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千家诗22(2 / 2)

🎁美女直播

②青云:指玄宗召旭为书学博士。

【解说】

首联赞张旭不随便交朋友,以世人**作对比。颔联真

诚自然,率性而行,所谓"挥毫落

纸如云烟,脱帽露顶王公

前"。颈联写不羡荣利,不忧贫贱,"闲事""青云",意

态自如。末联既写其嗜酒之性又略加规劝,现在要去作书学

博士,是有公职的人了,不应再醉了又醒,醒了又醉,那是

容易遭祸的;尽朋友规劝之道,暗中照应首联,从中可见他

们之间的友谊。

这类诗好象一联一意,一盘散珠,各不相属,实则"连

山断岭,虽相去绝远而气象联络,意若贯珠,观者知其脉理

之为一也"(《渔隐丛话》卷十三)。这首诗有潜在的脉

络,也就隐藏着一条伏线,那就是张旭真诚,当然是美好的

品质,但不能任性,以免遭祸。即是说,以张九的品质为线

索。此等结构,评者称赞他是"最为为文之高致"。

旅夜书怀①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②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③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④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⑤

【注释】

①书怀:抒发内心的感慨。②危:高。

樯:桅竿。这两句说,微风吹拂着柔弱的小草,夜里岸边停泊着

高桅竿的孤舟。③阔:广阔。涌:腾跃。大江:长江。

这两句说,平野是那么的辽阔,因而天际的星儿好象低垂贴地;月亮

从江面上涌起,那月色又好似随着大江上的波浪翻腾。④若:著

名,扬名。休:休官,辞去或免去官职。这两句说,我哪里是因

为文章博得了名望?当官到了年老多病就应退休了。⑤飘飘:此

指到处飘流不定。沙鸥:这是作者即景自况的话。这两句说,

我到处飘流不定,象什么呢?:只象茫茫天地中没处栖身的沙鸥罢

了。

【解说】

这诗是在唐代宗永泰元年(765)五月,杜甫

离开草堂,乘船东下,途经渝州、忠州一带对写的。诗的前

四句写"旅夜"。首联写的是近景,"微风岸"、"独夜

舟"给人一种凄寂的感觉。颔联是写远景,极目远眺:两岸

空阔,天幕星垂,江流滚滚,月涌波上。这些景物的描绘,

既写了野旷岸阔,又写了诗人的孤独。诗的后四句是"书

怀",也就是感慨个人身世。愤慨中又带有深沉悲痛。全诗

情景亲切感人。

观李固请司马第山水图①

杜甫

方丈②浑连水,天台总映云。

人间长见画,老去恨空闻。

范蠡③舟偏小,王乔④鹤不群。

此生随万物,何处**氛。

【注释】

①题解:看李固请托司马弟画的山水图。即把一幅画

作为题目。

②方丈:和尚参禅打坐之处叫方丈,因而对和尚亦尊

呼曰方丈。这句里的方丈,指方壶、圆峤。瀛洲,以及下句

的"天台",同是说神仙居住的地方。

③范蠡:越王勾践的谋臣,献西施于吴王夫差,灭吴

之后,以扁舟载西施游于五湖。

④王乔:即上诗中的王子晋。

【解说】

此诗对画的技巧极为赞美,对画的内容持否定态度。用

夹叙夹议手法来表达。

首联描叙画的内容(用首联即对的方法。律诗除中四句

必对外,首尾二联可对可不对。起首即对前面的例子已不少,

不过杜甫首句爱对),海上的仙山总与水相连,陆上的仙山

定同云相亲(刘晨、阮肇入天台采药遇二女,久之思返,

出山已隔世,复入山寻二女,杳不复得)。水云缥缈暗伏下

联。次联就首联内容抒发情感:画中神仙之事,是人们长年以

来乐于谈论的故事;而现在,我真的见过一个神仙。第三联

又描叙画的内容:范蠡扁舟游五湖的故事也画得好,构思精

致(小,精致之意);王乔乘的鹤也画得有神气,不同凡

鹤,赞画笔美妙。寓论赞于叙述,第四联又议论抒情:神仙

不管画得怎么好,但总归是虚诞的,人只能随万物的规律,

那能

超**世,越过这个规律。

第三联,"舟偏小",如作"扁舟小"与鹤不群"亦

可对,叫做交叉对。如苏轼"裙拖六幅湘江水,髻挽巫山一

段云"其中"巫山"、"湘江","六幅"、"一段"交叉

为对。诗人

不直用髻挽一段巫山云,一则不协律,一则语不

健。此句用"扁舟"本协律,但语不健,倒一字改为"偏",

更见律协而语健。王仲至"日斜奏罢长杨赋"一诗,"荆公

见之甚叹爱,为改作奏赋长杨罢,且云诗家语,如此

乃健"。

此诗,因画题诗,但未能作到诗中有画。

破山寺后禅院①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②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③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④

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⑤

【注释】

①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省常熟县虞山北

麓。禅院:即寺院。②古寺:古老的寺院。初日:刚升上

来的太阳。这两句说,清晨我到那古老的佛寺去,初出来的太阳照在

长得很高的树林上。③曲径:弯曲的小路。幽:幽静。这两

句说,弯曲的小石径,通到很幽静的地方,禅房就深藏在花木丛中。

④山光:指"初日"在草木岩石间反映出来的霞光。潭影:指

山光水色在潭中的倒影。这两句说,美好的山光使鸟儿欢乐得啼叫起

来,澄澈的潭水似乎把人们的杂念全部清除净尽了。⑤万籁:指

一切声响。钟磬(qìng庆):和尚诵经时的敲击物。这两句说,

这时自然界的一切都是那么的宁静,只有钟磐声清晰入耳。

【解说】

常建,生卒不详,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由于一生在仕途上不得志,便以游山玩水度日。他的诗多为五言,并以田园、山林为主要题材,也有部分边塞诗。诗的风格清幽淡。著有《常建集》。

这是作者游破山寺后禅院的题壁诗。首联写入

古寺时间和初步印象,但这不是作者要写的重点;颔联和末

后两联都是写禅房的幽深,这才是这首诗的重点。全诗意在

突出"幽静"二字。诗的风格清新,意境幽邃。颔联被认为

是佳句。

登岳阳楼①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②,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③涕泗流。

【注释】

①题解:岳阳楼在湖南省岳阳县的西门,唐初修建,

下瞰洞庭,为游览胜地。

②坼(chè):裂开、分开叫坼。

③轩:窗子。

【解说】

此诗亦子美失官后,漂泊湘鄂间而作。首联以"昔闻"、

“今上"表生平所未至之处,平淡地点明题目。颔联承上字

写所见:浩浩荡荡,渺无际涯。八百里洞庭将古时吴楚二境

分开,一片波光云影,接地拍天都是水乡,天地象浮在其中

一般。颈联仍承上字写所想。念天地之悠悠,感一生之孓

然,虽有亲朋,却无音信;兼以老病,只同孤舟作伴,此情

此景能不怆然!末联又写所见,展望家园。何况中原的战乱

尚未停,欲归不得,不归不能,对此美景更增加飘零之感,

“目渺渺愁予",这位伟大的诗人也只得引领长望而老泪纵

横了!昔人对此诗结构的评价:“老杜诗,凡一篇皆工拙相

半。古人文章类如此。皆拙固无取,使其皆工则峭急无古气,

如李贺之流也。然后世学者当先学其工,精神骨气皆在于

此"(《诗眼》)。

昔人对此诗全篇的评价:“过岳阳楼,观子美诗不过四

十字耳。气象闳放,涵蓄深远,殆与洞庭争雄,所谓富哉言

者乎!太白、退之辈率为大篇,极其笔力终不逮也。杜诗虽

小而大,余诗虽大而小"(《唐子西语录》)。

昔人对此诗颔联的评价:“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

客题之者众矣,如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四顾疑

无地,中流忽有山。鸟飞应畏堕,帆远却如闲,皆见称于

世。然未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财洞庭空

旷无际,气象雄张,如在目前。至读子美诗则又不然,吴

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

(《西清诗话》)。

又《诗眼》云;"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语既高

妙有力,而言洞庭之大无过于此。后来文士极力道之终有

限量,益知其不可及。"(以上引文均

转引自《渔隐丛话》卷

九)我们在讲析时不嫌引用古人评语,或附带介绍有关作家

作品的比较雅正的轶闻轶事或阅读诗歌的简要理论,其目的

或为弥补我们认识的不足,或让初步接触古诗的读者广其见

闻,增其兴趣,故明知芜杂也在所不计。

圣果寺①

释处默

路自中峰上,盘回出薜萝。②

到江吴地尽,隔岸越山多。③

古木丛青霭,遥天浸白波。④

下方城郭近,钟磬杂笙歌。⑤

【注释】

①圣果寺:在现在浙江省杭州市境内的凤凰山上。

②盘回:盘旋曲折。薜萝:薜,即薜荔,植物名;萝,女萝,

亦植物名。古时曾有谓"以薜荔为衣,以女萝为带"。后用以称隐士

的服装,有时也借指隐士的住处。这里的薜萝似乎既指寺,又指植

物,有双关意义。这两句说,从凤凰山的中峰上去,山上小路盘旋迂

曲。到了薜萝蔓生的地方便是圣果寺了。③江:指钱塘江。吴

:古对的吴地,今江苏省大部分、安徽、浙江的一部分。越:

古时国名,包括今浙江省大部分。这两句说,江这边是占时东吴地面

的尽头,隔岸望过去又是古时的越地,那里山峦重迭。④霭:云

气。这两句说,望近处丛丛古木,笼罩着青色的烟霭;望远处江天相

接,好象一片白波。⑤下方:下面。城郭:这里指杭州市的

城墙和屋宇。这两句说,向下面看,杭洲市的城郭近在眼前,因此寺

里的钟磐声和城市里的笙歌声都可以听到。

【解说】

释处默,唐时和尚,其他不详。

这首诗是作者游圣果寺而作。诗的首联写圣果

寺的位置,以下三联是描绘登圣果寺远眺的景色。全诗有树

有藤,有山有水,有声有色,有城有寺,高低相间,远近相

依。这不仅是一首较好的山水诗,同时也是一幅佳妙的风景

画。

宿龙兴寺

綦毋潜

香刹①夜忘归,松清古殿扉。

灯明方丈②室,珠系比丘③衣。

白日传心净,青莲④喻法微。

天花⑤落不尽,处处鸟衔飞。

【注释】

①刹:庙前旗竿,后因借以指寺庙。

②方丈:见前"方丈浑连水"句注。

③比丘:指募缘化钱的和尚。佛以牟尼珠系比丘之

衣,喻佛祖广结众缘,以珠作施舍。

④青莲:佛家比喻洁净有时用青莲、白莲等。

⑤天花:神话:天女散花。

【解说】

綦毋潜,字孝通,唐代荆南人,曾作拾遗,终著作郎。商

璠云:“拾遗诗举体清秀,萧萧跨俗,桑门之说,于己独能。

至如松覆山殿冷不可多得;钟声和白云,历代少有。

使若人加气质,减雕饰,则高视三百年外也"。此诗乃歌颂

龙兴寺寺僧佛法道行之作。首联上下句倒装,因"松清古

殿"而使人夜而忘归,写寺庙之幽清,正面点题,侧面写僧。

栋宇宏伟,古松千尺,虯影婆娑,有幽人有斯幽境。颔联点夜

字。方丈灯明,比喻智慧、光明;珠系比丘,比喻方丈和尚

有道行,能接待众善男信女。后四句着重写和尚的品德,亦

是上景下情写法。佛家以虚无清静为宗。如"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故颈联以白日喻

寺僧心地的洁白,象太阳一样无一点尘埃。《法华经》说:

“有人闻是品能随善赞道者,是人口中常出青莲香",借以

比喻寺中和尚随时能阐明精微的佛理,是口吐青莲香的那种

人。末联遍赞寺内众僧都是六根清净。方丈说法,天花乱

坠,但听法诸僧无一沾衣者,都被鸟衔去了。所有僧众都有

道行。

前《玉台观》一诗写道教全用道教的典故,这首诗写佛

教,全用佛典。这是此诗的特色。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