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千家诗24(2 / 2)

🎁美女直播

晴无风时,由于大气密度和日光折射,使地面上的景象反映到远处天

空,叫"海市蜃楼"。这里用来形容江云的变幻。

【解说】

此诗为李白出蜀之作。按,一般送别诗,皆写作者送别

他人。本诗内容不关送人,故沈德潜《唐诗别裁》说:“诗中

无送别意,题中二字(指送别)可删,"唐汝询《唐诗解》亦

疑"送别"是衍文,说皆可信。这诗首联即点题"渡荆门"。渡

荆门的目的是来楚国一游,所以中间两联就写船过荆门时

所见之景。”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二句说两岸山峦随

平野的出现而尽,四望广漠无垠,天地笼然一气,所以有江

流入大荒的感觉。这确实不同于"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的

峡中景色。颈联点明渡荆门的时间是在破晓,所以看西下

的月影,如飞动着的天镜;东升的早霞,象是空中结成的海

楼。这两联写得恢宏飘洒,是写景名句。而尾联更从江水

生出新意,说自己虽离开了故乡,还仍爱着故乡的水,因为

它不肯和自己分离,要一直护送自己,不管路程有多远。然

而诗人对故乡水的爱抚、体贴,不也正说明他也在恋着故乡

么?诗情缠绵深挚,引人入胜。

夜泊牛渚怀古①

李白

牛渚西江②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③。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④。

明朝挂帆席⑤,枫叶落纷纷。

【注释】

①诗题下原注:“此地即谢尚闻袁宏咏史处。”牛渚:山名,在今安

徽省当涂县西北。山北突入江中,名采石矶。②西江:古人称江西

到南京这一段长江为西江。③空忆句:徒然忆起镇西将军谢尚。因

为他已不在,忆之无益,故曰"空忆"。④二句是说,我也象袁宏一

样能诗,然而谢尚却无法听到了。诗人有意把自己和袁宏比较,以抒

发自己身世寂寞的悲哀。能高咏:能咏出绝美的诗。斯人:彼人,指

谢尚。⑤挂帆席:张挂船帆,谓泛舟自适。如《同友人舟行》:“怀沙

去潇湘,挂席泛溟渤",《东鲁见狄愽通》:“谓言挂席度沧海,却来应是

无长风",皆此意。

【解说】

这是怀古伤今之作。所怀的古人古事见《世说新语·文

学》所载:“袁虎,(即袁宏,虎是他的小字)少贫,尝为人佣载

运租。谢镇西(即镇西将军谢尚)经船行,其夜清风朗月。闻

江渚间估客船上有咏诗声,甚有情致。所咏五言,又其所未

尝闻。叹美不能已,即遣委曲讯问,乃是袁自咏其所作咏史

诗,因此相要,大相赏得。”这诗妙处是借牛渚月夜这一古今

相同的景致、情境,将古今人事联系起来加以对比,见出古

今人才相同而遭遇大异,从此生出无限感慨。因此读后使

人感到古今情境融成一片,而又参差错落、若离若合,耐人

玩味。曰"登舟",曰"空忆",曰"能高咏",曰"斯人不可闻",

处处从自已说,而处处牵涉古人,其感伤不遇,正与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登幽州台歌》)有相通之处。尾

联以飘然隐去表现洒落风怀,而枫树纷纷叶落的衰飒景象

又烘托出一种迷离的惆怅。

秋日登吴公台①上寺远眺,寺即陈将吴明彻战场

刘长卿

古台摇落②后,秋入望乡心。

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③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④。

【注释】

①吴公台:据《清一统志》,此台在今江苏扬州城北,原是南朝宋沈庆

之所筑的弩台。后来陈将吴明彻加以增筑,故称吴公台。②摇落:

风摇叶落,指秋风已到。语出宋玉《九辩》,注已屡见。③寒磬:是

说野寺的磬声给人清切寒冷的感觉。④二句是说吴明彻屡为陈立

功,但如今南朝和吴公已不可得见,而古今永存的只有流不尽的长

江。想到这里不免令人惆怅不已。

【解说】

这诗怀古兴慨,其中或者也融进了安史乱后的世事沧

桑之感,但写得悲怆苍凉,余味不尽。首联写摇落后的古台

一片秋色,触动人望乡的念头。点"台"字、"秋"字、"望"字,

起登台之意。颔联写台上寺,"来人少"写出荒凉、寂寞,"云

峰"句写寺的周围环境,兼说"来人少"的原因。颈联写登

临见闻,"旧垒"点战场、"寒磬"应寺,切合题目,并且"夕

阳"、"空林"等字更烘染出空廓、凄迷的色调。尾联用人事

代谢、长江无穷来抒发古台兴废的感慨,回映题面,补足远

眺之意。这诗很讲炼字,如"入"、

"依"、"满"、"独"等字,都

耐人体味。

望岳①

杜甫

岱宗夫如何②?齐鲁青未了③。

造化锺神秀④,阴阳割昏晓⑤。

荡胸生层云,决眥⑥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⑦。

【注释】

①岳:高大的山。我国有五岳,这里指东岳泰山,在今山东泰安县

北。②岱(dài代)宗:意谓五岳之首,指泰山。《淮南子》注:“王

者禅代所祠,因曰岱岳也。”夫:语助词,无义。③这句是说,从

齐到鲁,泰山的青色绵延不断。《史记·货殖列传》:“故泰山之阳则

鲁,其阴则齐。”未了:不尽。④造化:指大自然。锺:聚集。⑤阴

阳:山南为阳,山北为阴。割昏晓:截为白昼黄昏。⑥决眥(zì字):

眼眶睁裂,形容张目极视。⑦二句用《法言·吾子》:“升东岳而知

众山之峛崺也,况介丘乎"之意。会当:定将。绝顶:极顶,山的最高

处。

【解说】

这是一首仄韵律诗,是开元二十五年(737)杜甫第一次

漫游齐赵时所作。全诗气势宏伟,句句从"望"字来。首联

自问自答,道出泰山绵延地域之广大。颔联赞美泰山为造

化神秀所聚,所以山北山南,为齐为鲁;一阴一阳,而有昏晓

之异,极写泰山之崇峻。颈联说凝神仰望,则泰山层云,荡

人胸襟;归山鸟影,盘旋天际,须穷尽目力才见。尾联说定

将登上绝顶,是从"望"里生出的感想。这感想与王之涣"欲

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同一机杼,既表现了诗人的豪情壮

怀,同时也有深刻的哲理意味。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①。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②。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③,双照泪痕干④?

【注释】

①闺中:指妻子。独看:在家中望月怀念征人者只有妻子一人。

②二句是流水对。是说儿女尚小,还不懂怀念身陷长安的父亲,当

然也就不理解母亲望月思亲的心情。遥怜:表现对子女的爱念。

③虚幌(huǎnɡ恍):透明的薄帷。④此句渭夫妻若相聚时,两人共

在明月映照之下,就可转悲为喜了。泪痕干:反衬眼前彼此远隔在两

地看月而各自流泪。

【解说】

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玄宗幸蜀。翌年七

月,肃宗在灵武(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即位。八月,杜甫从

鄜(fú浮)州(今陕西省鄜县)出发,投奔肃宗。中途被安史

叛军掳到长安,于月夜作此诗。

这是思家之作,却不从自己说起,反倒体贴家人对自己

的思念。一派想象之词,更见出思家之切。纪昀说这首诗:

“入手便摆落现境,纯从对面著笔,蹊径甚别。”(高步瀛《唐

宋诗举要》引)首联应题,设想闺中望月怀远,而最在"独

看"二字,以下六句全从此二字演绎出来。颔联承"独看"

来,设想儿女尚在天真童稚,未涉世事,还不懂惦念父亲,然

却遭此乱离,念之可惨。颈联遥接并发挥"独看",想象细腻,

语丽情悲。结尾以"双照"应"独看",说明盼见殷切,是正面

抒发思家之情。这诗含意婉曲,令人玩味不尽。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①,城春草木深②。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③,家书抵④万金。

白头⑤搔更短,浑欲不胜簪⑥。

【注释】

①此句谓国都残破,只有山河尚在;包含着山河依旧,而人事全非的

感慨。②此句谓春天的长安,草木深茂,说明人烟稀少,田园荒芜。

③这句是说,战事从去年一直打到现在,其间连逢两个三月。④抵:

当,值。⑤白头:指白发。⑥这句是说,简直要插不上簪子了。

古代成年男子束发插簪。浑欲:简直要。胜(shēnɡ生):受不住。

【解说】

这诗作于前一首的次年,即肃宗至德二载(757)三月,

诗人此时仍陷在长安。诗写长安春天远望时的忧伤。首联

写望中所见,却蕴含极深的感慨,尤其"在"、"深"二字含意

极为丰富。吴见思《杜诗论文》说:“杜诗有点一字而神理俱

出者,如国破山河在,在字则兴废可悲;城春草木深,深字则

荟蔚满目矣。”次联承上,写自己春望的感受:见花开而溅

泪,闻鸟鸣而惊心。这是有感时局急遽变化、恨与家人分别

所产生的特殊心理。《司马温公诗话》说:“花鸟平时可娱之

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三联以"烽火"、"家

书"补足上联"感时"、"恨别"之意。末联总括忧愁,而出之

以搔头发短、不能胜簪的生动形象,与题目"望"字回映。这

诗字字沈着,含不尽之意在于言外。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①,边秋②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③,月是故乡明④。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⑤。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⑥。

【注释】

①这句是说戍鼓一敲,就要断绝行人往来。表明战时的紧张气氛。

戍鼓:戍楼上的更鼓。②边秋:边塞的秋天。③这句把"今夜白

露"的意思、句法稍加变化,就意境全新了。白露:二十四节气之一,

《礼记·月令》:“仲秋之月,白露降。”④这句说故乡的月亮最明,

表达出诗人望月思乡的情怀之切。⑤二句是说,杜甫有弟杜颖、杜

观,皆散在许州、齐州,所以故乡虽然有家,等于无家,想探问死生消

息都办不到。⑥二句是说,平时信都常寄不到,何况是兵荒马乱的

年头,这就更加使人惦念弟兄们的安危。未休兵:战争未停。按,这

年九月,史思明攻陷洛阳和齐、汝、郑、滑四州。

【解说】

这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作。写忆弟之情

全从眼前时势、景物触发出来,所以前两联先用"戍鼓"、

“雁声"、"露白"、"月明"烘托环境气氛,后两联才直抒忆弟

的情怀。兄弟离散、音信不通,又时值战乱,这是诗人忆弟

的主要原因,与首联照应。

“露从今夜白"二句,拆开"白露"、"明月",变寻常叙述

语为情语,就把诗人久立望月、夜露侵衣的情境一一点化出

来。这样,他的浓厚的思乡、忧时、忆弟之情也就更加真切

动人了。所以王得臣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

倒句,则语健而体俊,意亦深稳,如露从今夜自,月是故乡

明是也。”(《麈史》)

天末怀李白

杜甫

凉风起天末①,君子意如何②?

鸿雁③几时到,江湖秋水多④。

文章憎命达⑤,魑魅喜人过⑥。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⑦。

【注释】

①天末:天的尽头。秦州地当边塞,所以这样说。②这句表现对故

人心情的体贴、关切。君子:谓李白。意:心情。③鸿雁:代指书信。

问鸿雁何时来到,表示盼望故人书信。④这句与杜甫《梦李白》"江

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诗句意近,表现对李白旅途艰险的担心。

⑤这句是说文章总是和命运作对头。言外之意是,愈是有才气能文

章的人,命运愈不好。换言之,愈是命运不好,才愈能写出好文章,

即"诗穷而后工"之意。命达:命好。⑥魑魅(chīmèi吃昧):山

神怪物。句谓山精水怪喜人经过,以便饱食。比喻小人专以伺

机残

害君子为得意。⑦二句谓故人理应与屈原的冤魂共话,那么他一

定会投诗给屈原了。按,汉代贾谊遭谗被贬,曾投诗汨罗凭吊屈原,

所以这里也有以李白比贾谊之意。而李白自己也曾以贾谊自比,他

的《放后遇恩不霑》说:“独弃长沙国,三年未许回。何时入宣室,更问

洛阳才。”汨(mì密)罗:即汨罗江,在今湖南省,屈原自沉处。

【解说】

这诗是乾元二年(759)秋在秦州作。安史之乱爆发,李白参加永王李璘(玄宗第十六子)幕府,被肃宗以"附逆"罪

投入浔阳监狱,乾元元年又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次

年赦还。杜甫未听到李白遇赦消息,他深深怀念李白,写成

此诗。首句感秋托兴,从凉风起于天末,不禁怀念起远流南

荒的故人,这才有下句"君子意如何"的亲切劳问。颔联承

上,写切盼故人音信,因为他想到年老的故人在流放途中的

颠沛劳顿,所以有一种吉凶未卜的担心。颈联承第四句,从

故人的流徙引出他对故人命运的不平。把李白的文章和他

所处的境遇对照,突出了世道的不公。《文心雕龙·事类》

说过:“正对为易,反对为难。”杜诗这一联可说是"反对"的

明显例子,见出他属对的功力。尾联顺承上联,说李白与屈

原同调,是同情,也是极高的褒美。感情深至沉痛,与首联

照应。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