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桃花源记》
【自从隐居之后,关于陶渊明的记载就不是那么多了,他的生活几乎全部都在他的作品之中,我们就来看一看他的作品吧。】
【陶渊明现存的诗有一百二十五首,文十二篇,咱们就不按时间顺序了解了,随意一些,首先看看著名的《桃花源记》。】
女子说话间,巨幕之上浮现一幅水墨桃林,粉色几乎晕染了大半个巨幕,桃林沿着河流蜿蜒而上,消失在了山间。
原来这就是桃花源吗?
【随着陶渊明火起来的除了菊花还有这桃花,在古代便有许多有关桃花的作品,后来小说兴起,越来越多的小说作者将桃林作为隐逸的象征,比如《射雕英雄传》里面的桃花岛,电视剧《十八罗汉》中的桃花源,还有咱们最近看的十里桃林。】
【无一例外在这桃园里住的不是隐逸的高人,就是得道的仙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神秘,我们来看看这些场景最初的源头,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世界是怎么样的。】
公元1505年,弘治十八年。
唐寅来这桃花庵不足一年,他已经习惯了这地方瞧着哪哪都好。
没有人能懂自己,或许只有这桃花庵里的桃花能与自己对话了。
仕途不顺、与妻子和离、如今与好友文征明也渐行渐远。
唐寅却不想去想那么多。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①”
【这篇《桃花源记》并不是一篇专门的文章,它是《桃花源诗》的序言,但是这篇序言写得也十分成功。】
【他开篇先交代了时间地点,“晋太元中”是指东晋孝武帝司马曜的年号,大约在陶渊明十一岁到三十二岁之间,按理来说,这篇文章应该不可能写在那个时候,我们一般认为是作于公元420年,元熙二年,刘裕废晋恭帝建立刘宋又杀死晋恭帝后,因为对刘裕政权不满而写的作品。】
东晋。
噗!
颜延之猛地喷出一口酒,随即咳嗽起来。
虽不知这元熙二年是哪一年,但众人也都能琢磨出来,那一天不远了。
他们中甚至隐隐有人期盼着那一天的到来。
如今朝廷不作为,让他们吃了多少的苦。
可是换了刘裕就能更好吗?
没人能够说出肯定的答案。
而正准备起兵反刘裕的谢灵运一行人都被这话唬了一跳。
“她……她说什么?”
抚军将军刘毅震惊地问道。
晋真亡在刘裕手上了?
那他们这些人当何去何从?
【我们从陶渊明的经历就能看得出来,陶渊明信奉儒家,自然也信奉儒家的忠君爱国思想,所以他其实认定了晋才是自己的国家,晋帝才是自己的君主,因此无论是他一开始在桓玄幕中还是跟着刘裕他都是不屑的,在他看来他们都是乱臣贼子。】
【这时候晋朝灭亡,于他而言,那就是国家没了,他没办法解决这个事情,所以只能寄希望于虚妄,把自己对于美好家园的幻想寄托在这桃花源中。】
陶渊明紧握酒杯的手微微松开。
院中的众人都安静了下来,没人去管一旁被呛到的颜延之,都沉浸在了女子所说的话中。
对于陶渊明来说他的国家没了,对于这些百姓来说又何尝不是?
他们一生下来都是大晋的人啊!
【“武陵人捕鱼为业”,我们跟着渔人的脚步往桃花源中走去。】
【从“缘溪行”一直到“落英缤纷”就是描写渔人对于桃花林的初步印象,咱们看一下这幅图就能大概了解他所描绘的场景。】
巨幕中出现一幅画,画面很美,那样艳丽的色彩是他们在如今的画中极少见到的。
戴着斗笠穿着蓑衣的渔人撑着一艘渔船往前行进着,两岸全是桃林,什么也没有,渔人回过头来眼中有些迷茫,像是不知道来时的路。
【渔人迷路了,于是转而 把注意力放到的风景上,觉得此处的风景有些奇异,就继续往前走,“欲穷其林”。】
【然而到了尽头,却发现桃林的尽头便也是水的源头,“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这渔人胆子也很大,荒郊野岭的,看到一个小山洞就敢丢了船往里面钻,进去之后“初极狭,才通人。”
这样简单朴素的用语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有些文人就是很神奇,比方李白写神仙,就给人一种他真当过神仙的感觉。】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白一顿随即大笑起来。
“吾本仙人耳!”
【再比如 王之涣从来也没去过凉州,却写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样的诗句,所以说学习间接经验还是很重要的。】
高适叹息一声。
季凌的这些想象大抵就是从他们几人口中获得的,写得也不比他们差。
只可惜已经没机会再同他一处饮酒诵诗了。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落入渔人眼中的是什么?宽阔平坦的土地、整齐的房屋、吠叫的鸡犬、劳作的男女,一片祥和的乡村耕作之景。】
【这些都是作者所想象出来的,他很清楚在他那个年代,不管是在统治者荒淫好色的晋武帝时期,还是晋宋交替的战乱时期,这样的场景都不可能出现,所以纸上的场景才会显得更加弥足珍贵。】
东晋。
众人都被女子说得脸红了,幸亏是喝了酒才不至于那般丢脸。
他们为何会降生于这样的时代,是他们上辈子造了什么孽吗?
“陶先生,你写得太好了,要何时咱们才能拥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啊!”
“会有的!”
一直没说话的颜延之站起身来,他重复一句道:“一定会有的!”
如今看来,将军确实不会是一个仁慈的君主,但他也不是个蠢人,若是真能得了天下,想必他该知道如何笼络民心。
只要他想长久势必要考虑这些,届时百姓也能有喘息的机会。
自己也会劝谏着,会好起来的。
【“见渔人,乃大惊。”
第三段就写了渔人在桃花源中的生活,这一篇文章篇幅不长,但是每一个字都没有多余,短短的这一小段就把桃花源的来历、渔人在此中做了什么以及桃源人对外世的态度给写清楚了。】
【首先在搞清楚渔人的来历后,桃源里的人对他是很热情的,“设酒杀鸡作食”、“皆出酒食”。谈到吃就必有酒,这就是陶渊明。】
【而后是桃花源里的这些人,“先是避秦时乱”这里的乱应该是指的秦始皇末年的一些暴政和秦二世胡亥时期加重对农民剥削压迫导致的一系列农民起义,包括后面的刘邦、项羽反秦 等。这一点从《桃花源诗》中可以推出来。】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暴政?
大胆!
秦二世,胡亥?
导致农民起义?
还有人觊觎朕的皇位!
嬴政深吸一口气,说道:“去,将胡亥给朕寻来。”
他倒是要看看胡亥的脑子里是怎么想的。
等等。
刘邦反秦。
这个刘邦不是之前此女提到过的汉高祖吗?
此乃何意?
难道先时女子所言秦末世将至是真的?
嬴政大吃一惊,方才他原以为女子在胡言乱语,可如今看来是真的了?
一切的原因都是因为农民起义?不,是因为加重了剥削压迫……
嬴政越想越不对,加重,意思是现如今他对农民的剥削压迫也很重?
“传李斯!”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自从秦以后,这些人不知道什么西汉、东汉、三国、魏晋。】
公元前113年,汉元鼎四年。
刘彻总听到这什么东汉、魏晋,怎么听心中怎么不是滋味。
他拿出自己不知写了多少遍的那些朝代名称,提起笔将西汉之后的所有名字全部划去,而后将西汉的“西”也划掉,最后在竹简的空处写出一个大大的“汉”字。
有自己在,那些乱臣贼子不会有机会了。
【在这地方待了好一段时间,宾主尽欢,渔人要离开了,桃源里的人告诉他“不足为外人道也。”
他们并不想被别人打扰。】
【这里陶渊明最想成为的其实并不是误进桃源的渔人,而是身处桃源的农人,第二段就是他所幻想的田园生活的最佳状态,第三段是表示他想要的隐居生活是并不想被他人所打扰的。】
【第四段渔人离开,他并没有遵守承诺,不仅“处处志之”留记号,而且转头就“诣太守,说如此。”
竹筒倒豆子似的将一切都说了出去,然而桃花源是个再神秘不过的去处,再也没有人能找到。】
公元前359年,周显王十年。
公孙鞅刚刚起草了新法,但还未正式实施。
为了让百姓相信变法者,他决定采取一定的举措。
近来更多的人反对变法,就连以前支持他的人也开始反对了。
就因为此女先时在巨幕中说到变法者都没有什么好下场,还提到了秦之商鞅,不知与他有何关系。
但公孙鞅并不在意,他只知道秦要想富强起来就必须变法,陛下信任他便是他施展才能的最好机会,他不能放过。
于是他让人找了三丈的木头置于南门,只要有人将之移到北门就给十金,可没人敢动,他加到五十金才有人去搬了那木头。
诺言兑现后,百姓对他们明显更加信任了。
经过此时公孙鞅还得出一个结论,若要人做事,给足他们好处能更好成事。
这巨幕突然出现与他而言既是机缘又是考验,就看他如何利用了。
公孙鞅写了一篇檄文,主题便是“武陵渔人不信,当杀之。”
【此处有两种含义,一来时作为渔人的陶渊明,想要找到这样一个宁静之所,二来是作为桃花源中的人,表明自己希望宁静之所不要被打破的追求。】
【这篇文章构思十分精巧,我们一看便知道是虚构的,但作者却在虚构中让我们感受到了真实的淳朴的生活气息,让读者也跟着向往那个桃源世界。】
【看似一个神仙仙境,但陶渊明却让一群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民众住到了里面,这里包含了他对于理想社会的美好追求以及对现在这个深受战争纷扰的社会的严重不满。】
东晋。
“多谢了,陶先生,你还记得让吾等住进去。”
陶渊明如今还没写这篇文呢。
但这文中的场景不知想过多少次,若真有这样的世界就好了。
东晋之后。
许多编订东晋文选的文人们都开始纠结起来。
他们许多人原都觉得陶渊明写的东西不过乡野粗鄙之作,就是在先时说苏轼时他们这样的想法亦是坚定的,可如今经由女子一说,他们倒是有些犹豫了。
可是拿起他的诗文一看又还是觉得俗了点,那便勉强把女子说过的几篇列入文选吧。
【陶渊明是个很可爱的小老头,他的手办更可爱哦。】
女子话音一转,突然从一边端了一个托盘到桌上,托盘之上是几个小人,众人不过一瞥就知道了那是陶渊明的泥塑?
可那光滑的质地瞧着似乎又有点不像泥塑,难道是陶瓷?可是哪能做得如此细腻?
别说是东晋时的这些人,就是唐宋时期的众人也都很感兴趣。
虽然当世能做出来,但瞧着这般活灵活现的倒是少见。
那些小人有的饮酒,有的采菊,有的扛着锄头,有的坐在桃树之下,简直憨态可掬。
【点击评论区下方即可购买,三月内部价,99.99一套,一共三百套,先到先得哦。】
她说完巨幕左下角果然跳出一个小框框,跟之前领那东坡肉优惠券的框框几乎一模一样,只是其中的图案有所变化。
然而手快的点上去却显示了余额不足。
“如何会余额不足呢?”
“我也是我也是!”
“哦,我的余额只剩八十六了,不能议价吗?”
明明他们还有好些余额,可却买不起这东西,都不能学学是如何制作了,可惜。
实在可惜!
女子每次拿出这些东西时说得就很快,托盘被她放在桌上,她继续道。
【感兴趣可以看看,我们接着往下说,说起这《桃花源记》,我曾经看过一些奇奇怪怪的研究给大家分享一下。】
【以下内容可能会引起不适,未成年小朋友们和不能接受弗洛伊德心理学观点的家人们点击进度条跳转。】
此话一出,就连陶渊明都更感兴趣了。
好奇是人类的天性。
而且这一句话又是众人难以理解的,何为弗洛伊德心理学?
何为点击进度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