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山春晚即事
王安石
春风取花去,酬①我以清阴。
翳翳陂路静②,交交③园屋深。
床敷④每小息,杖屦或幽寻⑤。
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⑥。
【注释】
①酬:献赠。②翳(yì义)翳:树木深密的样子。陂(bēi杯)路:园中
有陂塘,故有陂路。③交交:树的枝叶彼此交叉覆盖的样子。④床
敷:指坐卧之铺设。敷:同"铺",指所安置的坐具。⑤杖、屦(jǔ
举):手杖、麻鞋。幽寻:探寻幽胜。⑥二句是说,只有北山鸟经过
这里时,才留赠给我好的声音。禽鸟可以娱人,但只有禽鸟为友,仍
不免孤独惆怅。这大概是王安石对当时朝政失望的一种心理反映。
北山,即钟山。南齐周颙曾隐居于此。
【解说】
此即事抒怀之作。半山,在今江苏省南京市。自旧江
宁县东门(即白下门)至钟山,此为半道,故以半山为名,其
地亦名白塘。王安石筑园宅于此,故晚年自号半山老人。
他后来舍宅为半山报宁禅寺(亦称半山寺),在城中税屋而
居。这诗首联点半山春晚。方回说:“半山诗工密圆妥,不
事奇险,惟此春风取花去之联乃出奇也。”(《瀛奎律髓》)
风吹花落,固是晚春景象,但说"取花去",的确构思奇特,用
拟人手法透露出轻微的伤感。颔联承"清阴"铺写,强调环
境的静和深。颈联写游憩,显得闲在、适意。尾联用"北山
鸟"做陪衬,"遗音"与"取花"遥相呼应,在欣慰中寓怅怀,突
出孤寂的心情。高步瀛《唐宋诗举要》称其"寓感愤于冲夷
之中,令人不觉,全由笔妙。”
岁晚
王安石
月映林塘澹,天含笑语凉。
俯窥怜绿净,小立仔①幽香。
携幼寻新菂②,扶衰坐野航③。
延缘④久未已,岁晚惜流光⑤。
【注释】
①佇:佇立,有赏玩的意思。②菂(dì地):莲子。③扶衰:年幼的
搀扶看老年人。衰:指自己年老。《礼记·王制》:“五十始衰。”野
航:杜甫《南邻》:“野航恰受两三人。”航:两船相并。④延缘:徘徊、
延迟之意。⑤流光:流动的波光,兼指流逝的时光。
【解说】
这诗题曰"岁晚",然而诗中所绘乃夏末秋初之景,故疑
“岁晚"者,是指年岁之晚暮。《离骚》说:“及年岁之未晏兮,
时亦犹其未央;恐鹈鸩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这
及时自勉的意思,在王安石的作品中常有所表现。全诗写
月夜在林塘乘凉消遣。首联写自己月夜在林塘消夏,凉爽
的空气里传来人们的欢声笑语。以下依次写俯窥荷叶的纯
净的绿、佇闻荷花隐隐袭来的香。他虽然年迈,却很有兴致
地携着晚辈们坐船去摘莲蓬。结尾从延缘林塘间忽然想到
光阴的流逝,自然发出应惜时自勉的感叹。李璧的《王荆文
公诗笺注》引《漫叟诗话》,说荆公"尝作《岁晚》诗,自以比谢
灵运,议者以为然"。这诗所以仿谢灵运之处,就在通篇写
景,只在最后两句才生出议论或感慨。
倦夜
苏轼
倦枕厌长夜,小窗终未明。
孤村一犬吠,残月几人行?
衰鬓久已白,旅怀空自清①。
荒园有络纬②,虚织竟何成③?
【注释】
①二句是说羁旅情怀徒然清虚(不受外物牵绕),但鬓发还是早就白
了。②络纬:即纺织娘(虫名),它发出的声音象是织布。③虚
织:徒作纺织声却无所成,故曰"虚织"。梁庾信《奉和赐曹美人》:“络
纬无机织。”唐孟郊古乐府《杂怨》:“暗蛩有虚织。”
【解说】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
眉山)人,北宋著名诗人、词人、散文家。宋仁宗嘉祐二年进
士,官至翰林学士、礼部尚书。他对熙宁变法的态度比较保
守。曾以诗讽刺新法,被下狱治罪。经营救出狱,贬官黄
州。哲宗亲政,他曾一度回朝,又受旧党排挤。变了质的新
党再度上台,他又被贬到惠州、儋州(今海南岛)。徽宗即
位,他遇赦北归,死于常州。他的诗清雄疏放,如行云流水。
有《东坡全集》。
这是哲宗元符二年(1099)在儋州(在今海南岛)作。这
时诗人被贬海南已经两年,想到自己空有经济之才,却没有
施展的机会,因此满怀怅惘,夜不能寐,而作此诗。首联写
心中烦倦,倚枕难寐,而盼望天明。”小窗"句似乎不仅指昼夜
的运化,还表现诗人政治上的苦闷,有"长夜漫漫何时旦"之
感。颔联承上,因不寐,故听犬吠格外分明,从而联想到残月
下早行者又有几人?颈联承颔联,又由征人早行产生一种万
里飘泊的客子之感。尾联说听络纬声声,近似机织,却徒劳
无功,则诗人羁旅飘泊、岁月蹉跎的慨叹见于言外。这诗义
兼比兴,清隽味长,却写来舒卷自如,毫不费力,所以佳妙。
早行
黄庭坚
失枕①惊先起,人家半梦中。
闻鸡凭早晏②,占斗辨西东③。
辔湿知行露④,衣单觉晓风。
秋阳弄光影,忽吐半林红。
【注释】
①失枕:离开枕头,即失睡。②这句是说依靠鸡鸣来辨识时间早晚。
晏:迟。③这句是说观察北斗星所指以辨别方向。④辔:马缰绳,
这里也包括鞍、鞯等物。行露:指路上露水很多。《诗经·召南·行
露》;"厌浥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行(hánɡ航):道路。
【解说】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
(今江西省修水县)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英宗治平
四年(1067)进士。初做叶县尉、太和县令,后为秘书省校书
郎、神宗实录检讨官。哲宗绍圣初(1094),被章惇、蔡卞诬
谤,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后移戎州。徽宗即位,曾一度
起复,又被陈举诬告,羁管宜州。徙永州,未闻命而卒。他
是江西诗派的创始人,认为杜甫诗韩愈文"无一字无来处"。
以生涩险怪的诗句抵制西崑体的"陈"和"滥",提出"脱胎换
骨"、"点铁成金"的创作方法,不免又陷入了另一种形式主
义。他也有不少清新可喜之作。尤长于古诗、七律、七绝。
有《山谷全集》。
这是《山谷集》中比较自然平易的一首五律,但写得极
有工力,也极有情致,是熙宁元年(1068)秋天他赴叶县(今
河南省叶县)尉的途中所作。诗是写早起行役的景况。前两
联写早起。先是闻鸡而"惊",于是"失枕",在别人大半还睡
梦正酣的时候自己"先起"。三、四两句,"闻鸡"照应"惊"、"占
斗"照应"先起"。”占斗"是"先起"后的行动,这是早行的准
备。后两联写早行。”辔湿"、"衣单"是由"行露"、"晓风"所生
的感觉,"秋阳"二句写早行所见林间日出景象。这诗充满早
行气氛,生活气息较浓。另外,这诗审词造句极讲工力、极为
洗炼。如"失"、"惊"、"先"、"半"、"凭"、"辨"、"弄"、"吐"诸字
皆精当妥贴,不可移易。有些字还用得很险,如"失"、"惊"
二字。”行露"是借用《诗经》现成词语,却融化得没有痕
迹。
道中寒食①(二首选一)
陈与义
斗粟淹吾驾②,浮云笑此生③。
有诗酬④岁月,无梦到功名⑤。
客里逢归雁,愁边有乱莺⑥。
杨花不解事,更作倚风轻⑦。
【注释】
①寒食: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旧俗这一天不得举火,人皆冷食。
②这句是说久留官场是由于生计所迫。斗粟:一斗米,指微薄的俸
禄。淹吾驾:久久留住我的率驾,指长期羁留官场。③此句意谓自
己宦途经历不过如过眼浮云一般,可笑可叹。浮云:胡穉笺《简斋诗
集》引《维摩经》:“是身如浮云,须臾变灭。”笑此生:是说自笑此生宦
迹如同浮云。④酬:应酬、酬答。⑤这句是说,没有做求功名的梦,
亦即已无功名之念。⑥乱莺:啼声杂乱扰人的黄莺。按,莺啼引人
归思,加重人的愁绪,所以这样
说。⑦二句意谓杨花不懂得人的心
事,还老是依傍着东风轻轻飘荡不已,更加使人难堪。按,杨花飘荡
容易触发
客子的东西飘荡之感。杨花切寒食。源出韩翃《寒食》:“春
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解说】
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河南省
洛阳市)人。徽宗时中进士,历太学博士、擢符宝郎,不久又
贬监陈留酒税,仕途失意。南渡后避乱襄、汉,转湖湘,踰岭
峤。召为兵部员外郎。累官至参知政事。他的诗学杜甫,
但不象江西诗派路子那样偏仄。尤其是南渡前后的诗,抒
写国破家亡的惨痛,感情沉郁悲壮,音调浏亮。有《简斋集》。
《道中寒食》共二首,这是第二首,写宦中行旅的愁怀。
他的愁怀从何而来?那是因为他心中交织着鄙薄官场然而
又不得不淹留官场的矛盾。这诗的首联就以自嘲的口吻揭
出了这个矛盾。颔联承首联加以申说,说自己不求功名,但
写了不少诗,算是没有蹉跎岁月。这反映一种无聊赖的心
情。诗人要突出描写的还在下面两联:他在这种心情之下,
却还要旅行在外,当他满怀客子乡愁的时候,却又看到北归
的大雁,听到使人心绪撩乱的莺啼,更加上那恼人的杨花在
眼前轻飞漫舞,就把寒食旅况的愁怀都引发出来了。
舟行得风晚至灵洲①
杨万里
春尽侬随去②,江行兴未穷。
时烦数点雨,轻洒一孤篷。
岸树苍茫外,人家点缀中。
海神能饯我,借与半帆风③。
【注释】
①灵洲:指灵洲山。《唐书·地理志》:“南海县有灵洲山,在鬱水中。”
《太平寰宇记》:“南越志云:其山平原弥望,层野极目。”②这句是
说,春尽了,我也随春而去,也就是追逐、欣赏暮春风光之意。这时是
闰三月,所以说"春尽"。侬(nónɡ农):我。③二句意谓海神借我半
帆风,如同为我饯行。因为南海县距南海不远,这次舟行正乘海风,
所以这样说。
【解说】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
西省吉水县)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曾被召为国子
博士、太常博士,后提举广东常平茶盐,除提点刑狱,累官至
秘书监。为人正直敢言,在政治上主张抗金。做地方官时,比
较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初学江西派,继又学晚唐绝句,最
后过渡到以自然为师。他描绘自然景物,能做到刻画入微、
淋漓尽致、新巧泼辣,却又使人感到毫不费力,被称为"诚斋
体"。他是南宋四大诗人之一,不过因为题材比较琐屑,其
深沉感人的作品不如陆游以及范成大的多。有《诚斋集》。
杨万里《辛丑闰三月二日发船广州来归亭下之官宪台》
诗云:“诸人正坐爱闲游,天遣南游天尽头。到得广州天尽
处,方教回首向韶州。”据此,知此诗是宋孝宗淳熙八年
(1181)闰三月作者从广州赴韶州,途中晚至灵洲所作。这
首诗显得空灵而轻巧。尤其是中间两联,能见出杨万里诗
的风格。颔联"时烦"、"轻洒"、"点雨"、"孤篷",用词尖新清
峭,写江行景况,逗人兴致。颈联二句写舟行晚至灵洲时所
见景象:在迷茫的夜色之外,约略看到远处岸上朦胧的树影
和江边点缀着的三两人家。这很象是一幅写意画,能给人
以美的感受。
登大鞋岭望大海
杨万里
杖屦千崖表①,波涛万顷前。
琼天②吹不定,银地湿无边。
一石当流③出,孤尖卓笔然④。
更将垂老眼,何许看风烟⑤?
【注释】
①这句是说,拄着手杖,穿着草鞋,登上众崖最高处。千崖:形容山崖
之多。表:高处。②琼:玉。琼天:形容天蓝如碧玉。③当流:处
于水流之正中。④卓笔:立着笔。然:那样。⑤二句意谓,我以
这垂老的目光,还要向哪里去观赏风烟呢?更:还。垂老:将老。
【解说】
这诗是孝宗淳熙九年(1182)正月杨万里从潮州(今广
东省潮安县)往惠州(今广东省惠阳县)途中作。大鞋岭距
南海边不远,这诗就写他登岭望海时所见的景象。首联点
题,说登崖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颔联写海写风,上句说海
风不息,把蓝天吹得摇曳不定,气象很壮阔;下句用"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