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2 / 2)

🎁美女直播

但他觉得惋惜,多少人错过了这乡间自然野趣啊!

“陶大叔。”

一个奶呼呼的小娃娃出现在他家门口,见他望过去拔腿咚咚咚地跑了过来。

“我娘让我给陶大叔送鸡腿,爹去猎的。”

小孩一只手上抓着一只肥硕的鸡腿,另一只手在自己的裤子上紧紧拽着,轻轻一挪便留下一个油亮的手印。

见陶渊明但笑不语,他着急忙慌说:“我没有咬哦,一口都没有咬。”

看了一眼鸡腿上的牙印,陶渊明哈哈大笑起来。

【然而,他显然只是说说而已,还是要回去的,“归去,父老约重来,问如此青山,定重来否。”

乡亲们问“我”还会不会再来,说如此美景,一定会再重来的吧?】

陶渊明笑容一凝。

果然不出他所料。

不过若真想畅快地隐居,心中想太多还是不行的。

他自己虽也心中不平,但他却也是真正不抱希望了。

若到了那时,这辛弃疾再隐居当也不错。

【虽然我们在理解这首词的过程中有那么一点障碍,但是大体的心情我们还是能猜到的,那就是辛弃疾到了一处风景很不错的地方,有了想隐居于此的冲动,但是最后却还是选择了离开,在看到美景时,触景生情,想起了自己略带遗憾的前半生,感叹幸好自己还保持着初心。】

【然而,虽然他没在此处隐居,在带湖也差不多是隐居状态了,不过他也没能一直在带湖住下去。】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辛弃疾心中跳了一下,怎么回事?

难道他又回去做官了?

这也不是不可能,他们少不了人,而自己又正好能为他们做事。

若是自己与他们同流合污,那如今的自己恐怕早已身居高位了。

【在公元1196年,庆元二年的时候,辛弃疾的带湖居所发生火灾,于是他搬往了铅山瓢泉,遭遇这些挫折,辛弃疾该是堕落颓丧,可他并没有因此自暴自弃,反而对生活还算乐观,从他的《玉楼春·戏赋云山》我们就能看得出来。】

竟是如此。

身边众人都看向辛弃疾。

“要注意啊,这火一烧什么都没了。”

“唉哟,是,还好这女子提前说了,平时看好火啊。”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说得他心中有些暖。

若说起来,他还有些舍不得此处,如果天下安宁,叫他一生闲居此处他也不会有任何怨言。

【这首词写得很轻快,看起来就像是乔迁新居之后开心所作,这么轻松的词作只能出现在他闲居的时候,我们来看看这首,“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

这前两句有点意思,一看就很活泼,说不清是谁活泼,但就是给人这样的感觉。】

唐,元和年间。

贾岛又学到不少的东西。

他自己觉得自己的“僧推月下门”已经是不错的句子,虽然没什么可比性,但他忍不住对比,就又觉得自己的诗还可以写得更好。

他的那首诗是没法改了,但他却学会了云可移山,月可饮酒。

平日他们也不是不学,可也不知为何看着幕中女子展示出来的画还有巨幕中的乐声,让他的思维也更加活泛了,总有妙思迸发处。

庆历年间的欧阳修也发现了这问题。

于是他便与众人商议在稚童启蒙书册之中辅以图画,或许能促进他们的启蒙。

众人无不赞同。

而书院中,许多先生也用了此法,果不其然,孩子们更愿意读书了。

更有甚者将古文编为曲词,孩子们记起来竟也轻松了许多。

【明明只是一句云雾遮住山峦的事儿,词人却说半夜是谁把青山给推走了?想来定是这四周的浮云吧。这样的描写仿佛瞬间就让整个场景都活了过来。】

【看来这四周的云雾还挺浓,他说:“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

平常面面相对的几座山峰,如今走遍溪边却还是找不到它们。就目前来看,我们还不能很清楚地知道他想表达的是什么。】

“此句不难解释吧?”

书院内,有学子随口说道。

幕中女子早说了,了解了文人再去看作品。

由前面的词句可以看出来,辛弃疾此时很迷茫,他在追寻,追寻什么呢?

那不是北伐就是能够北伐的人吧。

【接着往下看,“西风瞥起云横度,忽见东南天一柱。”

突然秋风起,浮云横向飘动,露出东南擎天高山。这里有一种“守得云开见月明”的感觉。“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

老僧拍手叫好,很高兴青山还在那处。】

【辛弃疾在标题就说了“戏赋云山”,此中的戏我们也大概看得出来,但即便是戏赋也肯定是表达了一定的思想感情的,虽然这首词里面他半句没提国家大业,不过还是很好猜的,这个时候他因旁人弹劾而被贬,他们主伐一派也时常受到主和派的压制,就像是浮云遮青山,但是青山遮不住,他们抗金的决心也同样遮不住,他对未来并没有完全的失望,而且他觉得他们的力量还很强大,犹如东南天一柱。】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这话说到辛弃疾的心坎上去了,他确实没有真的失望。

他觉得朝廷中的那群人都不是傻子,他们该知道北方是自己的土地。

而朝中也有许多清醒的人,总能带着众人清醒过来。

辛弃疾仍旧希望自己有一天可以征战北方,即便不行也希望有人可以收复北方。

【不管他是真这么认为,还是在宽慰自己,这首词都很好地体现了他的乐观精神。】

【另外他还写了一首很有趣的词《水调歌头·我志在寥阔》,这首词带着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让人听着就像是遨游在词人笔下的世界。】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说起浪漫主义,李白挑了挑眉。

关于辛弃疾的作品他是很欣赏的,但辛弃疾的此句很多时候还更偏向杜二甫。

幕中女子也没怎么在此处提到过浪漫一词,这让他有些期待这首词了。

【说起水调歌头,我们不可避免地就会想到苏轼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古人亦是如此,所以辛弃疾的这首词正是脱胎于苏轼的词,但是根据序言所说,他所依据的是苏轼词的韵脚填的这首词,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音韵学恰好是我的盲点,所以这里咱们只能看看内容,因为这首词不仅跟苏轼有关,跟李白也有点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