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一开始便指挥得当,军纪严明,就不会出这么多事。
不过还是从李隆基开始就出问题了。
至于这李亨,“养不教父之过。”
李隆基责任很大。
李世民都无法想象,若是当初他们是带着一群手无缚鸡之力的老翁,这天下要怎么拿到手里。
简直丢人!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那官吏一声大喝,老妇人就啼哭着说起家中的苦来。】
【“听妇前致词……犹得备晨炊。”
】
【这一段是连续的,咱们可以添加一些想象,从前面的“捉人”和“吏呼一何怒”来看,这些官吏是不怎么好说话,甚至是有些凶恶的,老妇人没有办法只能与之周旋。】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老妇人家中有三个儿子已经从军了,其中一个儿子传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人活着尚且能茍且偷生,死了就一了百了了,意思请官吏手下留情吧,但官吏既然半夜来拿人,显然也是要完成任务,难道他们不知道老人没法打仗吗?没办法,没人了,年轻的都已经去战场了,所以还得把压力给到老百姓的身上。】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而老妇人家中再没了其他的人,只有一个还在吃奶的小娃娃。既然有小娃娃,那肯定还有年轻的妇人啊,如今没了法子,妇人也行吧,因为实在没有人可以征了啊,他们也要完成任务啊!】
公元697年,武则天神功元年。
岂有此理!
把压力给到老百姓的身上,这做的什么君,又为的什么官?
武则天怒从心头起。
还有,这些男人要让女人生儿育女,不给女子以公平的待遇,却要让女子上阵杀敌,这是什么道理?
不过只是气闷一瞬,她又反应过来。
女子既能上朝堂,为何不能上战场,她刚封赏的诚节夫人不该只是个例。
任何的位置,都该是有能有才者居之。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隆基却完全无法接受。
让女子上战场,岂不是笑话。
女子就该跟在男子身后,这些事情都该交给男人来做。
若是当初高宗有如此觉悟就不会有武后专政之事端了。
所以他是绝不会让女子站在前头去的。
【老妇人怎么可能让儿媳妇去参军,儿媳走了,孩子不得饿死?只能道,“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因为有孙子在,自己儿媳妇才没改嫁,但没了劳动力,家中条件艰苦,连件出来见人的衣服都没有,“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我虽然老了,但请让我跟你们走吧,“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早点到了营中还能为军中做早饭。”
】
【老妇人的这一段话直接揭示了当时官场的黑暗现实,老妇人的经历就是千千万万安史之乱下老百姓的经历。】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官吏们完成了任务走了,夜深了小村庄慢慢地安静下来,但是还能听到小声的哭泣,大概就是那带着孩子的寡妇。看了这些,杜甫毫无办法,翌日天明,准备启程,老妇人已经被抓走了,只能与回来的老翁告别,“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
一个好好的家庭,子孙满堂,如今却因为安史之乱只剩下了老弱妇孺,甚至连老妇人也抓走了。
杜甫痛心疾首,手握成拳,在石桌之上狠狠地捶了几下,石桌也跟着摇晃,仿佛随时都会崩塌。
“老妇人被抓走,那下次呢?下次又抓谁?”
杨氏对此无言以对,只能跟着一同叹息。
他们自家的事情还解决不明白,如何去管别人呢?
公元1107年,大观元年。
李清照喝了点酒,微醺,脸颊上泛了丝红晕,她双手撑在下巴上,看向一旁的赵明诚,说:“若有一日,我被抓去充军,那我定要发愤图强,叫那些人不敢小瞧了我去!”
赵明诚在她鼻尖一点,宠溺道:“不会有那一日,你我 都不必服役。”
“可万一呢?若是敌军,还管你官身男女的?”
李清照晕晕乎乎觉得自己该学点武术,万一真碰上那么一日,那她说不定也能大杀四方。
“你醉了,当心祸从口出,别胡说。”
李清照平日里也不是这般不小心的人,可也不知为何,近来心中总憋着一股子气儿,就想撒出来。
好在还有官人陪着,她小声问:“那若是真有那么一日,我们都遭遇危难,怎么办?”
赵明诚道:“若真有那一日,我便带着夫人和这些书一同离开,有我赵明诚一日,必然不会弃了夫人与这些书籍。”
【第三首是《潼关吏》,潼关,我们先时提到过的,在古代这个地方自古都是兵家之地。公元756年的时候就是因为潼关失守,所以唐玄宗才西逃,进而长安失守。】
【杜甫 路过这个地方,便劝说将士们要以史为鉴。】
【当时潼关失守,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唐玄宗自己作的。】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作?作的?
李隆基不懂这话的意思,但也明白女子是将那次战争的失败归结到了自己的头上。
也对,虽说自己也没上战场,但自己就是他们的主帅,没能起到带头的作用,自己确实有错。
若是自己用对了人,恐怕就不会如此了吧,也不知带兵的是谁。
【当然了,也不能完全怪他,这跟哥舒翰自己也有关系,当初哥舒翰带兵出征,本来是想求稳,徐徐图之的,结果最后不仅失败,还晚节不保。】
哥舒翰?
好像是河西节度使王倕手底下的。
想了想,李隆基决定日后一定不要用这哥舒翰了。
李隆基并不觉得自己能有多大的错,自己只要给了他兵,他作为主将就该誓死守住那个地方,那么容易就被破城,那哥舒翰不会一点错也没有,毕竟都用上晚节不保来形容了。
【当时四方战局都还不错,就连安禄山都怀疑自己是不是不该谋反,但是这时候哥舒翰和杨国忠互相想整对方,杨国忠就拼命劝李隆基催促哥舒翰应战,哥舒翰最后被李隆基逼得是哭着出潼关应战,结果不仅被俘给贼人下跪,还身首异处。】
李隆基:“……”
又是这个杨国忠!这是要气死他吗?
他一定要将此人的皮扒下来!
李隆基拼命地找借口,本来想躲开这一次的过错,谁知竟还是躲不过。
【了解了背景,我们就来看一下这首《潼关吏》。】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杜甫路过潼关的时候这里正在紧锣密鼓筑城,士兵们特别辛苦,“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大城坚若玄铁,小城高达万丈。】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杜甫就问潼关吏,这次修筑还是用来抵抗敌军的吗?“还”说明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
这次应该可以成功了吧?
李隆基想,他大唐不会在同一个地方栽倒两次吧?
这时,一个小太监从外头急急忙忙走进来。
得了李隆基示意,他赶忙凑到李隆基的耳边。
“圣上,方才太子殿下将李辅国和鱼朝恩杀了。”
李隆基眼神冰冷,嗯了一声,摆摆手让人下去了。
那小太监如获大赦,紧张得喉头滚了一下,这才退后几步朝外走去。
【但这个潼关吏不疾不徐,还邀杜甫下马,慢慢地说给他听,说明胜券在握。“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防御工程很高,鸟都无法穿越,“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要是那些叛军来了随随便便都能守住,不用担心长安的,“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看那要害处,就过得下一辆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到了紧急情况对敌,一个人守在那儿万人都进不来。】
这些听起来是很不错。
两军作战若是守住险要地,赢面自然要大些,可是仍有失守之时。
自古以来,以少胜多不是没有。
背水一战也常有胜者。
许多人心里都已经清楚了。
地势什么的重要,但领军之人也非常重要。
安史之乱诸多战役就是教训,有时候一个朝代,是从根里就有问题了,若是想改变现状,那得从人出发去改变。
然而天子岂是他们能改变的?
许多百姓都开始恐慌起来,若是圣上不为所动,或是仍旧像从前那般昏聩,那等到安史之乱爆发,他们这些人又当如何?
“不会,不用担心,圣上就是……他也不可能放任预言中的叛军好活啊!”
有人小声讨论。
“可女子说过,就算没有安禄山那也可能会有别人,若是圣上不变,那……”
“唉,真是造孽啊!”
他们能有什么办法呢?
百姓们都这般操心,国子监那群年轻的学生更是个个都激动不已,没有人比他们更担心唐朝的未来。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当初桃林一战死伤无数,让人心痛,一定要嘱咐边防将士们,千万别学哥舒翰仓促应战啊!“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
【杜甫在这《三吏》中运用的都是问答形式,将场景表达得更加真实,他像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却又让我们觉得他身处其中。】
【然而他走到那些苦难人民的面前却不能为之做什么,只能靠着文字给予他们一点点的激励,也倾诉着自己心中复杂的情绪,正是这些情绪让我们从他的诗句中感受到了那个年代的人们的痛苦,也让我们从诗中读出了沉郁顿挫的感觉。】
这正是杜甫观自己一生的痛。
明明知道百姓如此困苦,明明知道问题出在什么地方,他却毫无办法,这种无可奈何,想必任谁碰上了都难以承受。
杜甫也想破除困境,然而他若是有法子,也不会让自己的家人还跟着自己受苦了。
他到底该如何做?
女子会提及吗?
【在《潼关吏》中,潼关吏的 胜券在握的不疾不徐和杜甫念及前车之鉴的紧张形成对比,这种诗歌中的跌宕起伏,我们得在脑中结合社会背景想象那个场景才能体会。】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以新娘、老翁和无依无靠的单身汉的视角来写的《三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