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1 / 2)

🎁美女直播

第54章

杜甫(小修)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唐军大败。

李隆基还以为收复两京后,大唐就算是暂时无碍了。

此时当正是士气大涨之时,为何还会大败呢?

郭子仪等人如今便神武善战,该不会有什么大问题才是。

怎会如此?

他提笔哆哆嗦嗦把自己日后想做之事记了下来,他此时头昏脑涨,像是随时会倒下去。

【宦官专权早在秦朝起就已经出现,是封建社会很多王朝都有的现象,最严重的就是在东汉、唐朝和明代。】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而从这时起就已经出现了宦官乱政的事情,那就是我们熟知的赵高。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时候的宦官还不一定都是阉人,到了东汉时才开始全部用阉人,赵高的阉人身份也有争议。】

【赵高指鹿为马,擅用专权,在秦始皇死后,立胡亥为帝,杀了公子扶苏,又陷害李斯、残杀蒙恬等人,直接导致了秦朝的灭亡,若是没有赵高我们不敢说秦朝能千秋万代,但应该不会灭亡得那么快,所幸最后被子婴设计杀了,但是这并没能挽救秦朝。】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守了这么久,终于让嬴政给等到了,原来是这么一回事。

他轻笑一声,这个赵高,到底谁给他的胆子?

“胡亥 此时在做甚?”

自从得知胡亥会亡国,嬴政就将人软禁了起来。

但是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这个小儿子竟能做出那些事,若说都是赵高的错他是不信的。

如此灭国,他挺厉害。

“回禀陛下,公子正在寝殿读书。”

读书?

嬴政冷笑,没再言语。

【唐朝第一个想专权的太监就出现在肃宗时,李辅国早年就入了宫,肃宗还是太子时就已视他为心腹,而他在后来安史之乱时竭力劝说李亨即位,又逼压玄宗,后来又拥立代宗,好在代宗还算清醒,夺权之后借“盗贼”将其除掉。】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东宫。

“太子殿下,奴婢怎敢如此,您可千万别听信那女子的胡言乱语啊!”

李辅国跪在地上竭力求饶,“奴婢尽心尽力侍奉太子……”

看着拎着剑走过来的李亨,李辅国大惊,他瞳孔一缩,下意识地往后退去,“太……太子……”

然后一句话没说完全,已经是血溅东宫。

“太子殿下息怒!”

周围一群人纷纷下跪。

而李亨却不为所动,左右他得不了好了,这些人也别想好。

“鱼朝恩,让人来收拾了。”

“是……”

【在郭子仪收复两京后,肃宗让九位节度使合力讨伐安庆绪然而却不相信他们,不设主帅反而让宦官鱼朝恩作为观军容宣慰使,导致军心不齐,各自镇守,最后在大好局势下与敌军僵持许久,最后大败于相州,也就是邺城。】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女子频频提到邺城,但看这战事曹操着实焦心,虽然跟他也无甚关系。

只是看到那样的大好盛唐以这样的方式衰败,任谁看了心中也不会太愉快。

他常年征战,最是清楚一军主帅的重要性。

主帅都没有,不是一盘散沙?这打的什么仗?

公元697年,武则天神功元年。

从来没上过战场的武则天都听不下去了。

没打过仗还没看过兵书吗?

即便是被那安禄山反叛的事给吓到了,也不能如此畏首畏尾,实在不行叫那成王做统帅,而后再做打算。

只想着自己身下的位置,没有半点格局,只怕李隆基看了都会气得七窍生烟。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隆基确实气得不轻。

但他想等到幕中女子离开再慢慢算账。

反正他已经做好决定,这太子之位可以换人了。

【唐军败后,艰难守住洛阳,但是伤亡惨重只能继续征兵,杜甫回华州时路过新安,看到此情此景,写下了《新安吏》。】

【这首诗分前后两个部分,前面讲述被征兵的百姓的凄惨,后半部分对百姓进行安抚,表现了杜甫十分矛盾的心理,他一方面觉得朝廷不顾百姓死活太过残忍,另一方面又肯定战争,希望众人合力赶紧将叛军消灭。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杜甫路过新安县时看到征兵的场景,他便问一旁征兵的官吏,“新安县小,是没有可以服役的成年男子了吗?”

在天宝三载,唐玄宗规定 二十二岁为丁,也就是说在二十二岁之前是不用服兵役的,意思这里征的兵是小于二十二岁的,他才会如此一问。】

李隆基满眼赤红,他好不容易将二十一岁为丁改到二十二岁,这竟是置他的规矩于不顾?

这些小吏,简直该死!

偌大的县城,怎可能无丁?

大唐就是被他们这群人给害的!

【官吏回答:“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昨晚已经下了命令了,依次选中男入伍。言外之意,这跟他可没什么关系,那都是上头的规定。这里还有可能就是没有丁了也不一定,因为他们也不是傻的,放着孔武有力的不用,去选中男倒也不必,又不是敌方派来的间谍。】

这话倒是不假。

没有丁了。

丁去哪儿了呢?

都已经上战场了!

许多百姓想着不久之后自己的孩子就会去送死,纷纷落下泪来。

他们这些人凭什么要承担上头那些人犯下的过错?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杜甫有些难以置信,反问道:“这些人还都是小孩儿,怎么去守城呢?”

然而对方却没有回答他。】

【于是杜甫将视线放到了百姓们的身上,“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那些看着稍微强壮一点的中男是因为有母亲照料,而那些无依无靠的看着就十分瘦削。你问他们的父亲去哪儿了,若是他们父亲在,还轮得到他们去服役吗?“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日落黄昏,河水东流,青山之下,仍有送行者的哭声。】

如今只是看到这些文字,杜甫已经心痛不已了。

他不知道若是自己真站到那样的场景跟前,自己是不是会老泪纵横。

纵观他这一生,过得确实算不得顺遂,但是跟这些人比起来简直不知好了多少。

想要为这些百姓献一份力,也只有走上官场。

【接下来的一段都是杜甫对百姓们的劝慰与鼓励。】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收了你们的眼泪吧,别白白哭坏了眼睛。“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天地无情,就算是哭伤了也没用啊!】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我军在相州时,本来是有希望成功的,“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谁知道敌情难料,最后还是失败了。这里的杜甫是真的不知道真相吗?像他那么关心时局的一个人想来应该是知道的,但是知道而如此说更叫人心酸,这时候了,即便对唐王朝失败也不能说出来,还得夸赞他们来让百姓打起精神。】

【接下来他便开始述说军中的情况,“就粮近故垒……仆射如父兄。”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久经沙场的李世民是最清楚军营中的情况的,即便是和平年代,军中都不一定能有那般好,更何况是如今这危难之际。

杜甫这般劝慰百姓,当真是用心良苦。

他有些可惜,只可惜这样忧国忧民的人才没有出现在他的身边。

且不论这杜甫的政治才能如何,哪怕是让他写诗以鼓舞士气也好啊。

【他说:“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军营旁边就有伙食,练兵的地方也不用跑很远,“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挖战壕不用挖很深,牧马役也算轻松的。”

这些话听起来就像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但杜甫显然是在无奈之下说出的这些话语,要不然他根本没必要在此处停留,还去观察这些人。只是杜甫他人微言轻,又不会打仗,只能尽自己所能去安慰他人。】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更何况你们参加的是名正言顺讨伐叛军的军队,主将特别爱护下属。“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你们送行的人也不用哭了,仆射是对待士卒会像对待父兄一样。”

【在降低年龄强行征兵面前,杜甫的这些安慰之语显得十分无力,可是他没有办法,这些被征兵的人更没有办法。】

【他们此时所处阶级并不相同,但是他们都有同一个愿望,那就是快点平复战乱,实现王朝复兴。】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复兴!

没有衰败就不必复兴。

没有叛贼就不必平乱。

李隆基实在忍不住了,说道:“传令下去,安禄山、史思明,以下乱上,意图谋反,三日后斩首,头颅悬城门示众!”

他闭了闭眼,终于还是完全相信了女子之言。

【杜甫投宿石壕村,又看到官员半夜抓壮丁,由此写下《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通典》记载,唐开元年间,“东至宋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

说明唐朝那时候路边是有旅店的,但是这旅店肯定不是在村里,那杜甫为什么不走大路反而在傍晚投宿在村里。】

【这里可以想象的空间就很大了,可能是外面官道上危险,可能是因为战争旅店关了门,所以他才来到这个村子,谁能想到到了村子里,却遇上官吏半夜来征兵。】

【说起来这些官吏也不容易,大晚上的还要上夜班,他们为什么不白天来呢,白天可能逃走了、躲起来了、或者大家一起反抗,看后面两句可以猜想一二,“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这村里比新安那地方更可怕,在新安还只是征中男,到了此处竟是连老头都不放过了。这些村民显然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征兵,听到声音忙不迭的就跑了,老妇开门去应付那些官吏。】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真是不象话!

真是从上至下都不象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