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辛弃疾也在琢磨这句话的含义,弗洛伊德心理学,此理学难道是朱熹说的理学?
朱元晦总爱研究这些玄而又玄让人不想听的东西,若他此时在就好了,定能说出些解释来。
【弗洛伊德是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许多观点在精神分析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比如冰山原则,他认为每个人的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由冰山之下潜于水中我们平时看不到的潜意识主导,而超我则由冰山之上的意识主导,而介于两者之间的由前意识主导的就是自我。】
朱熹正和陆九渊在白鹿洞书院讲学,忽见巨幕,从中学到了不少的知识。
可是近来女子讲的东西中他们不懂的东西越来越多了。
他们不懂,学子们就更不懂了,只能大家一起研究讨论。
一开始他们也以为这弗洛伊德心理学是以理为中心的理学,然而后来才发现理当于心连读,是讲心理讲精神,与他们所了解的又不同了。
还有这些什么本我、自我什么意识,仿佛带着他们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
公元1505年,弘治十八年。
王阳明任兵部武选司主事。
巨幕来了,他也停了手中事情看巨幕。
“心理学?”
王阳明一直读朱子理论,却总觉得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些奇怪的地方,但又说不上来。
这时他仿佛突然顿悟,难道是心?
正要有什么想法的时候,女子说话又打断了他。
【我们还是以陶渊明为例,首先本我注重享乐,注重对欲望的追求,而陶渊明的本我是什么呢,只留下动物本能就更好理解了,比如他回家躺平,他沉迷饮酒不问庄稼不问世事,只让自己的身体精神得到愉悦。】
【而自我就是他还是活在现实之中的,即便他不想去想,但他不得不想,根本没钱喝酒要工作,工作了有钱了,可以喝酒了可以享受一下了。自我他其实有点类似于在本我和超我之间反复横跳的感觉。】
【最后是超我,超我是一种站在高处的超凡脱俗的层次,就是抛开了自我,比如陶渊明知道现在这个社会动荡,就需要人才,而他抛开自己的欲望一心为了匡扶晋朝或者一心让整个社会安定,且不论他能不能完成,只要他去做了,就算是达到了超我这个层次。】
晋朝。
陶渊明手中酒杯落到地上,撒出来的酒将院中的泥地洇湿了一片。
原来他自诩清高,也不过是难超世俗的平凡人罢了。
无数的文人士大夫红了脸。
他们都是没办法脱离世俗,没办法抛开自我,没办法将事情做到最好的。
1042年,庆历二年。
欧阳修心中也微微震撼。
若是他们都能抛开心中的欲望,那他们改革之事将会顺利很多。
然,这世间又有几人能达到这超我。
不过是与桃花源一般,美好的念想罢了。
1099年,元符二年。
苏轼回想起过去,若自己抛去自我……
他完全不敢想象,自己会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
若是那样,或许只有仙人可以完全做到吧。
那是真正的无忧无喜亦无惧。
【一般来说,我们人占主导的还是自我,只要克制自己别一味地寻求本我就很好了。所以人要有自制力,不能总让潜意识占主导,若一直如此,那么人就与牲口无异了。】
【但是我看到的真正用以解释《桃花源记》的不是这个而是另一个理论“泛性论”。】
【他认为人的身上都有一种潜在的力量,叫“力比多”,这是英译的,其实直接翻译过来就是性丨欲的意思。】
【然后就有人用他的理论来分析《桃花源记》,说这篇文章其实是陶渊明的一场春丨梦,而里面写的都是他的xp。】
众人一直都对他说的话迷迷糊糊的,直到说到春丨梦众人才反应过来。
“有辱斯文!真是有辱斯文!”
他们这时才明白此女为何在说起其他事情的时候都是大大方方的,可说起这事情却十分隐晦,甚至有种顾左右而言他的感觉。
原来此女也觉得羞耻,但她还是说了。
当真有辱斯文。
许多真正崇敬陶渊明的人都气得牙痒痒,可他们就是拿这巨幕半分办法也没有,顶多就是在结束后不给巨幕一键三连。
不一键三连还会一直被巨幕跟着,着实不可理喻。
然而虽然众人都是这么说,但却又有很多人在心中好奇,为何会说此文章是那不雅之意。
【其实这解释稍微有点荒谬。】
女子脸上泛起红晕,确实有了羞怯之意。
但她也并未停下。
【比如说“初极狭,……”这一句就是男女欢好之时的一种感受,而后一句“不足为外人道也”仿佛像是在支持这个观点。】
公元1028年,天圣六年。
“荒谬!”
就连时常流连于烟花之地的柳永都忍不住破口出声。
“此真乃荒谬也!”
虽说当世淫词艳曲不少,可如此曲解他人文章,还是叫人 气愤!
不知作此观点的是何人!
【这研究是谁做的,三月也没有去细查,我个人还是不认同这个观点的,不过呢咱们在理解文学作品时可以施加自己的想象,也可以多样化,只是注意别太牵强别太荒谬吧。】
【不过有些作品之中也确实有其他的含义的,比如我们之前讲过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很多数据表明这首诗就是写给苏轼后来的侍妾王朝云的。】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苏轼也因方才《桃花源记》之解有些气愤,直接问出了口,“那又如何?”
难不成这些后世之人还能从他这诗句中找出什么不雅之意来?
苏轼琢磨了一下,眉头越皱越深。
【还有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其六》,起句以黄四娘开头,后来这黄四娘被人认为是妓人,而杜甫就是去寻妓人之时写的这首诗。】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杜甫没想到此处还有自己的事情。
这诗他完全没有印象,若不是他以后写的,那就是他从来不曾写过。
从刚才女子说的那解释之后,杜甫也觉得此女所言可能并不能全信,只听个一二便可。
但他并不明白此女为何说这个。
去找妓人又如何,有何奇怪的解释?
【因为这两首是出现在小学课本上的,所以因为它们的这两层意思被人反对,但三月认为倒也不必如此苛责,首先这两首诗那都是很优秀的写景诗。】
【能够让小朋友们了解到古人在面对美景时是如何表达也是不错的,至于写给谁的,作为一首写景诗来说那也没什么重要,毕竟也没违背当时律法道德。】
如此一说众人便懂了。
若是给稚子看的诗,那确实当注意些。
东晋。
陶渊明酒都醒了大半,他自己都不知自己的文竟是那含义,简直可笑。
“延年,按女子之意,此非文字狱乎?”
好在是女子也并不赞同这说法,否则若后世之人都是这般理解,那他陶渊明可能得就此封笔不作了!
【子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看待任何事物都是如此,咱们在看待一些作品时了解学习其好的方面即可。】
圣人有理。
此女之言亦是如此,有用便从,无用便废即可。
【接下来咱们顺带看看《桃花源诗》,诗中比之序中更多桃花源中生活的细节,二者是相互补充的。】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这几句在序中差不多已经交代了,意思就是说秦末汉初时期太乱了,很多人都避世隐居了,“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黄绮就是指的汉初的两位隐者,他们隐居在商山,而有些人就隐居在桃花源这个地方。】
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女子虽没有逐字解释此句,但嬴政也看出来了是什么意思。
“乱天纪。”
他重复了一遍。
自己做了什么了就乱天纪了?
“李斯呢?为何还不前来!”
偌大的宫殿内传出他的怒喝之声,公子胡亥早已经跪在大殿之上瑟瑟发抖,而其他公子也在前来的路上。
【“往迹浸复湮”一直到“于何劳智慧”基本上就是跟《桃花源记》第二段相对应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里表现了劳动人民最朴实的愿望。】
【这个地方没有战争,“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
桑竹都长得很好,庄稼也可以随着时令有规律的生长。】
三国时期的百姓们早就被《桃花源记》中的那些场景给吸引了。
他们也很想找到这样一个隐居之地,哪怕像陶渊明一样偶尔忍受饥饿,但只要没有战争没有杀戮,他们愿意用自己的双手慢慢地去创造更好的生活。
可如今四处都在打仗,哪里才有他们的隐居之所。
他们都这般想,晋末的那些百姓们更是巴不得找到陶渊明,让陶渊明带他们去这样的地方!
【不仅庄稼长得好,还能“秋熟靡王税”,等到秋日粮食都成熟了也不用纳税。】
院中众人眼含热泪,感动地看向陶渊明。
陶先生本来就不用纳税,他果然是想着大家伙的呀!
【然后从“荒路暧交通”这里到“班白欢游诣”就跟序中一样了,写鸡犬、写穿着、写老少。】
【“草荣识节和……四时自成岁”这几句是写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不用记时,不用去想那么多,看着四季便知道年岁了。】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他自己总结道:“这么快乐了,还需要想什么呢?”
】
“这样的心愿,何时能达成啊?”
有农人问道。
陶渊明的这些理想,何尝又不是他们的理想?
若真能这般太平,只怕做梦都能笑醒了?
要是能让那些还在沉迷于权力争斗的人看到这巨幕就好了,放过他们吧!
他们只想好好地过日子啊!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五百”意思是五百年,不是个确数,五百多年,“敞神界”就是捕鱼人到这地方来了,陶渊明在这里把桃花源比喻为神界,但之前他又在《归去来兮辞》里说过“帝乡不可期”,所以这里的神界并非真正的神界,但对于他们那些正在受苦受难的百姓们来说已然是人间仙境了。】
公元前317年,楚怀王十二年。
近来,百姓们的日子过得还算不错。
虽说他们还是有很重的赋税,但是似乎各国之间突然就不打仗了。
外出的士兵也都慢慢班师回朝说是要研究这巨幕。
百姓们也都每次很认真地看巨幕,渴望着能从这巨幕中找出点线索立功。
然而当他们看到晋末时期的农民跟他们同样凄惨的场景时还是忍不住地落泪,又在看到桃花源那样的地方时激动不已。
不用上税,粮食都长得很好。
那可不就是人间仙境吗?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这一句挺有深意的,“淳”就是淳厚,所代表的是桃花源里质朴的风土人情,而“薄”就是指的渔人所代表的现实社会的世态炎凉,两者并非同源,所以渔人出去之后,桃花源就消失不见了。】
公元前359年,周显王十年。
除却公孙鞅,众人也都纷纷谴责这不守信用之人。
如今渔人和那些外人都找不到桃花源的入口了,众人这才放了心。
最好是藏好,以后都不要再被发现了。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这里的意思是世间的凡夫俗子,应该就是代指那些太守、渔人一流,他们是不懂这尘外之事的,“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我愿踏着高云踩着清风,寻找我志同道合的人去了!】
【最后两句就让人想起了李白的“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同样的不满现实、同样的渴望自由,也是同样的浪漫主义。】
①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桃花庵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