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屡败屡战5(1 / 2)

🎁美女直播

七、时局艰难,拙诚行事

他人倘若人不是的地方,甚至刻意刁难的时候,也必须抱以“容忍”之心。不要与之争锋,以追求最大有利益。同时切不可忘修身要义:诚信,无论何种情况下,都应保持以对。〖HT]

曾国藩对于清朝繁乱而艰难的时

局也无不痛心疾首,但他也无力扭转

乾坤,他做事的原则还是以坚忍和拙诚行事。

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军的过程中,曾受到过洋人的帮助。因

此,他一贯以“和好洋人”的方针处理外交事宜。如他在给弟

弟的家书中说:“洋酋日内尚未来会,若会晤时,当以人礼待

之,不以鬼礼待之。”但他也不像有人说的那样“屈膝卑躬、

忍辱祈降”。他对洋人的态度,正在利用与否的见解内。他说:

“(洋人)若果来东流,与余相会晤,余窥其意旨,倘可以理论

情感,必力为关说;倘其暗助发逆(注:指太平军)之志甚

坚,亦可于言外得之,则奏明鼍筹大计耳。”

其弟曾国荃欲以恭敬的拜帖求助于洋人,他便立时加以制

止,自己会晤洋人,也不先施礼。由此,可见了对洋人的态

度,还不失为一堂堂中国大员的气节。

曾国藩一直固执地认为洋夷来华的目的,只是“彼不过图

小利耳”,因此他说:“我以数百千饵之,亦无不可。”

同治七年戊辰四月,他由两江总督奉命调补直隶总督,驻

节天津。九年五月天津发生教案。唐代称***为“大秦景

教”,元时多有***传教士来华传教,明末排斥异端,一度

见逐。至清雍正帝,始予严禁。道光时广东巡抚梁章巨曾于其

所著《浪迹丛谈》中,诋毁教堂。后经吴德芝、魏源等渲染传

播(见中西纪事及海国图志),有所谓毁神、灭祖、刳睛、剖

心等事,促成一般人对***的仇教心理,其实自是伪传,是

理解有误所致。中法北京条约成立,允许教士于内地置产,就

地传教,是于湘、黔、川、赣等省,迭有毁教之事,儒生和

之,暴民从之,官吏任之,而朝臣亦时以无稽之言奏之,疆吏

率领恶之。因此教案益多,尤以天津一案为最严重。

初英法联军北上,法军曾蹂躏天津。及开为商埠,法国

神父即在天津建立教堂,收养贫儿。由于迷信,时人本信外人

挖取心眼配药练眼点金之说。同治九年庚午春,天津拐匪骤

起,屡失孩子,辄疑外人迷拐。官吏拘捕拐犯。中有武阑珍供

称迷药是法国教堂仆役王三给予,清廷即向法领事提出严重抗

议,并约法领事丰大业(M.Foutanier)至通商大臣崇厚官署

晤谈,双方发生争辩,丰氏盛怒,众怒而打死丰氏,并将教堂

焚毁,惨杀教士修女等数十人,乘势往劫英法教士住宅,造成

国际间严重事件。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天津教案”。

事发之后,清廷诏直督曾国藩查办,曾国藩在病中立遗嘱,

抱自我牺牲决心。六月初十日抵津,据年谱载称:

公至天津,津郡兵团,旧有水火会名目,人数甚众,怨崇

厚以之护教,咸望公至必力反崇公之所为。公奉命之初,凡诣

公条陈此事者,或欲借津人义愤之举,以驱逐洋人;或欲联合

俄英各国之交,以专攻法国;或欲参劾崇厚,以伸士民之气;

或欲调集兵勇,以为应敌之师。公意在坚保和局,不与洋人构

衅,以致起急端。其致函崇公,则称“有祸同当,有谤同分”

之语。既至津郡,出示晓谕士民,仍不奖其义愤,且亦有严戒

滋事之语。由是津人以怨崇公者怨公矣。公初至时,出令放

告,投诉牒者数百人。查讯挖眼剖心,并无事实,而拐匪一

案,拿到教堂之王三、安三等,皆市井无赖,不能定案,公亦

令暂予缓讯,以为洋人转圜之地,但饬缉拿天津滋事之民。由

是都门士大夫中讥议纷然矣。

查办教案,是两方面都不讨好的事,曾国藩深知于此,但

迫于清议,迟延不办,其致友人书,论其处置困难,不敢查拿

正凶,外人深不满意。

清史列传曾述及他办本案的主张和理由说:

(国藩)奏诛为首滋事人,将办理不善之天津府县革职治

罪。复谕以“洋人诡谲性咸,得步进步,若事事遂其所求,将

来何所底止?是欲弭衅而不免启衅也。如洋人仍有要挟恫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