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3章张同敞的担当,睢阳失守
抵达长沙城的第一天,韩烈主要是在会面各级官吏。
次日上午,他又召见了堵胤锡,张同敞、马士秀三人。
强调了军权指挥归总兵,调兵权限,必须有巡抚大印,其次监军使必须有知情权。
凡是调动一百人以上的军队,监军使一定要知晓。
没有巡抚大印的调兵公文,擅自调动兵马的行为,一律视作叛乱,巡抚可以先斩后奏。
“从今日起,都司营为行省最高军事机构,各府设立守备府,州县一级,设立团练营。”
“都司营是常备军队,人数暂定为一万五千人。”
“守备府常备军队,暂定为三百人到三千人不等,视当地情况而定。”
“团练营常备人数暂定为一百人,可以备选预备人员五百人。”
“团练营的预备人员,农闲时每年不得低于三个月的训练。”
“训练期间免除徭役,提供一日三餐,发放往来路费,人员名单必须登记在册,都司营要每年进行核实。”
“之所以要这么严苛,是这些预备人员,不单单是地方的军事力量,也是朝廷的储备力量。”
“一旦遇到大的战事,需要征兵的话,这些团练营的预备人员,将作为优先征召人员。”
韩烈这一番话,说的简单明了。
堂下的堵胤锡、张同敞、马士秀一听就明白了。
现在大明的卫所制度,已经彻底崩溃,营兵制度推行的效果也不理想。
在行省设立都司营,由都司总兵管辖地方军务,能不能行之有效,只能试用之后才知道。
“请国公放心,末将一定严格执行朝廷规章制度,不负国公的期望。”
马士秀率先起身表态道。
很明显都司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会是地方重要的军事机构。
他这个都司总兵,原本就要听从巡抚制衡,现在即便又安排了张同敞这个监军使坐镇。
但是这是朝廷制度,不是韩烈对他的不信任。
眼下湖南境内叛军四起,这对于他来说,显然是一个立功表现的机会。
“不错,马总兵有这份信心,我相信都司营在你的带领下,一定会成为一支精兵。”
韩烈满意的颔首说道。
“你回去准备一下,下午我要检阅都司营的将士。”
“末将告退。”马士秀拱手一拜,大踏步而去。
“这个马总兵,现在干劲很足,而且此人颇为知进退,倒是一个可用之人。”
堵胤锡看着马士秀离去的背影,表达了一下自已的看法。
“此人目前不足以担当重任,让他留守地方是正确的选择,若让他领兵镇守一方,胜则可用,败则必然叛逃。”
“气节和忠烈不够,这是叛将的通病。”
张同敞却表达了不同的观点。
韩烈也认同张同敞的看法,事实上在这个时代,大多数将领,因为常年受到朝廷的压制,文官的制衡,从而心中多为不满。
这就导致他们缺乏拼死之心,容易滋生叛变之心。
“武将需要制衡,但应该是制度上的制衡,而不是文武的对立,现在这种文武对立的风气很严重,这是不可取的。”
韩烈看了眼二人,严肃的说道。
“这点你们二人身为封疆大吏,一定要把握分寸。”
“不能因为私心,而坏了朝廷大事。”
“国公教诲,我等记下了。”堵胤锡和张同敞没有与韩烈争辩,毕竟韩烈就是武将出身,要是他们反驳韩烈的话,那不就是反对韩烈嘛。
“另外,我还有一件大事,要跟你们谈论一下。”
“为应对西南地区的叛乱,以及整合地方事务,我准备向朝廷上书,正式分割湖广行省,划分为湖南、湖北、江西三地,成立湖广总督府。”
“湖广总督府,节制三省军政事务,并且设立湖广提督府,负责协助总督处理军务。”
“以湖广三省为中部力量,加上两广总督府协助,足以应对西南地区的叛乱。”
“其次,三省为一体,能够互通有无,进一步促进经济和农耕发展,比如江西的赣江,湖南的湘江,连通长江水路。”
“在连通广东的珠江水域,拓展水路运输,连通海上贸易。”
“关于湘江和赣江打通广东珠江水域的方案,我会派人与两广总督张肯堂,广东巡抚苏观生沟通。”
“你们这些地方督抚,也要派出官吏沟通,开通运河渠道,把内陆的货物,运到珠江口。”
韩烈如此的大手笔方案,倒是吓了堵胤锡和张同敞一跳。
二人近来还在考虑,如何治理湖南民生问题。
韩烈却已经画下了五省共同发展的蓝图。
古代生产力低下,运输方式受限,这就导致经济难以发展。
但早在春秋时期,吴国就修建了著名的邗沟,沟通了江南和江北的物流运输。
到隋炀帝时期,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修建的隋朝大运河,在当时看来确实有些劳民伤财,但时至今日来看。
大运河已经发挥出南北重要的运输作用。
事实证明大运河的价值,是罪在当代,功在千秋。
而这个时代,江西与广东也有一条大动脉,那就是赣江水路,虽然这条水路无法直通广东。
但却可以抵达大庚岭,往来货物通过水路运到大庚岭南北,然后走一段山路,就能把货物南来北往。
可这个时代的湘江和广东的北江,源头其实很近,但受制于南岭山脉,导致商路不通。
若能够采取人工开凿办法,哪怕无法连接成一片,但只要在源头修筑官道,进行水陆连接,依旧能够促进商路的畅通。
“国公,这个思路是没错,可要想做成这件事情,至少需要两三年的事情,甚至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会不会吃力不讨好?”
堵胤锡有些迟疑的的问道。
“是啊,设立湖广总督府,集合人力物力我认为可行,可要是连通两广,还要拓宽河道,修筑道路,这确实不是一件易事啊。”
张同敞也有些不赞成和理解,他们一直在内陆为官,不知道货品流通,尤其是海上贸易的重要性和利润。
有这样的想法,韩烈能够理解。
“挖掘河渠,修筑驰道,看似劳民伤财,但凡事都有利有弊。”
“首先征调民夫,我们不要采取徭役方式,要采取雇佣方式。”
“这年头不缺民力,老百姓也不缺力气,他们缺的是赚钱的方式。”
“就难荆南来说,南部山多地少,百姓一到冬季,至少有三个月时间,无事可做。”
“同样赣南地区,也是山多地少,而事实上如今赣南地区,人口稠密,根据最新统计,赣州和南安府,人口已经多达一百五十万人。”
“其中大部分都是流亡人口,而且还是青壮劳力。”
“他们因为战争逃避到山区,无法自给自足,很容易啸聚山林,成为地方山贼盗匪,这根本不利于地方治理。”
“但要是把这些人口组织起来,让他们去修路挖河,予以钱粮补助,就地安置户籍,分配土地,他们就能安家就业。”
“这样不就解决了地方的问题吗?”
“其次,钱财这东西,就跟货品一样,必须流通起来,才能产生价值。”
“打个比方,江西的蜜桔,湘江的鱼虾,这些东西,当地百姓无法产销,最后大部分都要浪费掉。”
“但要是能够流通起来,哪怕每一斤货品赚一文钱,积少成多,聚沙成河,也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而货物的流通,离不开物流,单靠人挑肩扛,车马运输,运力小,时间长,很多物品还没运出去就已经坏了。”
“反之,船运则不同,不但运力大,速度快,很多货品,就能销售出去。”
“而这一切,民间货行是办不到的。”
“但要是有官府出面协调,很多事情就简单的多。”
“所以啊,我们这些父母官,不要眼睛只盯着百姓在土地里刨起来的三瓜两枣。”
“我们要给老百姓创造赚钱的资源,只有老百姓富了,朝廷才能有赋税收。”
韩烈这一口气说出来的理论,听得堵胤锡和张同敞瞠目结舌。
他们一直认为韩烈是个猛将,是一位战略战术大师。
却不知道,韩烈对于经济理论知识,还有如此独到的见解。
然而,韩烈的话还没有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