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2 / 2)

🎁美女直播

他自己能遇到这个助自己成就功业的人吗?显然没什么希望,只能“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

叹息黄石公已去,徐州、泗州也早已经萧条空乏了,再也没有这样的人了,可惜啊!】

若真有黄石公此人存在,谁不想得之相助呢?

但是众人都只是当作传说看看,难道李白是真的相信了吗?

应当也不是吧。

李白似乎平等地羡慕每一个得到重用实现自己抱负理想的人。

即便作为大诗人作为诗仙,李白也与他们一样,壮志难酬。

此乃人间常态也。

【这首诗显然也是李白壮志难酬之作,只是所表达的方式比之我们前面讲过的几首更加委婉,从侧面表达了他的 心情。】

【李白也不只一次提到张良,在安史之乱后,他写下一首现实主义作品《扶风豪士歌》,里面提到“张良未逐赤松去,桥边黄石知我心。”

他毫不掩饰自己的报国之心,只可惜依旧是报国无门。】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安史之乱后。

自己之后写的诗?

虽只有这么一句,李白还是忍不住将自己这诗句与杜甫的诗句想比。

杜二甫在安史之乱后,诗有如此大的长进。

而自己这首诗……

女子在此处提到,显然是与安史之乱有关,可为何还是写的这些呢?

李白沉默。

所以此为自己不足杜二甫之处也?

【公元739年,开元二十七年,李白又去了楚州安宜,在这里写下一首《赠徐安宜》请求推荐,我个人感觉这一首干谒诗还是比较正常的,前面十四句都是在称赞徐县令。】

【后面才写“游子滞安邑,怀恩未忍辞。”

“我”现在暂时居住在安邑这个地方,承蒙您的关照,我都不忍离别,“翳君树桃李,岁晚托深期。”

托您的荫蔽,只希望你向朝廷推荐推荐“我”。】

还真是啊。

自己除了这些就无话可说了吗?

写《赠徐安宜》都已经是好几年前的事情了。

那时候他外出游历与现在的心情确实差不了太多,都有些不知何去何从。

日后他不会再去干谒。

无需干谒。

干谒有何意义?

【但是我个人认为这首诗在李白的诗里应该是排不上号的,诗句中没有了那种豪情,失去了他自己的风格,有点像是自暴自弃之作,可能也是因为如此,所以干谒也没有成功。】

【再者这徐县令的官职可能还是有点低的吧,干谒于他怕是有点难的。】

是啊,一个县令能给予李十二白什么帮助呢?

让他做县城里的小吏吗?

关于这一点,杜甫还能说上几句。

他那一生也只做过小官。

杜甫一时竟分不清是得不到官职不停干谒更让人痛苦还是 在一个基本起不到什么作用的官职上让人痛苦。

不过他也只是在女子的话语中做过官,并没能真正体会。

但他很肯定的是,这两种痛苦他都并不想体会。

【这段时间,李白的情绪应该是比较低落的,他的同时期的《白田马上闻莺》中也看不到他的豪情壮志,但是却把一种愁绪很清楚地表现了出来,显得悲凉愤慨。】

【“黄鹂啄紫椹……扪心空自悲。”

东晋。

确实,李白这两首诗中没了他的豪气,说自然又不够自然。

陶渊明本来还比较喜欢李白的这首诗,内容有了,感情也有了,可就没有他那些诗吸引人。

【“黄鹂啄紫椹,五月鸣桑枝。”

五月,黄鹂在桑树枝头鸣叫,啄食桑葚。“我行不记日,误作阳春时。”

“我”记不清日子,还以为是阳春三月。前面说了是五月,这时候又说以为是三月,已经是处于一种浑浑噩噩的状态之中了,可想而知李白出门在外奔波已经很长时间了,更重要的是他没什么收获,这种时候更加让人迷茫。】

【“蚕老客未归,白田已缫丝。”

桑蚕已经老了,白田这个地方的蚕都已经缫丝了,可“我”还没有回去。古代的蚕月是在三月,所以两个月过去应该是在五月的时候,这时候“我”还没回去,驱马又继续朝前走,只能捂着胸口兀自悲伤,“驱马又前去,扪心空自悲。”

【此处有一种“断肠人在天涯”的凄凉之感。】

好一个“断肠人在天涯”。

李白一开始还没觉得自己多凄凉,此话一出,那种凄凉之感就陡然膨胀起来。

【我们了解了李白的诗句,能看到他的作品中很少有这种撇开豪气谈悲情的诗歌,但这也是他的一部分。】

【但他这样,很有可能是因为他此时没有朋友相伴,自己独处,多少就容易多愁善感一点,我们从他的作品中也能看得出来,与朋友在一起时,他基本上都是很放得开的,在他重游扬州、苏州等地时,见到了被贬的好友韦参军,写了《见京兆韦参军量移东阳二首》,诗中皆是惺惺相惜之感。】

这还真是,谁没事跟朋友一起多愁善感呢。

不过两个失意的人在一处那不得伤感一下吗?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苏轼便是如此,他走到何处都能碰到被贬的好友,他们坐在一处便总有些排遣之语的。

这委实正常了。

【后来去到杭州,李白与李良同游,李白写下《与从侄杭州刺史良游天竺寺》,李良招待他,他大概以为自己终于要得到帮助了,心情颇好,再加上观赏金秋美景,快乐加倍。】

快乐加倍?

这时的李白似乎依旧没能获得机会吧?

看来又是空欢喜一场了。

【“挂席凌蓬丘,观涛憩樟楼。”

我们乘坐帆船来到蓬丘岛,到这樟楼之上休憩观赏著名的钱塘江。“三山动逸兴,五马同遨游。”

五马大车载着我们一同遨游,山景让我们的兴致更高。】

【这首诗字里行间,都写着两个字,快乐!后面继续写景。“天竺森在眼,松风飒惊秋。”

天竺寺尽收眼底,秋天的风在这松林间飒飒作响。“览云测变化,弄水穷清幽。”

看那云卷云舒,变化莫测,水源深处已是无尽的清幽,风景很美。】

【从寺庙写到秋风又写到秋云,而后 写隔山之海,引出自己的快乐。“迭嶂隔遥海,当轩写归流。”

层层迭嶂的山峰将海隔在了另一边,窗外的江水也往海里流去,“诗成傲云月,佳趣满吴洲。”

诗已经写好了,足以傲视云月,这吴地的山水真是让人感受到无限的乐趣啊!】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果然,跟朋友一起写的诗句听起来就挺欢乐的。

近日曹植和好友们的相处也还不错,只是总有人明里暗里地劝说他争位之事。

他并不想再去想这些事情,都避开了。

但从长远来说,他得劝着,否则迟早会出问题。

他不希望自己的好友因自己遇害。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李白的诗歌中所提到的兄弟叔侄就多达几十个,大部分还都是这种官那种官,但是为什么最后没一人帮着李白实现自己的理想呢?】

【李白唯一得到的供奉翰林的职位还是玉真公主帮忙,这里面可能有些历史上没有记载的原因,或许是这些亲戚都太远了,说白了是李白为了做官到处攀亲戚,碰到个姓李的就称兄道弟。】

李白这样豪爽的性子正是他们如今所推崇的。

家庭背景又如何?

只要他有才能,什么问题是不能先放一边的?

可惜,生不逢时。

【或许是因为李白确实和他们是亲戚,他们也承认,但是他们都没有帮李白,这很有可能还是和李白的身世有关,按理来说像李白这样的人物,《新唐书》、《旧唐书》应该会记载他的家庭背景的,但是就没有,所以很奇怪。】

【在这个所谓从侄良的这里没有得到帮助,后来这个李良带着二妓游会稽,《送侄良携二妓赴会稽戏有此赠》,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讲的东西不多,好像怎么理解都可以,我个人认为李白应该是有点羡慕又有点讽刺的心情的。】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白起身坐到了破庙门口。

天本就已经暗了,一场雨之后,外面更是黑漆漆的。

风吹得林间的树叶沙沙地响。

巨幕跟着李白来到了破庙之外,他皱了皱眉,忘了巨幕是一直跟着人走的了。

这些也不必说得那般详细。

很多时候他都以为自己能有机会,而后无数次与机会错过。

不管是因为什么,总算不得一个好回忆。

秋风起,心中倒是舒服了不少。

【“携妓东山去,春光半道催。”

这里的东山就是我们先时说过的谢安隐居而后东山再起的东山,谢安本就是李白的偶像,所以说起东山,李白没道理不想起谢安,但是他这里却半个字也没有提。】

【侄子带着二妓往东山去,美人作伴,路上的风景一定不错,“遥看若桃李,双入镜中开。”

远远看着,美若桃李,像是虚幻的仙子似的。】

许多人不理解了。

这有讽刺吗?

这不是夸赞吗?

携妓又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

【在唐朝时候,携妓算是文人风雅的一种活动形式吧,不像我们现在直接严打,所以李白应该是有点羡慕,但咱们想象一下他的心理活动,“本来乘兴而来,想着咱们都是李家人怎么也得帮衬帮衬吧,谁知我求职信也递了,人家却根本没放在心上,反而快快乐乐地携妓游玩去了。”

此等风雅之事为何要严打?

这后世跟他们此时的风俗习惯相差太大了。

【说羡慕吧,李白又有些嫌弃,自然是入仕做官这些正经事情更重要了;说怨愤吧,但是呢,帮你是情分,不帮你是本分,怨谁去?只能怨自己。】

【但是呢,李白又根本就不是个自怨自艾的人,所以他就回安陆去了,谁知第二年妻子许氏却离开了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