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不是徒增烦忧?
届时“乱我心者”的就不是其他而是自己了。
【今日之日,不断到来的今日,是相对于昨日来说的今日,然而其实昨日,也是昨日的今日,只有那些真正美好的回忆,可能才算是真正的昨日,而不管今日昨日,除了那些回不去的无法停留的美好的日子,李白的每一天都有着诸多烦忧。】
昨日、今日、今日、昨日……
众人都被这几个词语给绕昏头了。
但有一点众人是听明白了,李白此时有着诸多的烦忧。
只怕他没在 大明宫内就会有这样的烦忧吧。
在圣人身边他也没能忘忧呢。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杜甫想了一下自己同李十二白相处的那段时日,似乎正如女子所言。
他的每一天都诸多烦忧。
其实在巨幕出现之前杜甫还未能看得透彻,他想这世界上怎么会有李白那般乐观豪迈之人?
岂不知都是自己看走了眼,思及此不自觉地就惭愧起来。
【这短短几句就强烈地表达了李白的忧愤,我们看过他的生平,一路走过来,可能能够理解他的忧愤到底是为了什么,但是如果仅凭前面几句是看不出来的,他接下来就该说说原因了吧。然而,李白却并没有这么做,他话锋一转,苦闷的情绪陡然消散,“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抬眼一望,长风万里将秋雁送到了此处,看着美景,就让我们在这高楼之上畅饮吧。】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苏轼感叹,这才是李白啊。
不管是垂头丧气,还是保持心情淡然,那都不可能是真正的李白。
只有那个明知道“抽刀断水水更流”却还要说“会须一饮三百杯”的人才是李白。
东晋。
天下爱酒者众多,却只有李白真正让陶渊明也为之倾倒。
李白明知喝酒无用,却愿意与他一同徜徉在这酒海之中,陶渊明说着直接寻了酒倒上一杯,李白举杯邀明月,那他便举杯邀李白吧!
【李白的颓丧只是暂时的,但他的开阔胸襟却是一直存在着的,这是他的魅力之所在。】
唐,元和年间。
其实很多人都知道颓丧无用,但却完全控制不住自己。
李贺就是其中一个,有时他甚至将这些过错怪罪于天怪罪于地。
可是无论如何地抱怨,他都无法改变既定的事实。
而他也没有改变自己的抱怨。
直到有一天,巨幕出现了。
幕中女子带着他更加直观地看到了屈原、曹植、苏轼、陶渊明、李白他们的人生。
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都有所不同,但他也确实从中收获了不少。
至少作为一个人,都有不易之处,没有谁的人生是可以一帆风顺的。
这道理他以往不是不懂,可懂是一回事,真正放在心上去思考又是另一回事。
从某方面而言,他还得感谢巨幕。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这两句我们讲过的,他说李云的文章有仙气,有建安风骨,后世历来推崇建安风骨,所以这个评价是很高的,而后面他又夸自己的文风和谢朓一样清新,这里可以看出他自信满满。】
公元697年,武则天神功元年。
又有仙气,又有建安风骨,能得诗仙李白的赞颂,这是何等神作啊!
陈子昂也很欣赏李白的诗,在他看来李白比当世很多人的诗作好了太多。
每每看到那些写着浮词艳曲的人羡慕李白他就很解气,诗仙就算不是李白,还有建安时期那么多优秀诗人,怎么也轮不上他们。
李白的自信是对的。
他值得这个诗仙的称号。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我们都怀着豪情,壮思飞跃想要上天揽月。】
【然而上天揽月哪里是那么容易的?真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喝酒还真是越喝越愁,很多时候,极度地狂欢后面只会是无尽的空虚,喝酒就是此类,醉酒只是暂时地让人忘记烦恼,但是烦恼却并没有真正消失。】
他们这些爱酒的人谁不知道这个道理。
可是在痛苦之时,谁又能抵得住这片刻让人忘记烦恼的时刻?
醒后会有无尽的空虚又如何?
大不了重新再醉便是了。
这酒该喝还得喝啊!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反正人生在世不能事事如意,不如明日披头散发乘舟漫游去罢。】
果不其然,李白又要离开了宣城了吗?
虽迟但到。
e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