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等石敬瑭下决心收拾安重荣呢,石敬瑭的“左膀”泰宁军节度使桑维翰担心石敬瑭真的听信安重荣的话,和契丹人决裂。便上书给石敬瑭,说:“陛下能当上皇帝,首先要感谢的就是契丹大皇帝,当初对契丹的约定陛下一定要遵守,不能忘恩负义。更重要的是,现在的契丹兵强马壮,耶律德光是五百年一出的圣君,我们是打不过他的。陛下现在最需要做的就是要灭掉安重荣,不能让这个祸害给我们中原添乱。”
不用桑维翰来给石敬瑭做思想工作,他早就想除掉安重荣了,毕竟现在他是皇帝,身边躺着这位粗人,换谁也睡不着。石敬瑭开始行动起来,他先是让“右臂”刘知远去太原做河东节度使,在左路钳制住安重荣,同时将原河东节度使李德统改任为邺都留守,在安重荣的侧翼敲进根钉子。
准备工作做的差不多了,石敬瑭让自己的侄子郑王石重贵留守东京,自己以巡幸为名来到邺都,就近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叛乱。让石敬瑭没有想到的是,他全力防备安重荣,哪知道最先造反的并不是安重荣,而是山南东道节度使安从进。安从进实力较弱,很快就被晋军打败,安从进走投无路,一把火把自己送上了极乐世界。
安重荣听说安从进反了,乐不可支,对左右说道:“石敬瑭不得人心,安从进这等奴才也能反,我为何不能?”便于天福六年(公元 941年)年底,扯起大旗反了。
朝廷方面早有准备,石敬瑭派出妹夫杜重威前去招呼安重荣。杜重威人品不怎么样,连刘知远都耻于和杜重威同一级别。但杜重威运气好,和安重荣部在宗城(今河北威县东)相遇,还没等安重荣排兵步阵,他的手下赵彦之就带着本部兵投降了杜重威。可晋军看到赵彦之的部队盔甲明亮,向自己冲过来,以为是叛军过来挑战的,杜重威下令反击,结果把这部分叛军全歼(赵彦之真是倒霉透顶),叛军大乱。杜重威大喜,狂呼一声“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率军冲杀。叛军军心不稳,哪还有心思打仗,死伤二万多。安重荣一边骂着赵彦之忘恩负义,一边带着十几个亲兵逃回镇州。
安重荣的本钱在宗城浪费光了,城中无兵,安重荣把老百姓都押到城上,胁迫他们守城。安重荣也是急疯了,且不说此举和他指责耶律德光“凌虐汉人”没什么区别,这些老百姓会打仗吗?人数再多,也不过群乌合,指望平民能扳倒官军,安重荣真是死到临头了。
果然,晋军如蝗虫般扑到城下,杜重威下令攻城,其实不攻城,困也能困死安重荣,这时的安重荣已经是瓮中之鳖,没什么反抗能力。城中的那些军爷谁肯愿意为安重荣尽忠,尽了忠还是“反贼”,有人趁安重荣不备,打开城门放晋军进来。晋军立功心切,一通大杀,老百姓被杀二万多人。安重荣被活捉,押到杜重威面前,杜重威一阵奚落,斩于城下,这时已经是天福七年(公元 942年)。
杜重威也是个君子,为了捞取首功,把开门的那位爷也给切了(和赵彦之一样命苦),不仅如此,杜重威还将安重荣的私产全都划到自己的名下,大捞了一笔。杜重威把安重荣的人头送到汴梁,石敬瑭这个高兴啊,对着安重荣的人头笑道:“安胡子,你也有今天?”命人把人头用漆封上,送给契丹他干爹,让他老人家消消气。
搞定了安重荣,对其他蠢蠢欲动的地方实力派也达到了敲山震虎的目的,谁不老实,我就把谁的人头给漆了。这些军阀伶俐的很,不再敢找石敬瑭的麻烦。军阀多半能屈能伸,得势的时候比谁都“大爷”,失势的时候比谁都“孙子”。当“大爷”固然是人生一大快事,但自古以来做“大爷”易,装“孙子”难。这和做人其实是一个道理,人要学会在逆境中生存,能承受起失败打击的人,是距离成功最接近的人。
虽然有些人还不算特别老实,比如平卢节度使(驻节青州)杨光远,经常在石敬瑭面前颐气指使,还背着自己和契丹人暗送秋波。但毕竟杨光远是自己的儿女亲家,加上杨光远一直没有公开翻脸,也就平安无事。
屈指算来,从起兵晋阳消灭李从珂,到现在,石敬瑭已经做了七年的皇帝。在五代走马灯的改朝换代中,已经很了不起了。虽然控制的地盘比后唐小多了,但地盘太大也没多大意思,够自己享福的就行了。“身外之财,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石敬瑭自然懂得这个道理。虽然活的比较窝囊,要对一个比自己还小十一岁的男人叫爸爸,还要经常受到“爸爸”的责骂。但话说回来,叫耶律德光一声 “爸爸”,身上又不会少一块肉,也就是让耶律德光过过嘴瘾,有什么了不得的。
石敬瑭这一年也不过五十一岁,俗话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离这个坎还早呢,石敬瑭总在想:要求不高,再活个二十年就很满足了。家业打下来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好好享福。
可能是天嫉英才,到了天福七年的五月,石敬瑭突然染上重病,屡治无效,眼看到大限就要到了。石敬瑭知道阎王爷要请他过去了,但这时他的继承人问题还没有解决,最年长的儿子石重睿也只是让人抱着拉屎撒尿的小娃娃。虽然侄子石重贵已经成年,但毕竟不是自己所生,胳膊肘不想朝外拐。便托孤于宰相冯道和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景延广,希望在自己死后让石重睿继位。并下诏让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回朝辅政,可在朝中主事的齐王石重贵不喜欢刘知远,把诏书给扣了下来。
天福七年(公元 942年)六月十三日,石敬瑭病死于大梁宫中。
对于石敬瑭认父割地丑行的愤怒,实在不知道说什么好了,中原荡覆,实敬瑭遗之患也。草作一诗,算是对石敬瑭一个了断吧
草咏
徽陵岁洒不知谁?
十六州人望南师。
杨妃幸逢晋高祖,
莫呼禄山为我儿。六
臭名昭著的儿皇帝一命呜呼了,感到悲伤的也只有石家的人,当然石敬瑭的“生父”耶律德光也抄了回老文章,辍朝七日,派人去儿子的灵前哭一回也就算了。耶律德光从来也没有把石敬瑭当自己人,他们的父子关系是以政治利益为基础的,要说一点感情没有不近人情,但耶律德光更看重大辽国的利益,换句话说,只要中原统治者保证契丹在中原的利益,至于儿皇帝姓字名谁,这并不重要。正如美国有位前总统评价过一个中美小国前独裁者的那样:“他是婊子养的,但首先他是我们的婊子养的。”
已经习惯跟着众多皇帝跑江湖的文官武将们是不会悲伤的,换谁当皇帝不一样?只要保证我们的富贵就行。不过,在悲伤的石家人中,有一位表面上也是重孝在身,痛哭哀号,但心中想的却是:“皇帝轮流做、今天到我家”,这个人就是石敬瑭的侄子齐王石重贵。
石重贵的父亲石敬儒早死,他的伯父石敬瑭非常疼爱这个可怜的孩子,一直当儿子养在身边。石重贵性格比较沉稳,但肚子里没多少干货,有次伯父让人教石重贵读《礼记》,石重贵听的着不耐烦,便叫道:“别读了,这根本不是我们石家人应该学的。”
由于石敬瑭的几个成年儿子都不在人世,小儿子又不懂事,就放石重贵出来多历练历练,也独立处理过一些事情,得到石敬瑭的肯定。但毕竟他不是儿子,石敬瑭死时让冯道等人顾命,并没有把位子传给石重贵。
而接受顾命的冯道想的石敬瑭完全不一样:石重睿是个小娃娃,拉屎撒尿都要有侍侯,能治得了天下?即使石重睿能在乱世中多做几年皇帝,等他长大后自己还不知道在不在,拥立之功要等到十几年才能可能收到利息,这样的傻事不干也好。
冯道看上了石重贵,便向景延广征求意见。景延广比冯道还猴急,想到一块去了,当然同意。二人便联络其他朝中重臣,背弃了石敬瑭的临终嘱托,把石重睿晾在了一边,拥立二十八岁的石重贵做大晋皇帝。
如果石敬瑭地下有知,肯定会大骂冯道不忠和石重贵不孝的。虽然石敬瑭有亲生儿子,但假设石重睿继位,在乱世中他又能做几天皇帝?从三国到五代,小儿皇帝没几个善终的。石重睿能管住杨光远还是刘知远?何况他身边还有一个早就不老实的石重贵?后来的周世宗柴荣早死,留下个不懂事的柴宗训,被赵匡胤夺去了江山。当然,如果柴家还有一个类似石重贵式的人物,即使后来依然不免被夺位,但后周还是有可能多存在几年的。
虽然石重贵才能一般,比他伯父强不了多少,但有一样却是石敬瑭远远不及的,就是石重贵对契丹的态度问题。石重贵对伯父当耶律德光的儿子早就不齿,觉得太丢人,耶律德光只比自己大十岁,却成了自己的“祖父”,不知道惹过多少人暗中笑骂。称帝之后第一件事就要撇清和契丹乱七八糟的“亲戚”关系。当然比“亲戚”关系更重要的是国家关系,毕竟称孙只是家耻,称臣则是国耻。石重贵也知道饭要一口口的吃,先解决晋朝和契丹的关系。
但朝中对此有争议,景延广建议石重贵只向契丹称孙不称臣,而枢密使李崧是个“和平主义者”,他说:“先帝向契丹屈膝是为了国家社稷和黎民百姓,没什么丢人的。陛下这样做万一惹恼了契丹人,大军南下,到时后悔就来不及了。”另外一个重臣冯道装聋,不在中间掺和,管他称臣还是称孙,和他又没什么关系。石重贵主意早就拿定了,不听李崧的“金玉良言”,遣使去契丹,只称孙而不称臣。言下之意就是说大晋已经独立了,和契丹是平等的国际法主体。耶律德光气的大骂石重贵是个“孬孙子”,写信痛责石重贵,主事的景延广自恃文武全才,根本不把耶律德光当人物,回信威胁了他几句。
耶律德光早就习惯了中原皇帝对他奴颜卑膝,也吃惯用惯了中原的东西,石重贵这一翻脸,就意味着以后别想再吃白食了。契丹的卢龙节度使赵延寿早就恨透了石家人,就劝说耶律德光给不识相的石重贵点颜色看看。当然赵延寿是出于私心,他想让耶律德光出兵灭了石重贵,然后自己取代石家的当契丹的儿皇帝。
契丹要南下的消息传到了汴梁,石重贵问景延广该如何应对?景延广是个主战派,先是坚定了石重贵的抗战决心,然后对即将回契丹的原赵延寿的部下乔荣说:“回去告诉你们家主子,我先皇帝是契丹所立,称臣是应该的。但现在的大晋皇帝是我们自己人选出来的,和契丹没有什么关系。现在能向契丹称孙,就已经很给你们面子,不要贪得无厌。如果你们皇帝听赵延寿那个狗奴才的鬼话来侵略我们,丑话先放在这:站着进来的,全都要倒着出去。大晋有十万横磨剑,对付你们足够了。想来便来,我们奉陪到底!”乔荣没二话,回去就一五一十的告诉了耶律德光。耶律德光哪受过这个窝囊气,心想还是赵延寿说的有道理,是该给石重贵点颜色看看,不然真不知道马王爷长的几只眼。
景延广说的并没有错,人活的就要有点尊严,给人当奴才虽然能讨几碗剩饭吃,但这样的东西谁能吃的安心?能吃安心的只有两种人:白痴和奴才。以晋军现在的实力,还是可以对付契丹的。契丹人实力是很强大,而且还占据有利地势,但战争的胜负走向并不完全取决于军队、地理等硬实力,还取决于军心、民心和战略决策等软实力。
石重贵也知道耶律德光是不会放过自己的,他让耶律德光受到损害的绝不是什么面子问题。面子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利益,永恒的利益。
七
在五代的十三个皇帝中,打头阵的朱温是名声最差的,现代人一般论及朱温,多半会说出一个词“乱伦”。朱温和他的那帮美丽的儿媳妇之间的艳史已经沦为历史的丑闻和后人的笑柄,朱温乱伦的程度太让人震惊,但绝不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后晋第二代皇帝石重贵就是朱温“乱伦路线”的忠实执行者。
石重贵在历史并不怎么有名,还不如他的伯父石敬瑭。但在野史艳闻中,石重贵却是大大的有名,原因就是石重贵不顾人伦大防,娶了自己的亲婶子做老婆,在宫中厮混了三年,最终被俘北去,不知所终。
石重贵的婶子姓冯,是石敬瑭最小的弟弟石重胤的妻子,后来石重胤早亡,冯氏就做了寡妇。虽然在辈份上冯氏是石重贵的叔母,但他们的年龄相仿,之间也常来往来,石重贵对冯婶娘的美艳早就流了一百多尺长的哈拉子了,只是碍于伯父石敬瑭的家教甚严,一时不敢放肆,只好把那只爱情的鸟儿死死摁在笼子里,不敢轻易放出来。当然放出来容易,收回去就有些难了,石敬瑭能吃了他。
石敬瑭死后,石重贵已经忍受不住欲火的煎熬,开始勾引冯氏。冯氏也早就对这个大侄子芳心暗许,不到两个回合,两人就半推半就,鸳鸯池中羡双飞了。要说冯氏也够可怜的,年纪轻轻就要守一辈子的寡,这对女人是很不公平的。
男人在阶级社会中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女人不过是做为男人发泄原始欲望和传宗接代的会说话的工具,即使有些女性精英爬到了金字塔的顶端,接受男人们的三跪九叩,如吕雉、武则天等人,最终也只在男人们写的史书中落下个“牝鸡司晨”的骂名。而在民间被夫权压迫的女人们则要悲惨的多,到了封建社会后期,女人“弑夫”要是被凌迟处死的。甚至丈夫得病死去,当妻子的也要被骂成 “克夫的扫把星”,真是罪孽浓重啊,写到这,忍不住骂一句:万恶的旧社会!
当然冯氏也并非是什么贤惠女子,她嫁给石重贵也是贪图富贵,毕竟名节之类的东西对上层建筑中的人们起不到多大作用,制定法律的人一般都有凌架于法律之上的特权。石重贵和冯氏这对鸳鸯天天粘在一起,疯狂的玩乐,已经到了 “丧心病狂”的地步。石重贵确实不是个好鸟,他对冯氏的重视远远超过对他那死去伯父的重视,有一次他召集冯氏和一帮狐群狗党喝酒,在经过石敬瑭的灵柩时,石重贵灵感大发,倒了一杯酒洒在伯父的灵柩前,说:“皇太后有旨,先皇帝不参加朕的婚典了。”说完,和众人一起大笑。皇太后李氏虽然极为不满,但毕竟石重贵是皇帝,不好多事,只好暗骂一句“一对不要脸的狗男女!”
冯氏得了势,最高兴的当然是冯家人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冯氏的哥哥冯玉是个大饭桶,却因为是现在的国舅爷,一路高升,很快就当上了户部侍郎,开始参与朝政。在家天下时代,由于权力的私有性质,最高统治者信任的人不多,而且越是有本事的越不能相信,尤其是五代这样的乱世中。冯玉高升虽然是仗着冯皇后的势力,但石重贵用他却不主要因为这个,还是冯玉没有什么本事,这样的人用起来放心。如果冯玉象杨坚那样,石重贵也不敢用,谁敢说亲戚就绝对可靠?杨坚的天下就是从亲戚手中夺过来的。
石重贵坐稳了龙廷,又娶个娇妻,天天风花雪月,好不快哉。但石重贵在汴梁城中花天酒地,有人就在外面盘算着要推倒石重贵,而且还不止一个人。平卢节度使杨光远从来就没看上石重贵,这小子无功无德,也能当上皇帝,自己“雄才大略”,为什么就不能?
杨光远也知道自己的实力不怎么样,单靠自己恐怕还不能把石重贵怎么样,杨光远想到了“老师”石敬瑭,石敬瑭是靠契丹帮忙发家致富的。杨光远心想你石敬瑭何德何能,认耶律德光做干爹,我比你强多了,要当耶律德光的干儿子,也轮不到你石敬瑭。
主意打定,杨光远派人去找耶律德光告石重贵的刁状,说他“负德违盟、聚财害民”。并建议耶律德光趁现在晋朝出现饥荒、财政紧张的时机,出兵讨伐孬孙子石重贵。耶律德光的马屁精赵延寿也在旁边煽风点火,其实他们不煽阴风,耶律德光也要拿掉石重贵,这个孙子已经严重危害了契丹在中原的利益,自然不能放过。
开运元年(公元 944年)春,契丹皇帝耶律德光派“准干儿子”赵延寿率马步军五万南下攻晋,杨光远也公然造反,在青州一带闹事,从侧翼声援契丹军。契丹军由于有了燕云十六州,居高临下,进入中原如趟平地一般。石敬瑭当初割让战略险隘为了求一时之快,现在终于搬起了石头,砸到了石重贵的脚上。契丹军攻打贝州(今河北清河),没几天耶律德光怕赵延寿草包坏事,便亲自前来指挥攻城。守城的是当初在云州给过耶律德光好脸看的吴峦,旧恨涌上心头,耶律德光传令三军,要活捉吴峦。
不过吴峦也是个猛将,契丹军数次攻城,都被晋军都打了回去。耶律德光无计可施,正巧贝州城中有一个贪生怕死的败类叫邵珂,想给“国际和平事业”做点贡献,私开城门放进契丹大军。耶律德光自然不肯放过机会,率军冲进城中,两军一顿混战。晋军人少,多数战死,吴峦不想被俘受辱,跳井殉国。
石重贵对此早有准备,什么“干祖父”,去他鸟的。石重贵决定御驾亲征,毕竟自己以前还没有什么军功可以震服各路藩镇,要杀一杀耶律德光的威风给那帮三心二意的军阀们瞅瞅。乱世和太平时期不同,太平时期天下人看重统治者的是“文才”,武夫是不吃香的,有本事也没地方使。乱世中生存的第一准则就是要会带兵打仗,只会耍笔杆子是甭想在乱世出人头地的。
当石重贵来到澶渊(今河南濮阳西北)时,契丹军已经攻下了邺都,石重贵和耶律德光这“祖孙俩”的距离很近,但石重贵这时并没有去看望“祖父”的心思。
石重贵想毕竟“亲戚”一场,二话不说就大打出手也不好看,便派人去契丹大营议和。但耶律德光这时已经和石重贵翻了脸,说“事情已经到了这一步,还有什么好说的,该哪来回哪去吧。”
八
石重贵其实比耶律德光更明白“已成之势、不可改也”,废话多说无益,那就亮出家伙来吧。晋军的战斗力并不象杨光远所贬低的那样低下,士兵多由强壮的北方汉子组成,身体条件并不逊色于吃生肉喝生血的契丹人。耶律德光同时派遣的西路军在太原被河东节度使刘知远给“接收”了,领头的卫王耶律宛狼狈窜回契丹。
太原大捷打破了契丹军“战无不胜”的神话,晋军士气自然大振,契丹军在戚城(今河南濮阳北)围困晋军高行周、符彦卿部,形势岌岌可危,高行周派人突围到澶州向石重贵求救。石重贵带着好心情前去解救高行周,兵家常说:“气可鼓不可泄”,军心是战争中最为重要的软实力,俗话道“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口气”,气势上来了,战斗力自然就会提高。
晋军在戚城打败契丹人,救出高行周等人,又借着气势和契丹在马家口(今山东聊城东)大打一场。契丹军人多势众,河边还有几十船的生力军,但晋军此时已经打疯了,滑州节度使李守贞率敢死队冲入契丹阵中。契丹人有些轻视晋军,都讥笑儿皇帝的军队能也打仗?结果被晋军杀的横尸遍野,惨败而逃。
这时石重贵腾出手来对付杨光远,开运元年(公元 944年)五月,兖州节度使李守贞、河阳节度使符彦卿出师青州。杨光远本来还指望“契丹干爹”帮他一把呢,可“干爹”被揍回去了,自己那点兵力还不够李守贞下饺子吃的。晋军扑到青州开始攻城,杨光远一直守到十一月,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反正跟石敬瑭一样不要脸,杨光远又向石重贵投降。石重贵给了他三分薄面,准备放杨光远一条生路。可群臣中没几个和杨光远有交情的,劝石重贵:“杨光远罪大恶极,不杀不足平民愤!”石重贵让李守贞把杨光远骗出城,找人给做掉了。
契丹那头不甘心失败,又来寻仇。开运二年(公元 945年)春,契丹军南下在顿丘(今河北清丰)和由石重贵亲率的晋军主力进行大战,契丹军仗着骑兵优势冲击晋军前阵,晋军二话不说,先让契丹人尝尝飞箭的厉害,契丹骑兵多数成了刺猬。耶律德光有些沉不住气,亲自上阵战斗,石重贵见“祖父”玩狠的,血性一上来,也冲到阵前和“祖父”玩命,两军一直打了整一天,双方死伤惨重,还没分出胜负。耶律德光知道石重贵这小子还有些能耐,好汉不吃眼前亏,先撤了再说,把大营朝后撤了三十多里。
耶律德光虽然吃了几个“瘪”,但这点小挫折是吓不倒这个漠北枭雄的,他见一时难以消灭晋军主力,便以客为主的玩出“坚壁清野”,派出几支骑兵部队,在华北平原进行残酷的扫荡,逢人就杀,见粮食就烧,摧毁晋军的军资储备。这招果然毒辣,晋军本打算依靠本土的资源优势和契丹打消耗战,但军储都被烧光了,军心受到严重的打击。
说起石重贵的军事才能,在五代皇帝中不怎么样,比石重贵还不如的除了几个“儿皇帝”李从厚、刘承祐、柴宗训之外,估计也就是朱友贞、石敬瑭、李从珂了,和朱温、李存勖、柴荣这些真正的军事家根本没法比。石重贵出道以来,并没有独立指挥军队的经验,加上为人有时昏愦,在和契丹军的生死决战中屡屡犯下致命的战略错误,最终导致亡国的惨剧。
石重贵当政以来,最信任的就是那个大言不惭的景延广,景延广的得势不仅是因为他有“拥立”之功,更重要的是石重贵认为景延广能够做自己的“诸葛军师”,一些重大的军政决策都主要由景延广负责制定。景延广虽然有些才能,但为人轻浮,政治经验又欠缺。所以他当政之后,对他所不喜欢的人进行打击报复,得罪了许多实力派。景延广吹牛是把好手,但真让他干点正事,只能是越帮越忙。
虽然不久后(开运二年,即公元 945年)三月,晋军在白团卫村(今河北安国境内)再次重创契丹军,甚至险些活捉了耶律德光,大契丹皇帝被晋军追的差点走投无路,骑着一头骆驼狂奔回营。白团卫村之战是五代时期中原政权和北方游牧民族政权之间难得的一场扬眉吐气的大胜利。
说来也非常的遗憾,中原的那些将军们在防御外侮时表现出了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但一旦民族矛盾退居次要地位,便开始互相倾轧起来,内耗不断,各怀私心,谋求更多的私利。而一旦不得手,便对石重贵心存愤恨。
人性有时候确实是非常自私自利的,外来侵略所产生的民族情绪终究抵抗不过物质的诱惑,纷纷变质。有时在想,究竟是人的存在决定于物质,还是决定于精神?
到了开运三年(公元 946年),这两年在中原被晋军揍的鼻青脸肿的耶律德光再次率大军南下,石重贵以为前几仗打的不错,并不把“耶律爷爷”当回事。可让石重贵万万没有料到的是,他的那帮“栋梁”们这时早就和他同床异梦了。河东节度使刘知远虽然痛击了前来捣乱的契丹军,但取胜之后就开始自保,任由契丹军南下。而石重贵的姑父杜重威(此时已经避石重贵名讳改成杜威)以及李守贞等人被契丹军包围弹尽粮食后,干脆做了好汉,投降契丹。
耶律德光为了榨取杜重威的剩余价值,骗杜重威说等拿了石重贵后就让他做中原皇帝,还假模假样的做了套龙袍给杜重威。杜重威好象中了头等奖一样,乐的差点晕过去。为了讨好“预备干爹”,竟然调戈南向,派先锋张彦泽率领“契丹军”去攻汴梁。
直到张彦泽的“大军”攻到汴梁城下,石重贵这才知道姑夫已经投降契丹,知道大事已去。石重贵再找冯道等人议事,事情都到了这一步,那还有什么法子?议来议去,只议出一个字:降!
开运三年(公元 946年)十二月,石重贵放下皇帝的架子,以“孙子”的身份给耶律德光写了一封求降书,希望耶律爷爷“惠顾畴昔,稍霁雷霆,未赐灵诛,不绝先祀。”自己将“荷更生之德,一门衔无报之恩。”
不久,耶律德光率契丹军来到汴梁,接受石重贵的投降,但并没有见石重贵,而是把石重贵的一家老少关在封禅寺。耶律德光大摇大摆的来到宫中,做起了中原的皇帝。石重贵被耶律德光“封”为负义侯,连同冯氏等人押往黄龙府(今吉林农安)安置,后晋灭亡,前后存在十年。公元 964年,石重贵死于黄龙府,冯氏不知下落。
而石重贵的“诸葛军师”景延广想跑没跑了,成了契丹人的俘虏,契丹人准备将他押回国严惩。景延广害怕酷刑折磨,趁人不注意,自杀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