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2 / 2)

🎁美女直播

船越走越远了,想回家。】

【“我行岂不遥,登降千里余。”

此行实在太远了,路途艰辛,想回家。】

【“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

外面的风景都看够了,想回家。】

【好家伙,这不就是我吗?周一出门刚上地铁呢,已经开始想家了。】

东晋

陶渊明突然被酒给呛了一下,一张脸憋得通红。

虽说自己话语中有那么点意思,但此番解释是不是过于怪异了?

为了缓解自己的尴尬,问一旁的颜延之道:“延年,周一何意?还有这地铁又是何意?”

颜延之本还在笑这三个想回家,听到他的问题,方才仔细琢磨,自是不解。

【他还说,“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看着自由自在的飞鸟和鱼,心里百般惭愧,我怎么能为了些世俗的东西而舍弃自己的家园,舍弃自己的自由呢?】

清,乾隆年间。

袁枚辞官后便购置了这座院子。

最近随园开始招收弟子,与弟子们吟诗作对,岂不快活?

他如今就如同那高鸟游鱼,得惹五柳先生羡慕了。

【最后他说:“……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

还没开始上班,辞职信已经在心里写好了。】

【要不说古今怎么那么多人推崇陶渊明呢?搞半天大家都不想上班。嘿嘿,开个玩笑。】

744年,天宝三载。

此所以陶潜家贫之故也?

王维虽认为陶渊明寻求自己的道没错,但若家中的生计不保,却还不思进取,不妥。

搞半天?

王维脑子里将这词转了两圈,没明白。

但大抵能懂此女之意,若人人都不理公务,国将废也。

不妥。

【这活肯定是干不长久,他都说了,顺其自然吧,反正还是得回到那田园中去的。果不其然,干了没多久,他发现这个大领导也不是他想要的,于是他转投刘敬宣,也是做参军。】

【在帮刘敬宣做事的时候写了一篇《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诶,家人们猜得没错,在此诗中,陶渊明依旧很想辞官归隐。】

东晋。

颜延之也拿过陶渊明的琴假意抚了抚。

“弃官从好,如今也算如愿了。”

【“我不践斯境,岁月好已积。”

他已经好久没来过这个地方了,“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

早晚看着这山川,仿佛一切都跟原来没什么差别。】

【咱们可以想象一下那个画面,陶渊明车马劳顿,到了钱溪这个地方,看着山山水水想起了自己曾经不被公务所累的自由自在的时光,他就坐在那儿什么也不做,仿佛一切都十分美好,远处的山川看了又看,怎么看也看不够。】

“这钱溪当真这般好?”

颜延之问。

陶渊明但笑不语,只顾与一旁邻里饮酒。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苏过亦问,“父亲,这钱溪是否真如此好?”

“为父未曾去过,不过想来好也是好,不好也是好。”

心中若想着自由时光,如何会不好?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白这些年走过名川大山,现如今想起来大好河山皆我怀,还有何不满?

至少自己曾在天子近前事过,虽结果不如人意,但到底试过一场。

罢了,踌躇哀叹,不如愤而起行。

思及此也不等巨幕停歇,收了行李,接一壶酒便往齐州而去。

【但他说是事事如往昔,可万事万物皆有变,有的不过是物是人非罢了。这里寓意的不仅是钱溪这个地方,更多的还是东晋整个朝廷的物是人非。根据我们前面讲过的当时的社会环境大家就能想象,其实那个年代是很乱的,他比之纷乱的春秋战国时期,比之三国时期还要乱得多。】

公元前317年,楚怀王十二年。

众人皆以为奇。

此女先时说过,他们这个时代被称之为战国。

这里每年都会发生各种战争,朝不保夕那是常有的事情,竟还会有比他们这时更乱的时代。

老天爷啊,太可怜了吧!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众人也都不敢相信。

那是何等的人间炼狱啊!

饶是久经沙场的曹操也忍不住地蹙了蹙眉。

竟真有那样的时代?

若自己的魏能延续下去当是能避免吧?

想到此处,他便对地牢中的司马懿更恨了几分。

要不是当初自己也曾受过司马家的照拂,刘备与孙权又虎视眈眈,而各世家大族又盯着,他一定灭了司马家满门,一个不留!

公元前113年,汉元鼎四年。

刘彻很快明白了这其中原由。

就是女子此前说的五胡乱华。

该死的匈奴人!

到了宋朝时,也是边境战事问题。

他刘彻既要让这大汉江山延续下去,也要彻底打败那些异族人!

他要收复北方,让整个中原能永享安宁!

他要后世永远记住,这是他刘彻的功劳!

上次与卫青详谈一番后,他们已经有了初步规划。

没有人就培养人!

他大汉四千万人难道还收复不了北方吗?

【如果有人觉得那个时代好像很安宁,那可能有一半都是陶渊明的功劳。】

东晋。

陶渊明一怔,怎么像是说他蒙蔽后人?

世道艰辛,总不该所有人都跟着苦。

【但他写的除却他自己真是经历的,那就是他积极幻想,比如我们都知道的《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晚点再细说,他在这钱溪感叹一番后就开始描写风景了。】

【“微雨洗高林,清飙矫云翮。”

微雨就是细雨,古往今来,描写微雨的诗句不胜枚举,但大多与薄雾一同出现,就像是这样一幅场景。】

女子说着巨幕中就出现了一幅山景,山林里树木郁郁葱葱,依稀能看到细细的雨丝,透过细雨往前不过几丈,便已看不清前路,都被薄雾给遮挡了。

744年,天宝三载。

辋川别业。

王维瞧着那巨幕,整个人都仿佛沉浸其中。

若论起好景,还是山中的最妙。

【陶诗以自然著称,金末文学家元好问在《论诗》中这样评价陶渊明的诗句,“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东晋。

颜延之握着酒杯的手一顿。

他原先只觉陶渊明诗中的感情充沛与旁人有所不同,但是其诗遣词造句是他所无法欣赏的。

不止是他,当世之人但凡是读了陶诗的想必也没有大肆赞扬的。

没想到他在后世评价如此高。

重点是,颜延之觉得此评价说得十分正确。

许多诗读着读着都有些腻,可陶渊明的诗虽觉有不足可很有新意,原以为是当世此类诗作太少,如今看来似乎是他学问太浅了。

【虽然都说陶渊明的诗是从胸中自然流露出来的,写的不是诗,都是感情都是生活,但是咱们一看此诗句中的“洗”字,用得绝妙。】

【就这一个字,我们就能想到当时的场景,能推测陶渊明的心情。】

【他在官场之中身心俱疲,只有在看到这样的美丽的自然风景时,心情才是放松的,就像是被沾染了尘土的树木被一夜细雨洗得只剩下了清新。】

【这个字的绝妙程度几乎可以和贾岛的“僧敲月下门”的“敲”和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相媲美了。】

809年,元和四年。

贾岛刚刚还俗,先时听女子说起自己的诗句仿佛不大赞同的样子,他还气馁了几日。

原以为自己的诗句入不了后世的眼,却没想到此女竟在此时又提起了。

“僧敲月下门……”他低低念叨着,觉得此句甚妙。

自己能写出这样的诗句,足以,只是不知这前后是何诗句,若联系得好,当是妙篇了。

【大家应该都知道“推敲”一词,这个词语的意思就是写作时反复地琢磨思考,而此 典故就是来自贾岛。】

【据说是贾岛却找朋友写了一首诗《题李凝幽居》,其中有一句是“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他当时写了,就觉得还不错,可是到了第二天回家的时候,在路上灵光一现,感觉好像“敲”似乎更妙,但“推”好像也挺好,他就推敲推敲那个纠结啊!他做着那又推又敲的动作跟中邪似的。】

韩愈听到女子形容,忍不住地笑了笑。

此女倒还有些风趣。

可就他而言,若是拜访,自然该敲,虽推为熟稔,但敲便更显风度了。

【到了京城,许是想得太入迷结果碰到了韩愈的官轿,没来得及避让,差点撞上去,韩愈也没生气,就问他咋了,他就把自己这个困扰说了出来。】

【韩愈一听,那肯定得敲啊,你得有礼貌吧?后来就用敲了,两人也因此事成为了朋友。】

【于是就有了咱们现在知道的“推敲”。】

贾岛闻言一惊,自己竟能与韩大人成为朋友吗?

那自己此番下山真是下对了。

【陶渊明的诗句写的时候有没有推敲咱们不知道,但是至少表现出来的感觉那就是天然而成,不事雕琢。】

【其实在当时陶渊明的诗是远远比不上谢灵运的诗的,但是为什么后世反而更推崇陶渊明的诗呢?问题就出在这儿。】

东晋。

谢灵运仔细地琢磨了一下陶渊明的诗,又看了看自己的诗。

为何要将他们二人相提并论?

想了想,似乎是他们的诗中写了许多的自然景色?

“不事雕琢……”

【后面一句“清飙矫云翮”的意思是清风吹过,鸟儿都飞得更高了。多么生动的场景!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

【这是哪里的鸟儿呢?不是集市上待宰的鸽子,也不是富贵人家笼子里的金丝雀,它是飞翔在自然间的自由自在的仿佛飞在云端的小鸟!】

①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善鼓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