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是在进步的。
这后世之人自然也是,她说的很多话自己岁不能完全认同,但也都觉得有理。
至少今日这诗之解读是说动了自己的。
【“以夫为天”这种说法着实好笑,外面的天是不够亮不够宽敞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像我们如今,女子也可以从军,女子也可以出门赚钱,女子可以随意穿上自己喜欢的衣服。】
【真正去做了才知道,谁说女子不如男呢?只可惜在畸形的封建社会的那些姑娘们体会不到这样的自由新鲜的空气了。】
轰隆隆,又是一道惊雷炸响在神州大地。
谁说女子不如男?
是啊,到底是谁规定的呢?
生而为人,凭什么男子就更加尊贵,女子就应该是男子的附属物?
公元697年,武则天神功元年。
武则天坐在上首一言不发,她一脸肃然地盯着巨幕,像是要生生给巨幕盯出一个洞来。
说得没错,女子何以不如男?
她若是不如那些男子,如何能让那些男人对自己俯首称臣。
然而就像这首诗,有时真正束缚女子的还不只是男人,还有女子自己。
只有自己把那样的想法抛开,才能真正地走出来。
至于男人,呵!
各凭本事吧!
【当然了,我还是要强调,杜甫这首诗中的爱国情怀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呢,很多作品咱们可以从很多角度去进行理解,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是可以违背矛盾原则的,有好的一面自然就有不足的一面。】
许多人还未从震惊中回过神来。
女子说这个带给他们的震惊不亚于她先时用那什么弗洛伊德理论看《桃花源记》。
但是偏偏就是她这么几句话,众人竟觉得说得有道理。
可这与他们生来就知道的原则背离了啊!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国子监内,许多年轻的学子都开始动摇了。
“此女说得不假,家中小妹从小就爱读书识字,她的一手小字比先生写得还好,可从来没机会展现出来。”
“可女子出来抛头露面,成何体统啊?”
“男女到底有何区别,为何男子可以出来,女子就不行呢?”
“你到底是男子还是女子啊?”
“生而为人,是男是女有何关系?”
【看了新妇,我们来看看这个时候的老翁的情况,其实这几首的背景都是差不多的,都是在邺城大败后,杜甫归途所见,所以这个《垂老别》和《石壕吏》也能联系上。】
【值得一提的是杜甫的作品大多为现实主义作品,但并非就是完全没有虚构,而是真实再现典型人物事件,所展现出来的是一种艺术真实而不是现实真实,就比如这篇作品中的前几句。】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
四处的战争尚未停歇,我啊老了也不得安宁。“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
子孙都阵亡了,我怎么能茍且偷生呢?“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
干脆丢了拐杖从军去,同行的人都为我赶到心酸,“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
还好我牙口还行,只可惜就是太瘦了。】
【“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
但是作为一个男人,既然已经穿上铠甲,那就应该义无反顾、勇往直前。这里仿佛老翁也不老了,士气大涨。】
看到这个愿意为国捐躯的老人,众人都是一阵感动。
可是这次众人都没敢大肆夸赞,生怕女子突然来个然而,显得他们像傻子似的。
但他们将这老翁与先时那个白发苍苍的杜甫形象结合起来,还是忍不住地眼眶发热。
有这样的爱国之人,大唐定不会那么容易衰败。
都怪那些不负责任的人!
那些人是谁却是如今的他们不敢说出口的。
思及此便更加愤愤难平。
【我觉得这里应该是有夸张之意的,征老人或许有可能,因为当时实在缺兵,但是拄着拐杖的老人不大可能吧,可为什么我们看到这样的句子却不觉得这首诗假,那就是因为它其中的艺术真实感染了我们,让我们理所当然的以为这样的事是会发生的,甚至并不是个例。】
【按理来说,现实主义文学它会尽可能地隐藏作者的情绪,就是把真实的事件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但我们在杜甫的诗句中却能感受到他的情绪,这就是因为我们了解他的生平,了解当时的背景,也将自己的内心置身于他所写的诗句之中,然后我们就会发现他的作品极具生命力和感染力。】
唐,元和年间。
白居易听到了先时自己没有涉及过的内容,他大概是明白现实主义之意,甚至能够确定自己的诗句就是现实主义,但是要如何才有生命力和感染力呢?
自己的诗作流传甚广,当是有感染力的,但有生命力吗?
【这些诗句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就来自于他对于生活的细致入微地观察和了解。】
【“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老翁从军,家中老妻本是不同意的,可是拦不住,在老翁走的时候蹒跚着步子追出来,不曾想却摔倒在地,年迈的她穿着单薄冬衣在地上哭得是如此伤心。“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
双方都知道这次的分别恐怕就是死别,她自己尚且饥寒,还一直劝我加餐。“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老夫妻感情甚笃,可是却因为战争纷乱不得不分开。】
【前面好不容易激起来的斗志,这会儿向下落去,但老翁并没有一直消沉,他开始安慰自己的妻子。】
【“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
土门、杏园都不是那么好攻陷的,“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
现在不比当初在邺城,也不一定那么容易战死,“人生有离合,岂择衰盛端!”
人有悲欢离合,哪管你年轻还是老弱?所以别太难过,人终有一死的,能如此光荣地在战场上死去,也不算白死!】
【这句话既是老翁在劝说老妻,也是老妻在劝说自己,既是杜甫在劝说那些从军的人,也是他在劝说自己。】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杜甫叹息,是啊,有什么法子呢?
明知是死路,可除了这路就没了其他的路。
战是死,不战也是死,为何不试着努力一下?
若是没了兵,国土失守,那就没了国,没了国还哪来的家?
除了这样劝说自己,还有别的法子吗?
公元212年,建安十五年。
曹操又想到了子建写下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之句。
若是所有的将士都有他这样的气魄,那定能所向披靡。
自从他完全决定将子桓作为接班者,已经许久未单独与子建谈过,近来子建乖顺,也不知是否真心。
他素日自负,若是因此起了坏心是曹操最担心的问题。
可想起这样的句子他又将怀疑压下去了几分。
再看看。
【“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
承上启下的一句话,走之前想到少壮时国泰民安之景,不免感叹一番。其实这里的少壮时不止是指的老翁的少壮时,还有唐朝的少壮时,也就是开元盛世。 】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隆基抿唇,也想起了那时候的日子。
似乎也是从那时候起,他觉得自己已经是千古一帝,无需再过多操心便能将大唐千秋万代地延续下去。
谁知这么短的时间内,竟就……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现在到处都在打仗,到处都是尸山血海,“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哪里有乐土?怎么还能犹豫?“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
我毅然决然地抛下家庭前往战场,真是让人痛彻心扉啊!“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
【这里给我们的感觉仿佛既是老翁在吶喊也是杜甫在吶喊,他们都很痛苦,可即便前路艰辛还是得去做,这就是人,这就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这不就是杜甫的写照吗?‘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杜甫在做官时明知不该去劝说圣上了,可还是做了,最后被圣上不喜。
明知是不好的结局,却被命运推着不得不去做。
这就是人生啊!
【我们为什么说杜甫观察生活细致入微,他就是写什么像什么,写新妇就把新妇的心理也给写了出来,而这首诗中最后的这几句话若不是以老翁的口吻吶喊,可能还没有那般沉重,所以艺术就是来源于生活,若杜甫真实地见识过,他写不出这样的历史强音。】
【然而新妇可以思念丈夫,老翁有老妻惦记,邺城败后无家可归的单身汉却是独自一人承受着这样的痛苦。】
【我们再一起看看写单身汉的《无家别》。】
杜甫忍不住地鼻酸。
这些真是自己会亲眼见到的吗?
怎么感觉一个比一个凄惨?
他老了之后会不会如同那老翁一般?
不!
预告中,他似乎与那单身汉一般……
杜甫瞳孔一缩,不可能吧?
“杜郎,怎么了?”
“没……没事。”
【这篇《无家别》虽然是诗人用第一人称写的,但是语言质朴,就像是在讲别人的故事。诗中似乎没有大起大落的情感,可越是这样平实的无奈,才更叫人悲伤。】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安史之乱后,农村变得特别荒凉,以往的家园到处都是杂草。“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里”是古代的户口管理单位,管理者就叫里正。我们里有百余家人,现在都各奔东西了,“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活着的没了消息,死了的都已经化成了泥土。“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这次邺城一战失败,我勉强茍活回到家乡。】
【但是我看到的是什么呢?一片萧瑟景象,“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
而村里也只剩下了一两个老寡妇和几只冲我嚎叫的狐狸。“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鸟儿总是留恋着自己的窝,我也一样,所以哪怕这地方再穷再破,我还是留了下来。正值春季,我扛着锄头下地种田。“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
东晋。
有人深深吸了一口气,在得到旁人注视的目光时,他连连摆手。
“无事,只是乏了。”
没有人拆穿他,只道:“嗯,这次女子出现的时间确实有些长,应当快结束了。”
若不是形势所迫,他们谁又舍得离开自己生活了那么多年的家呢?
好在此处虽已不是曾经的家园,但却也只是一山之隔,他们还在那片土地。
有时候在生活面前人总要有些妥协。
现如今,能安稳地活下去,他们已经很满足了。
【然而,好景不长,“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县吏知道我回来了,又再次征我去军中。】
【虽从本州岛役,内顾无所携。”
虽然只是在本地方服役,本来是可以偶尔回家看看的,即便不行也算是与家人同处一片土地,可是我却没个可以告别的人,“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左右都只有我一个人,走得近了还能看到家乡,若是走得远了,那可就什么都不知道了,但一想,家乡都没人了,远近好像也都无所谓了。“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听到这些,李白也忍不住驻足认真观看了。
那场景,他完全能够想象,就像贺监《回乡偶书》中的那样,这些寡妇只能是“笑问客从何处来”了。
杜二甫这些诗句写得太过压抑,倒是与他如今的性子不大相合。
恐怕真如女子所言,亲身经历方才能写出这些东西。
所以他四处游走是对的,看得越多,懂得越深,那自然就“下笔如有神”了。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只是我永远悲痛我的母亲,死的时候我不在她的身边,只能是草草埋葬。“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她生了我却没得我的服侍,我们母子这一生都过得太过辛酸。】
【讲到最后,他才像是绷不住了似的,质问道:“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生而为人却无家可归,还算什么人啊?】
【他质问的是谁呢?是县令?是叛军?是圣上?还是整个世道?】
李隆基心中给自己记下了一笔。
他不得不承认,这一切都是因他而起。
他若还想好好地坐在这个位置上,若想看到大唐好好地延续下去,除了解决那些个乱臣贼子,他还得给大唐子民一个交代。
没错。
即便他贵为皇帝,作为整个大唐最尊贵的人,他还是得对子民负责。
无他,那都是他大唐的子民。
子民没了,大唐也就没了。
【杜甫蹉跎多年,为入仕而努力,然而从管理兵器的从八品一直到如今,他一共就做了两年多的官。】
【在看过这么多的苦难现实之后,他终于意识到唐王朝不再是自己向往的那个可以发光发热的开元盛世下的大唐,而自己在这司功参军的位置上对恢复山河社稷对穷苦百姓起不了任何的作用。】
【于是他终于放弃了这个官职。公元759年,干元二年,这一年,他四十八岁。】
【四十八岁的杜甫回头望去,他仿佛已经忘了那个“会当凌绝顶”的年轻人,他看到的满眼皆是战争与硝烟。迫于现实,他离开了这个地方去到了暂时还没被战争波及的秦州。】
①参考:男权话语中的“新娘子”形象——再读杜甫的《新婚别》[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0期177-179
浅浅求个作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