,愿为人

先。同时又不失骄纵、蛮横,随其势力逐渐扩大,曾

国藩愈益为他担心,惟恐其稍有不慎,而酿出祸患。

因此,在天下瞩目的天京战役上,曾国藩苦口婆心,

提醒曾国荃要慎而又慎。

“金陵之役,千古之大名,全凭天意主张,岂尽关

乎人力?天于大名杏之惜之,千磨百折,艰难拂乱而

后予之,老化所谓不敢为天下先者,即不敢居第一等

大名之意。弟前岁初进金陵,而余屡信多危悚儆戒之

辞,亦深知大名之不可强求。今少奎二年以来,屡建

奇功,肃清全苏,吾兄弟望虽减,尚不致身败名裂,

便是家门之福。老师虽久,而朝廷无贬辞,大局无他

变,即为吾兄弟之幸。只可畏天知命,不可怨天尤人,

所以养身却病在心。千嘱万嘱,无煎迫而深疾也。”

然而,好大喜功的曾国荃,却

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

曾国藩为他安排的稍让功于李鸿章的良苦用心,偏偏

要抢在淮军到达天京之前将其攻陷。城也破了,首功

也拿到了:可接下来的“杀威棒”却实在是让他难以

接受。还是曾国藩看得明白:

“阮浦之攻金陵,幸而成功,皆归功于己。余常

言:‘汝虽才能,亦须让一半与天。’彼恒不谓然。”

在攻克天京前:曾国藩对于如何处理大功后他所面

临的政治危机,已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当天京陷落

的消息,传至安庆以后,他更是绕室彷徨,彻夜思考,

对于可能出现种种情况进行预测,并作出相应的处理

办法。当曾国藩从安庆赶至江宁的时候,持盈保泰的

解决方案已完全成熟。

曾国藩到达天京以后,“定议裁撤湘勇”。

当时曾国藩所统湘军纣计十二万余人,但左系湘军

进入浙江以后,已成独立状态。早在攻陷天京以前,

江忠义、席保田两军一万人已调至江西,归沈葆桢统

辖,鲍超、周宽世两军二万余人赴援江西以后,随即

也成为沈葆桢的麾下人马,剩下的便只有曾国荃统率

的五万人:这也正是清政府最为担心的五万人。于是,

曾国藩便从这五万人开始进行裁撤。只剩下张诗一营

和刘松山老湘营六千人。

在裁撤湘军的同时,也奏请曾国荃因病开缺,回籍

调养。曾国荃在攻陷天京的所作所为,一时间成为众

矢之的。同时,清政府对他也最为担心,惟恐他登高

一呼,从者云集,所以即想让他早离军营而又不让其

赴浙江巡抚任职。无奈,曾国藩只好以其病情严重,

开浙江巡抚缺,回乡调理。很快清数府便批准了曾国

藩所奏,并赏给曾国荃人参六两,以示慰藉。而曾国

荃却大惑不解,愤愤不平溢于言表,甚而在众人面前

大放厥词以发泄其不平,致使曾国藩十分难堪。后来,

曾国藩曾回忆到:

“三年秋,吾进此城行署之日,舍弟甫解浙抚任,

不平见于辞色。时会者盈庭,吾直无地置面目。”

所以,曾国藩只好劝慰他,以开其心窍。

“弟何必郁郁!从古有大劳者,不过本身一爵耳,

吾弟于**家事,可谓有志必成,有谋必就,何郁郁

之有?”对于弟弟政治上的失意,曾国藩一直是抚慰有

加的。

从曾国藩创建湘军开始,大清王朝就制定了既使用

又制约的策略,这迫使曾国藩采取韬光养晦的基本策

略。

这个策略得到了湘军绝大多数干将的支持,尤其以

胡林翼为代表,大家都以湘军集团的大局作为最重要

的因素。但是,骄横的曾国荃却不断的破坏湘军这个

基本的策略,破安庆独揽大功,将多隆阿晾在一旁,

攻克天京的时候,居然挤走精悍的多隆阿军队,以身

涉险,血战四十六天之后,扬言包打天京,拒绝所有

人与他分享攻克天京的功劳。

骄横的曾国荃,屡屡给曾国藩出难题,甚至破坏湘

军的规矩,使曾国藩落下偏袒亲弟弟的把柄。

曾国藩为了达到不功高震主的目的,采取了推美让

功的策略,将自己和湘军的功劳与局内人共享。这除

了自保之外,还有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作用。

曾国荃则是典型的争名逐利的人,经常将同僚和下

属的功劳揽到自己身上。曾国荃不但自己如此,也纵

容兵士抢劫,曾国荃的军队是湘军中军纪最败坏的军

队,残杀太平军俘虏,抢劫百姓,无恶不作。

曾国荃由于纵兵抢劫,世人称之为“容餐”,这个

不好的名声给不爱财的曾国藩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世人或许会认为曾国藩兄弟在家提前商量好了,一个图

名,一个图财,共同“振兴曾国藩家族”。

平定太平天国之后,清政府为了控制曾国藩兄弟(军

权实际掌握在曾国荃的手中),分化湘军,实行抬高湘

军干将,压制曾国藩兄弟的策略。曾国藩为了消除清政

府的戒心,除了裁减湘军之外,还必须让曾国荃解甲

归田,也就是要求曾国荃做出重大的牺牲。

曾国荃很难理解和接受曾国藩的这委曲求全的安

排,怨气很大。从常情来说,曾国荃多少都有一些埋

怨曾国藩的意识,兄

弟感情受到一定的影响。后来,

曾国藩为曾国荃四十一岁生日作诗贺寿,曾国荃都痛

哭流泪,可见受伤害之深。

曾国藩能够成为清朝两百年来权势最大的汉人,曾

国荃的功劳最大。事实上,曾国荃是湘军中最厉害的

悍将,在平定太平天国的过程中,起到了核心作用。

曾国藩知道自己并不适合亲自带兵打仗,组建一支

能征善战的湘军绝对不能完全依仗他人,关键的时候

还得依靠自家兄弟,因此曾国荃在军事上帮了曾国藩

的大忙。

曾国藩也处处提携自己的兄弟,将曾国荃部作为将

军的嫡系军队,全面照顾。否则,以湘军中人才济济,

以曾国荃的能耐,要出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曾国藩自己可以当圣贤,曾国荃却不是这样一块

料,完全是为了名利而来。曾国藩在力所能及的范围

内,处处关照兄弟的利益。例如夸大曾国荃的功劳,

纵容曾国荃抢劫发财,阻止其他人攻打天京,帮助曾

国荃更完成功克天京的大功。

曾国藩为了自保,平定太平天国之后,不得不委屈

曾国荃解甲归田,曾国荃受到严重打击,因为昔日的

同僚纷纷升官,成为封疆大吏,自己却不得不回家。

曾国荃虽然对兄长的作法感到不解和愤概,可到以后他明白了兄长的良苦用心,要不是他兄长的苦心安排,曾国荃有可能早“身首异处”了。

成功语录:天知命,不可怨天尤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