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立德立言立功3(1 / 2)

🎁美女直播

四、家书传世,历久不衰

在曾国藩所有的著作中,以其家书最为著名,流传最广。自

清末出版以后,传之于乡村城市。旧社会,识字之家,多备有一

册,教育子弟奋发上进,有所作为。

近年来,正如重新认识和评价曾国藩一样,《曾国藩家书》又

得到学者们和平民百姓的青睐,各种版本的出版物行销于市场,读

曾国藩之书一时蔚然成风。

那么,《曾国藩家书》的魅力何在呢?

曾国藩一生成就,可以说都是在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

天下”的教化下,能以儒家“孝悌、忠信”作为生平准则为人处

世而获得的。

“孝悌忠信”这种生活原则,虽曾被历代帝王用来维护过他们

的封建统治,但这个原则能有这样巨大的作用,不能说不是它在

实际上能维护人类的尊严,是一种人们共同的需要,也是人类生

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得以协调发展必不可少的秩序。所以这

一原则,对于建立起一个人人得以和谐相处的生活环境,也是很

有价值的。不应简介地把它看作就是封建性质的东西对它全盘否

定。

曾国藩的家书,是其毕业奉行“孝悌忠信”的生活最为可信

的实录。在他这数百封家信中,他以亲切的口吻、流畅的文笔、真

实地表达了他所有的成功、失败、得意、困惑的感情。

人们可以从这些信中,具体地看到生活现实与理性教条的碰

撞,在一身居高位者心中激起的千般情绪;可以看到他怎样在极

其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坚持“孝悌忠信”,而使他内对长辈、平辈、

晚辈,外对皇帝、上司、同级、下级都通权达变获得成功。他的

这些故事,不仅可以使我们读起来会感到生动有趣,不比读一部

小说逊色,更有价值的是,在这些故事中包含的许多即使在今天

的生活中,也很有意义的教训和经验。有人说,它是一部协调人

际关系的指南,一部正直、严肃地为人处世的教科书。

应该说,其最大的魅力在于诚恳。曾国藩一生以“诚”相标

榜,在家书中,对待亲人,它的字里行间,更有一种真诚的热情

在流露,其中,不夹杂着世上常见的虚伪和造作成份,这是最能

感人的,在家书中有许多篇是曾国藩教训其弟弟的,之所以不引

起对方的反感,恐怕就在于这个诚字上。

我们可以看这祥一个小例子:

曾国藩在京时,他还负起教育诸弟的责任。他叫几位弟弟寄

文到京,改阅后再寄回去。曾国荃本来随他在京读书的,后来曾

国荃回去了,他写信给他的几位阿弟说:

九弟在京年半,余散懒不努力。九弟去后余乃稍能立志,

盖余实负九弟矣,余尝语岱云曰:“余欲尽孝道,更无他事;

我能教诸弟进德业一分,则我之孝有一分;能教诸弟进十分,

则我孝有十分;若全不教弟成名,则我大不孝矣!九弟之无

长进,是我之大不孝也!”惟愿诸弟发奋立志,念念有恒,以

补我之不孝之罪,幸甚!幸甚!(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十七日致

诸弟书)

这样的兄长,兄弟能不受感动?人读此家书能不感动?

《曾国藩家书》中,内容极为广泛,大到经邦纬国,进德为官,

朝政军务,治学修身;小到家庭生活,人际琐事,事无巨细,无

不涉及。尽管许多信又长又啰嗦,平均每封信在一千字至三千字左

右,但我们今日读起来仍不禁有亲切之感,也恐怕是为信中的诚

恳所打动。

在曾国藩的家书中,充分反映了传统儒学的为人立世之道,表

露了曾国藩在人品、精神上令人夺目的一面,这也是人们喜欢曾

氏家书的原因之一。下面我们把这些内容编录,并加以解释,读

者自可含英咀华。

在家书中,曾国藩坦露了他的立志修身志向和为人处世的法

则。

他以“君子庄敬日强”自勉。为此他勤于自省,在寄其父亲

的信中曾说:

曾国藩曾寄父一函说:

男从前于过失每自忽略。自十月以来,念念改过,虽小

必惩。(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六日家书)

又寄弟一函说:

余自十月初一日起,记日课,念念欲改过自新。思从前

与小珊有隙,实是一朝之忿,不近人情,即欲登门谢罪。(同

曾国藩不但注意反省,兼重慎独,我们于其日课中可以知之。

其日课四条中,一为“慎独则心安,”其言说:

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心既知有善,知有恶,而不能

实用其力以为善去恶,则谓之自欺。方寸之自欺与否,盖他

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故《大学》之诚意章,两言慎独。

果能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力去人欲,以存天理,则

《大学》之所谓“自慊”,《中庸之》所谓“戒慎恐惧”,皆能

切实行之;即曾子之所谓“自反而缩”,孟子之所谓“仰不愧,

俯不怍”,所谓“养心莫善能于寡欲”,皆不外乎是故能慎独,

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断无行有不慊于心则馁

之时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

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家训》

卷下)

至于待人之道,曾国藩因人而异。曾国藩对于家庭端重“孝

弟”二字。他曾致弟书说:

今人都将“学”字看错了,若细读“贤贤易色”一章,则

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于“孝弟”两字上尽一分,便

是一分学,尽十分便是十分学。今人读书,皆为科名起见于

孝弟伦纪之大,反似与书不相关。殊不知书上所载的,作文

时所代圣贤说的,无非要明白这个道理。若果事事做得,即

笔下说不出何妨?若事事不能做,并有亏于伦纪之大,即文

章说得好,亦只算个名教中之罪人。贤弟性情真挚而短于诗

文,何不日日在“孝弟”两字上用功。《曲礼内则》所说的,

句句依他做出,务使祖父母父母叔父母无一时不安乐,无一

时不顺适下而兄弟妻子,皆蔼然有思,秩然有序,此真大学

问也。若诗文不好,此小事,不足计;即好极,亦不值一钱。

(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六日家书)

“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此种见识,诚非普通人所

能及。曾国藩有见于此,不特劝诸弟力尽孝道,抑且躬行实践,尤

属难能可贵。曾国藩于“孝弟”二字他躬行实践,于其家书中可

以知之。其家书说:

予生平于伦常中,惟兄弟一伦,抱愧尤深;盖父亲以其

所知者尽以教我,而我不能以吾所知者尽教诸弟,是不孝之

大者也。(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与弟书)

又说:

余尝语岱云云:“余欲尽孝道,更无他事,我能教诸弟进

德业一分,则我之孝有一分;能教诸弟进十分,则我之孝有

十分;若全不能教弟成名,则我大不教矣。”’(道光二十二年

十一月十七日与弟书)

至于曾国藩对待兄弟之态度,在爱之以德,不在爱之以姑息,

家书中曾言:

至于兄弟之际,吾亦惟爱之以德,不欲爱之以姑息。教

之以勤俭,劝之以习劳守朴,爱兄弟以德也。丰衣美食,俯

仰如意,爱兄弟以姑息也。姑息之爱,使兄弟惰肢体,长骄

气,将来丧德亏行,是我率兄弟以不孝也;吾不敢也。(道光

二十九年三月二十一日寄弟书)

曾国藩对于家庭,主张教弟;待遇族戚,则主张敬爱。推孝

敬父母之爱于诸弟,推孝敬父母之意于诸族戚。对待族戚之道,曾

国藩的家书中亦曾言及。其言说:

至于宗族姻党,无论他与我家有隙无隙,在弟辈只宜一

概爱之敬之,孔子曰:“泛爱众而亲仁。”孟子曰:“爱人不亲

反其仁,礼人不答反其敬。”此刻未理家事,若便多生嫌怨,

将来当家立业,岂不个个都是仇人?古来无与宗族乡党为仇

之圣

贤,弟辈万不可专责他人也!(道光二十四年十二月十八

日家书)

对待师友之道,曾国藩以为宜常存敬畏之心,不可慢亵。

如寄弟书说:

丁秩臣王衡臣两君,吾皆未见,大约可为尔之师。或

师之,或友之,在弟自为审择。果若威仪可则,淳实宏

通,师之可也。若仅博雅能文,友之可也。或师或友,皆

宜常存敬畏之心,不可视为等夷。渐至慢亵,则不复能

受其益矣。(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六日家书)

师友于一生事业,至有关系,此事曾国藩亦曾言之:

凡人必有师。若无师,则严惮之心不生。……此外择友,

则慎之又慎。昌黎

云:‘善不吾与,吾强与之附,不善吾不恶,

吾强与之拒。’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

(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七日家书)

待遇仆从之道,曾国藩主张分虽严明,而情贵周通。如寄弟

书说:

门人陈叔,一言不合而去。……现换一周叔作门上。余

颇好读《易·旅卦》:“丧其童仆。”象曰:“以旅与下,其义

丧也。”解之者曰:“以粥与下者,谓视童仆如旅人,刻薄寡

恩,漠然无情,则童其亦将视主人如逆旅矣。”余待下虽不刻

薄,而颇有视如逆旅之意,故人不尽忠。以后当视之如家人

手足也。分虽严明,而情贵周通。贤弟待人宜知之。(道光二

十二年十一月十七日家书)

曾国藩居京时,同乡颇多。曾国藩对待同乡,照料帮助,尽

力而为。其家书中曾说:

同乡有危急事,多有就男商量者。男效祖大人之法:银

钱则量力佽助,办事则竭力经营。(道光二十五年五月二十九

日家书)

曾国藩对于贪官污吏,主张查办:

严丽生在湘乡不理公事……,声名狼藉。如查有真实劣

迹,或有上案,不妨抄录付京,因有御史在男处查访也。但

须机密。(道光二十一年八月初三日家书)

至于贤良之士,曾国藩则力为推荐或挽留,如说:

朱明府之得民心,予已托人致书上游,属其久留我邑。若

因办饷得手,而遂爱民勤政,除盗息讼,我邑之受赐多矣。

(咸丰元年七月初八日家书)

对于国家,曾国藩于咸丰元年三月初九日曾上一折,言兵饷

事。四月二十六日又进一疏,《敬陈圣德三端》,其言激直,有人

忧其会因此获皇上谴斥者。其上疏之故,具见咸丰元年五月十四

日与弟书中:

二十六日,余又进一谏疏,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其

言颇过激切。……余之意盖以受恩深重,官至二品,不为不尊,堂上则诰封三代,儿子则荫任六品,不为不荣。若于此

时再不尽忠直言,更待何时乃可建言?而皇上圣德之美,出

于天意自然,满廷臣工,遂不敢以片言逆耳。将来恐一念骄

矜,遂至恶直而好谀,则此日臣工不得辞其咎。是以趁此元

年新政,即将此骄矜之机关说破,使圣心日就兢业,而绝自

是之萌。——此余区区之本意也。现在人才不振,皆谨小而

忽于大,人人皆习脂韦唯阿之风,欲以此疏稍挽风气,冀在

廷皆趋于骨鲠,而遇事不敢退缩。——此余区区之余意也。折

子初上之时,余意恐犯不测之威,业将得失祸福置之度外。不

意圣慈含容,曲赐矜全。自是以后,余益当尽忠报国,不得

复顾身家之私。……父亲每次家书,皆教我尽忠图报,不必

系念家事。余敬体吾父之教训,是以公尔忘私,国尔忘家。计

此后但略寄数百金旧僚,卸一心以**为主,一切升官得差

之念,毫不挂于意中。(家书)

于此,足见曾国藩对于国家的态度。

就做事方面而言:曾国藩以“明”字为主,以“平实”为归。

他在与弟书中曾言及做事宜从“平实”处用功:

弟克复两省,勋业断难磨灭,根基极为深固;但患不能

达,不患不能立;但患不稳适,不患不峥嵘。此后总从波平

浪静处安身,莫从掀天揭地处着想。吾亦不甘为庸庸者。近

来阅历万变,一味向“平实”处用功;非委靡也,位太高,名

太重,不如是皆危道也。(同治六年正月二十二日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