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李白(捉虫)
【“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
张子房,也就是张良,他在年轻的时候还没有得到刘邦的赏识立下赫赫功劳,他为了求得刺客,不惜倾家荡产。“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
后来见到沧海君,得到了一名大力士,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博浪沙?
那不就是去年之事吗?
好啊!
嬴政冷笑一声,真是巧了,他正找此人呢,管你张良张子房还是张什么东西,他就是掘地三尺也要将人给找出来!
敢刺杀他,当真是嫌命太长!
【张良是战国后期韩国人,他出生贵族世家,祖父和父亲都曾任韩国宰相,后来秦始皇灭了韩国,他就一直想着报仇,所以倾尽家产寻找刺客,就连自己弟弟的葬礼都没有办。】
公元前202年,汉五年。
张良松了一口气。
他自然也想到了当年逃避追捕的那段时间。
幸亏这巨幕此时才出来,要不然他肯定逃不了。
好在嬴政已死,他的国仇家恨也是报了!
满足了!
【因为当时秦始皇经常被刺杀已经习惯了,所以早做好了会被刺杀的准备,相当于准备了替身,躲过了这一劫,所以张良并没能成功。】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谁都能来刺杀他了?
简直做梦!
但是嬴政怒气平息,突然想起张良的身份,是汉初三杰,幕中女子说过的。
所以是他帮着那什么刘邦推翻了他大秦?
可恨!
他已经派人去寻找刘邦,这个张良也不能放过!
决不能再让他们有成事的机会。
【说起来古代历史上被刺杀过的皇帝不少,但是大部分都没能成功,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明朝嘉靖皇帝朱厚熜,他多疑暴戾,喜怒无常,让宫里的人都怨声载道,许多人合谋起来趁着他熟睡要勒死他,最后因为有人告密,他才躲过一劫,这就是“壬寅宫变”,他后来二十多年不理朝政其中也有这个原因。】
公元1529年,嘉靖八年。
什……什么?
朱厚熜怒气倏地涌上心头,趁他熟睡勒死他?
是谁?
谁胆大包天竟敢这样做!
他就说,先时女子说他不理朝政的时候他就在想这事情。
虽然他确实不想去上朝,但怎会如此任性,绝对有什么理由,果不其然!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不负责任的传言,比如说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据说是被他的儿子隋炀帝杨广刺杀而亡,而宋朝的皇帝赵匡胤也是死得不明不白,相传很有可能是宋太宗赵炅也就是赵匡义,为了夺位而刺杀。】
公元615年,大业十一年。
杨广身体上的病终于好些了。
但是他觉得他的心病重了,因为他花了好长一段时间终于弄清楚到底发生何事了。
他大隋马上就要灭亡了,会被唐给灭了。
现如今就算没有巨幕,这事情也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朝中人跑的跑逃的逃,有些从前跟着父皇的那些人也不支持自己了。
隋真的要亡了。
如何就要亡了呢?
他心中一直在思考这事情,以至于幕中女子提到他的名字,他还吓得一个哆嗦。
“胡说八道!”
宋代。
各个皇帝的面色都不太好。
但没人能说什么。
随便说个什么可能都会被冠上个不孝的帽子。
这样的事情,他们都不知道,这后世之人怎可随便拿出来说?
此女当真……
所幸她是在天上出现,没人能拿她怎么样,否则千刀万剐怕都是轻的。
【不过这两个人的死还不算离奇的,最离奇的是清朝雍正皇帝的死,死得不明不白不说,最后连头颅都不知道去哪儿了。】
头颅都不知道哪儿去了?
众人都是一怔。
这……也太惨了吧?
古往今来还有这么惨的皇帝?
身边的侍卫都是吃干饭的吗?
这皇威何在啊?
许多帝王突然感觉知道自己迟早要死的这个事情也不是那么难以接受了。
毕竟还没听说过谁能长生不死的。
但至少他们死得完整啊。
比这雍正好多了。
清,雍正年间。
还在想着通商之事的雍正石化了。
他,没头?
谁敢如此大逆不道!
【这些事情各野史众说纷纭,民间传说也是一个赛一个的神奇,大家感兴趣可以下来自己去了解一下。】
【咱们言归正传,李白写道:“报韩虽不成,天地皆振动。”
张良刺杀秦始皇虽然失败了,但是他的名声却是震动了天下。不过既然刺杀未遂,那秦始皇也不是吃素的是吧,自然是气得不行下令追杀张良,张良只好逃走,后来就曾隐姓埋名逃到下邳这个地方。虽然是逃命,但李白认为他为国报仇,是个英雄,怎么能说他没有智勇呢?“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
】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怎会没了头呢?
一个帝王被砍了头,实在让人难以置信。
“嘁!”
又听张良事,嬴政嘁了一声后没了下文。
岂曰非智勇?
这些人竟拿刺杀他来当作一种英雄行为,简直是岂有此理!
等他安抚了百姓非得给这些人好看不可!
虽然幕中女子说汉会代秦,但嬴政觉得既然自己知道了这事情,那必定不会让他们得逞。
【张良在下邳这个地方还发生过一件事情,史称圯上受书,出自《史记》,说是张良在圯桥遇到一个老翁,老翁故意把鞋子丢到桥下,让张良去捡,张良莫名其妙,但还是去给他捡了,捡起来以后老头还不知足,还要让张良给他穿上,张良心里可能mmp,表面也没法笑嘻嘻,心道虎落平阳被犬欺,但是却还是帮老头把鞋穿上了。】
mmp是何意?
为何他们连女子之言的字面意思都无法理解了?
不过这张良也太惨了。
没能报得国仇家恨已经够惨了,这老头却还欺负他。
更为重要的是,他居然就任由自己被欺负?
不会是与那韩信受胯下之辱一般吧,就因为此时受辱,所以之后才能成就大业?
如此一想,似乎那些名垂千史的人都有过一段不堪回首的时光?
【老头没说句谢谢,仰天大笑而去,过了一会儿回头说道:“孺子可教也。”
还约张良五天后的凌晨在桥头见面,张良不但没怪他,反而还答应了。】
【只是没曾想到,第一次去的时候,老头自己早早地来了,怪张良迟到。第二次张良早去,却还是迟了一步。第三次张良干脆的,直接就不睡了,直接就去等着,终于通过了老头的考验,原来这个老头是高士黄石公,他给了张良一本《太公兵法》,张良日夜钻研,最后学有所成,在刘邦身边出了不少的主意。】
哦,原来如此。
他们就说嘛,如此反常一定是出现了什么转机。
这不?
这就改变了张良的一生。
若是他们也能有张良这般幸运,遇到黄石公这样的人物就好了。
只可惜,这怕是有点难了。
等等……
幕中女子,这表情是怎么回事?
为何瞧着有些嫌弃呢?
【嗯……这故事,怎么说呢,咱就是说多少有点传奇色彩在里面,若是普通人碰到这么个怪老头谁搭理他啊?不过《史记》之中挺多虚构成分的,这件事情的具体事实如何没人能知道了,但是它却成为张良良好质量的一个象征。】
【后世之人崇敬古人,其实很多时候崇敬的也并非他们这个人,只是他们的精神。】
【李白亦是如此,他说:“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
“我”来到这圯桥之上,看着这古迹,更加钦佩张良的英姿风采了。】
公元前113年,汉元鼎四年。
司马迁沉吟半晌,终是没能说什么。
这不是女子第一次提及《史记》了,似乎后世之人还挺信《史记》中记载的内容的。
但是女子否定其真实性也不是第一次了。
司马迁觉得自己写史应当不会随意写,就算有些不大清楚的以传说代替,那不是正常的吗?
为何有传奇色彩就一定是虚构的呢?
但现在显然不是研究这些的时候。
更为重要的是之后的事,他到底应当如何来编订这一部史书呢?
【只可惜如今只见这圯桥下的碧色流水,也不知黄石公到底在哪?“唯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