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韩烈的为人处事
韩烈也是一个果决的人,原本在北方战场上,他就做了多手布置。
首先在山东战场上,他在发动江西战役前,就任命了李岩为前线总指挥,出任山东、河南、江淮各镇提督。
率领忠勇军驻防在兖州一线,负责山东防务。
同时节制忠武军王希贤所部,而王希贤率领的忠武军,与河南巡抚熊汝霖驻防归德府,也就是著名的睢阳城。
另外,任命了兵部右侍郎杨廷麟,坐镇徐州,负责第二道防线,节制凤阳,淮安各镇兵马。
并节制李过,高一功率领的忠贞军。
以及凤阳水师营左右二营各部人马。
加上各地的守备营,如今山东,睢阳,凤阳,徐州,淮安各镇的兵马,总兵力高达二十万。
单单防守的话,显然是足够的。
杨廷麟的军事能力,比起孙传庭显然是不如的,但防守倒也勉强,更何况还是在徐州第二道防线。
但是,如果孙传庭以兵部尚书身份,前往徐州坐镇,统筹北方全局战事。
应对多铎,洪承畴的进攻,虽然不一定有必胜的把握,但拖住清军三五个月,应该问题是不大的。
起身的韩烈,背着手来回走了几步,最终下定决心道。
“伯雅先生,你立即启程回京,携我奏折回朝,以兵部尚书职,出任江北各镇总督,立刻前往徐州坐镇。”
“节制山东,河南,凤阳,徐州各镇兵马,全权负责军政大事。”
“徐州大将军府参军府所有人员,供你调遣。”
“到任之后,让杨廷麟回朝,与张国维负责兵部事宜。”
孙传庭听到韩烈的话语,当即拱手作揖拜道:“承蒙大将军信任,下官即刻出发。”
“在此下官预祝大将军早日凯旋。”
韩烈上前一步,握住他的手,郑重的嘱托道:“伯雅先生,国事艰难,还请保重身体!”
“大将军保重!”孙传庭点点头,没多做停留,在韩烈的相送下,离营而去。
“荩臣,传我军令,各军向九江靠拢,操江水师营进驻浔阳江口。”
既然决定要打武昌,韩烈也就不再迟疑。
除了各军主力外,攻打武昌府,水师营必不可少。
没有水师,由南向北进攻,夏口城绕不过去。
“末将遵命。”孙思克接令之后,立即安排传令快马,把军令传达了下去。
次日,江西巡抚钱肃乐,布政使万元吉,郭维经,郑鸿逵,揭重熙等一行官吏,抵达九江大营。
双方见面之余,韩烈亲切的与一行人进行了热情的交谈。
说起来他还是第一次与按察使郭维经,巡按御史揭重熙见面。
郭维经字六修,号云机,天启五年(1625年)高中进士,授行人一职,先后出任都察院御史多年。
历史上明末抗清名臣,江西承宣布政使司吉安府人。
郭家兄弟数人,父子三人,皆在抗清之中,最后战死沙场。
同为抚州人的揭重熙,也是进士出身,最后也是死在了抗清的战场之上。
可以说在大明一朝,朝士半江西的江西士林,在明末清初的王朝更迭之中,无论是文官还是地方百姓,都对得起大明王朝。
在满清统一天下的征程之中,江西的士子抗清义举,一直持续到康熙年间。
直到满清末年,反清复明的天地会,依旧还在赣南地区活动。
“诸位大人一路舟车劳顿,这是韩某的罪过啊。”
迎接大家在大帐入座后,韩烈略表歉意的说道。
“如今九江化为废墟,百姓困苦,你们这些父母官,只能辛苦一些,做好善后工作。”
随后韩烈把重建九江城的想法,以及孙传庭提议合并南康府,瑞州府,建昌府的提议,与众人进行了一番交流。
“就地合并府县,减少冗官,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下官坚决拥护大将军。”
钱肃乐是祁彪佳举荐贤人,之前在南京时,钱肃乐拜访过韩烈。
虽然只有一面之缘,但二人当时的谈话和会面,无疑是一次相谈甚欢的会晤。
身为祁彪佳的乡党,钱肃乐自然也就是韩烈的支持者。
同样,万元吉本就是韩烈举荐赏识重用之人。
作为江西本地人,眼下江西布政司,按察司,包括巡按衙门,各地知府,基本上都是江西人。
揭重熙,郭维经,还有南赣巡抚傅鼎铨,那都是万元吉一手拉拢起来的人。
现在这些人,无论是从上下级关系,还是私人关系,那都是韩烈的支持者。
“下官等坚持朝廷,拥护大将军的决策。”万元吉紧接着一开口,在座的一众官吏,纷纷表示同意。
“既然大家没有意见,钱巡抚你联名各司官吏,上一道折子给朝廷,就此形成决议。”
韩烈点点头,微笑的说道。
“关于九江知府的人选,你们也举荐个人选出来,接下来九江不但要大治,也会成为我军进军武昌的后勤补给站。”
“昨日我与兵部的孙尚书,经过再三商议,以及慎重考虑,决定收复武昌三镇。”
“眼下朝廷财政困难,我在收复江西期间,虽然缴获了部分战利品。”
“但想要应对接下来的战事,还远远不够。”
“不知诸位大人,是否能在江西,在筹措一笔军费?”
韩烈知道经历了金声桓之乱,江西北部各府县,基本上是陷入贫瘠状态。
但赣南地区,应该还是有些余力。
前番收复南昌府的时候,韩烈其实收获是很大的。
要知道当初金声桓在江西北部各府,烧杀抢掠,抢夺了数百万两银子,这笔钱财在攻下南昌时,都落入他的腰包。
但光有这笔钱财,显然还不够支撑他发起武昌战役。
因为韩烈计划出动二十万大军,争取在三个月内拿下武昌,乃至把兵锋推到襄阳。
而这笔军费预算,至少需要五百万两银子。
目前空缺还有一百五十万两银子,这笔银子如果江西能够填补上。
就不用向朝廷要钱,那么浙江的钱粮,就可以通过运河,输送到徐州,支援北方战事。
南直隶的各府州县的赋税,则可以支撑朝廷的开支。
“大将军,不知您还缺多少军费?”江西巡按御史揭重熙,见大家沉默不言,他还是咬了咬牙开口问道。
“一百五十万两银子,当然换算成一百五十万石粮草也行。”
韩烈抬头看着对方,给出了一个准确数字。
“一百五十万两银子,如果两年前,挤一挤,并不困难。”
揭重熙脸色有些凝重,他没有想到韩烈一开口就是一百五十万两银子。
作为临川士绅之家,揭重熙家族家底最丰厚的时候,一口气能够拿出十万两银子。
但经历了这两年的战乱,他的家产基本消耗殆尽,现在家里出了几百亩良田外,一千两银子都拿不出。
“大将军,一百五十万两银子,短时间怕是很难拿出来。”
“不过,下官知道,赣州和南安府,还有一批豪绅,手中应该还有不少钱财。”
“这些人主要是江西的茶商,陶瓷商和药材商人。”
“如果大将军同意开通赣江到珠江广州的商道,保证他们商路安全,把江西庐山的茶叶,景德镇的陶瓷,临江和建昌的药材经营权给他们。”
“或许能够筹到一笔钱财,至于究竟有多少,下官需要经过商洽,才能确定。”
这会经过一番思虑下,布政使万元吉说出了一个解决办法。
布政使本来就是管理政务的官吏,万元吉作为江西人,之前又在赣州待过,对于江西的特产优势,还是十分清楚的。
江西在古代最著名的产业,世人只知道景德镇陶瓷。
却不知道临江府和建昌府,都是古代有名的药材之都。
除了药材外,江西的茶叶,在古代同样名气巨大。
除了庐山云雾茶外,浮梁的绿茶还有红茶,都是鼎鼎有名的名茶。
浮梁也就是广信府所在,景德镇的前身。
宋明两朝江西人才辈出,经济繁荣,这可不是吹出来的。
要知道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加上积极奋发的江西士林集团,造就了宋明两朝人杰地灵之名。
“把瓷器,药材,茶叶交给商人独家经营,这是剥削民生,下官认为不妥。”
“那帮商人可不是善茬,他们一旦获得经营权,那是会竭泽而渔。”
按察使郭维经听到万元吉的提议,立马提出了反对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