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崔著作东征①
陈子昂
金天方肃杀,白露始专征。②
王师非乐战,之子慎佳兵。③
海气侵南部,边风扫北平。④
莫卖卢龙塞,归邀麟阁名。⑤
【注释】
①崔著作:即崔融,当时任节度使书记官。②金
天:秋属金,故称秋天为金天。肃杀:严酷萧瑟貌。古人认
为秋天肃杀,故择秋日出征。白露: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在旧
历八月上旬或中旬。专征:原指帝王授予诸侯、将帅掌握军旅特
权,不待帝王命令,得自专**。这里指帝王命大将出征。这两句
说,萧条肃杀的秋天到来,白露时令,就可以开始出征讨伐了。
③王师:指唐王朝的军队。乐战:爱好战争。之子:之,
指代词,这个。子,尊称。之子,指崔融。佳兵:《老子》:
“佳兵者,不祥是也。”这里作"好战"解。这两句说,王师出征,不
是好战,你要谨慎行事。④海气:大海之气,指代兵威。南部
:泛指南方边疆。边风:这里指"王师"远征的威力。北平
:泛指北方边界。这两句说,你们出征一定要依靠兵威扫平南北疆塞
之敌。⑤卢龙:唐时在今河北省部分地区置北平郡,治所在今河
北省卢龙县,这里泛指边塞要地。麟阁:即麒麟阁,见作者五绝
《赠乔侍郎》注②"云阁"条。这两句说,切莫把边塞要地送给敌
人,要争取立功归来,留芳千古。
【解说】
这是作者送崔融随军东征的诗。诗的意思是
说,皇上命令将军东征,并不是好战,而是为了安靖边疆,
所以希望崔融不要乱加杀戮,同时告诫崔融参预军事不要接
受敌人的金帛,放纵敌人,更不能割地求和,应力争立功归
来。全诗语气恳切,可见他们之间的真挚友谊。
题松汀驿①
张祜
山色远含空,苍茫泽国②东。
海明先见日,江白迥③闻风。
鸟道④高原去,人烟小径通。
那知旧遗逸,不在五湖⑤中。
【注释】
①松汀驿:在东吴。
②泽国:多江河、湖泊的地方,称为泽国。
③迥:犹远。如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
④鸟道:言山之高只有飞鸟可过的路。
⑤五湖:即太湖。
【解说】
张祜(hù),字长吉,唐代南阳人(《唐诗纪事》说家曲
阿,在丹阳有遗居;又说"或言祜清河人"),其赋《淮南
诗》有"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头好墓田"之句,卒于丹
阳隐舍。喜石笋,诗长于"宫体"。令孤楚曾推荐他,但受
元稹排挤,遂隐居丹阳、曲阿等地。
这首诗当为离开长安后的作品,寓意隐微。诗的实际思
想是写"鸿飞冥冥,弋者何篹焉",以讽刺排挤他的人的。
首联写松汀驿的山与水都空阔绵邈,可以自由来往。次联
说:海面有明光就知太阳快出来了,远远望见江中自浪就象
听到了风声。”闻"字是想象中的,实际是因见浪而如闻风。
这两句比喻应有先见之明,见微知著,要提高政治警惕,防
对方作进一步的陷害。颈联的"高原鸟道","小径人烟",
喻自己已经有了避害全身的地方。所以末句才说不在五湖
中,本是说自己不在五湖中,却托言归隐逸不在五湖中,充分
表述了"鸿飞冥冥"的思想。
祜早年诗,辞曲艳发,曾作《何满子》二章:“故国三千里,
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又"自倚能度曲,先
皇掌上怜,新声何处唱,肠断李延年。”传入宫中,时武宗病重,
看着孟才人说:我死后,你怎么办?孟才人指着笙囊哭着说:
“请以此就缢",武宗悯然。孟才人说请对您歌一曲,乃歌一
声何满子,"气亟立殒"。武宗命医生诊断,医生说:“脉
尚温而肠已断。”祜复写一首说:“偶因歌态咏娇,传唱
宫中十二春。却为一声何满子,下泉须吊旧才人"。”宫词"
非可尽非,祜此诗"故国"、"深宫"何以就远逊风骚!
宿云门寺阁①
孙逖
香阁东山下,烟花象外幽。②
悬灯千嶂夕,卷幔五湖秋。③
画壁余鸿雁,纱窗宿
斗牛。④
更疑天路近,梦与白云游。⑤
【注释】
①云门寺:在今浙江省绍兴东山。②香阁:即
云门寺。烟花:此处指烟云和花木。象外:物象以外,此处可
作"特殊"、"特别"解。这两句说,云门寺就在东山下面,这里
烟云缭绕,花草芳香,可称得是一个很特别的,十分幽雅的地方。
③嶂:此处说形如屏障一样的山。夕:这里作"昏暗"解。
幔:室内帐幕或门帘、窗帘等。这两句说,夜里阁上挂上明灯,周
围的万山千嶂显得更加暝暗;卷起帘幔,凉风吹来,这里又象是五湖
里的秋天了。④画壁:即有画的壁。斗牛:二星宿名,又叫
牛斗。”宿斗牛"是形容云门寺地处高峻。这两句说,白天欣赏阁里的
壁画,不少地方已经模糊不可辨认,但残留着的鸿雁画影还可以看得
清楚;晚上,睡在山房里,那天上的牛斗二星好似挂在纱窗上一样。
⑤这两句说,到了这里好似到天上的路已经很近了,所以在睡梦中也
觉得是在白云上游览一样。
【解说】
这诗是作者南游云门寺阁而作。诗中写了诗人
在云门寺中所见的情景。全诗扣紧题意着力描写寺内寺外、日
间夜晚的景物,这种描写明显地反映了作者超然物外的思想。
野望
王绩
东皋①薄暮望,徒倚②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惟落晖。
牧人驱犊③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④。
【注释】
①皋:水泽、河岸。泛指乡野。
②徙倚:徬徨、徘徊。
③犊:小牛(牛仔),也泛指牛。
④采薇:周武王伐商纣,伯夷、叔齐劝武王不要伐商。
商朝灭亡之后二人不做周的官,隐居首阳山,不食周粟,采
薇而食以至饿死。后遂为隐居的代词。
【解说】
王绩,字无功,隋末大儒王通之弟。曾为六合丞,嗜洒不
任事,因解去,居东皋,自号东皋子,又号五斗学士。以
《周易》、《老子》置床头,他书罕读也。著有《醉乡记》、
《无心子传》。自作墓志铭。诗人既无心功业,虽当李唐一
统之后,仍不愿出仕,作此诗以见志,以求免害。认为这首
诗有寄托可能不错,但诗人的曲折用意,尚须作进一步的探
索。首句叙事点题。次句抒情写志,见秋色而生感,觉得傍
徨难定行止,在出仕与继续隐居之间矛盾着,出仕违本心,
隐居又恐得罪新朝。故傍徨无定。然而秋天什么景色使诗人
睹物生感呢?颔联与颈联补叙产生这种矛盾心情的秋色。东
皋野望,树树秋色,山山落晖,夕阳照枯枝,一片荒凉景
象,喻隋室之破败灭亡。秋高气爽又正是打猎健儿显身手的
时候,果然牧人驱犊返,猎手取得战功,喻李唐的胜利统
一,社会生活逐步安定。这两联的景,是起"兴"之物。首
尾是这起兴之物所引起之情。末联承颈联之事答首联之意。
即新兴的王朝建立了,或出仕或隐居究竟如何抉择?因为新王
朝无援引之人,主动去干谒又可耻(当时人的认识),于是
只好象伯夷、叔齐那样继续隐居了。
“相顾无相识",这是故意找的借口。辅佐李唐王朝开
基立业的人物中有不少是王通的学生,岂有不识王绩之理。
据诗人《晚年叙志示霍处士正师》诗,"自有居常乐,谁知
身世忧!"看得出诗人是常常处在这种矛盾之中的。那么为
什么不做官还有这么多顾虑?因为新兴王朝建立之后,要罗
致一些有名人物为之鼓吹休明,巩固他的统治,取得"圣代
无隐者,英灵尽来归"的名誉,因此经常有强迫夷齐下首阳
的"德政"。所以诗人就害怕遇到这种处境,托言本想为新
兴王朝效力,只是没人推荐,只好罢了。
“树树皆秋色,山山尽落晖"是一直流传的名句。王国
维在《人间词话》中尤亟称道。大约此二语有寄托而无痕
迹:寄苍凉于雄浑,无颓丧之感;此"秋色",此"落晖"
在人眼前,在人心中,一经拈出,引人产生无穷遐想。
中间写景,首尾抒情,又是一法。
携妓纳凉晚际遇雨二首
杜甫
其一
落
日放船好,轻风生浪迟。
竹深留客处,荷静纳凉时。
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
片云头上黑,应是雨催诗。
【解说】
旧社会的知识分子,为了生活出路不得不"朝叩富儿门,
暮随肥马尘",也就是要作"帮忙"与"帮闲"(鲁迅先生
语)才有出路。杜甫一生非乐声伎之人,但对携伎宴游亦不
免叨陪末座。然而诗人在这两首诗里却有兴寄讽刺,无伤于
诗人与诗的尊严。
首联落日二字点晚际,轻风浪迟点明纳凉的地点是在池
塘舟中。落日、轻风、微浪、画舫构成一幅画面。颔联承
“放船好"三字,放船于竹林深处,荷花丛里当然是纳凉
的好地方。颈联写携伎二字,公子调水,佳人把藕切成如
雪一般洁白的藕条。”雪"字以名词作动词,构成使动式,
上句调冰水,调是形容词,句式亦是使冰水调。表面上四句
话的动词都在第三字,但句型不同,因此不是"四句一法"。
船上的人都有事做了,诗人自己呢,正在作诗的构思,不想
诗还未成,雨却来催诗了。”片云"句把夏天骤雨的情景描
绘得很真切。
诗八句四联,各是一幅图画,暗中以"雨打游艇"四字
为纲。重点在末联:雨来了,公子佳人的一切游兴都破坏
了,可见庸人总归是庸人。可是诗人呢?这场雨反而助了诗
兴。这是诗人之所以为诗人,同流而并不合污。用意深远,
结构自然而巧妙。
其二
雨来沾席上,风急打船头。
越女红裙湿,燕姬翠带愁。
缆侵堤柳系,幔卷浪花浮。
归路翻萧飒,陂塘五月秋。
【解说】
诗中越女燕姬(少女)都泛指人之美,越女会操舟,燕
赵多佳人。黛乃画眉用的青绿色石头,借以代女人的眉毛。
这首诗专写"遇雨"二字,以雨后为结,重点在雨后。尾联
说雨后返船,天气清爽,特地用一"翻"字。雨后凉爽自然
之事,诗人下一"翻"字,有翻然悔悟之意,暗寓讽谕,言
浪游可恶,归于正路,把时间与精力用于建功立业上,则陂
塘虽在五月,也如九秋一般凉爽。为了表示这个意思,前几
联把雨打筵席及伎女的狼狈写得淋漓尽致,实际包括公子在
内。但诗人避免过份显露,以致故意使颔联"合掌"——越
女、燕姬,两句一意。颈联"缆侵堤柳系,幔卷浪花浮",
语句矫健合律。这是杜诗专家常说老杜的倒装句法。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①
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②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注释】
①题解:宣城,今安徽宣城县,南齐谢朓为宣城太守
时县治后有高斋,一名北楼,后人因称为谢公楼。唐刺史独
孤霖改为叠障楼。
②两水:指宛溪、句溪。
【解说】
全诗写"望"与"念"两字,而重点在"念"字。故全
诗的基调总带凄清情绪。在楼上傍晚四望,总的感觉是江山
如画。颔联、颈联从望字分疏如画之景,好在切地切时。句
溪宛溪澄江如镜,夹流于楼前;溪上桥影如虹,掩映在暮天
溪水里。展望近郊人家,则梧桐叶落,秋色已老,橘柚含烟
而寒意渐浓。末联切事,北楼上谁人会临风怀谢公?谢公尚
无人怀念,更有谁知我曾于此楼临风怀谢公?”一生低首谢
宣城",谢朓尚没有人怀念,则江山如画又于我何有哉!
登临游览之诗不外切时、切地、切事,以写所见、所
闻、所想。诗不过如此,但诗人似有无边的天地。所谓神而
明之,存乎其人了。此诗颈联最为人所称道,因"寒"、"老"
二字诗人概括得极好,有丰富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