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恍然,他们明白了。
王安石讲的不过是一个十分简单的道理。
让他坚持变法的就是他的意志力。
而不管做什么事,都得有坚定的意志力。
此话怎么也挑不出错来,不过,稍显浅薄了。
【所以“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有了意志力,还不能盲目地跟从放弃的人放弃,王安石这里是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的,然后他说:“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了意志力没有体力也不行。】
王安石明白了,他并不是怪了他人,他是盲目地跟从了旁人。
他明白了,其他人也明白了。
众人仿佛知道了他的倔强是从何处来的了,大抵就是从这些地方。
因为经历了错信旁人的事,所以倔强地相信自己的才是对的,一定是如此。
可是……众人才想到,可是现如今他还没去那褒禅山啊,倔强是生下来便那般的?
可见他也不是不能听从他人的,得言之有理地劝说他。
众人很快又重新将注意力放到他的这篇文章上,道理是相当正确的。
做什么事不需要意志力呢?做什么事不需要一个好的身体呢?
【有了意志力和体力就够了吗?当然不是,没有火,他们看不到路啊,因此还得外物的支撑,“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他认为如果是体力不足没能到达目的地,别人可以笑话,但是尽力了就没人能笑话了。】
众人把自己设身处地地放到当时那个场景。
若是自己是那最先说放弃的人,那被人笑话似乎也是正常的。
若是大家一起走到真正不能往前走了,再提往回的那人就会变成其中的英雄。
只可是,没有那么多的如果,许多事情都只能猜测。
除了此三者,还有什么呢?
似乎只要拥有此三者便什么事都能做了。
果不其然,幕中女子放出来的王安石的话就是此意。
【整个第三段和第二段都是相对应的,他是从第二段得出了第三段的道理,他认为做什么事情都是这样的,要志、力、物,当然后面的变法也是一样,这就是我们说的他的思想基础,他在变法时带着坚定的意志力,寻求皇帝的支持在努力做,后来变法失败他没有了力,没有了物他就果断归隐,这就是王安石的聪明之所在啊。】
公元前317年,楚怀王十二年。
屈原的心中无比震动。
此三者是缺一不可?
他如今有志有力,却已经失去了物,他还能坚持下去吗?
难道不是应该能变一点是一点吗?
屈原再一次对自己的选择产生了怀疑。
不过他心中有了一个想法,不是此时产生的,是先时就已经想了许久的了。
他想象王安石、白居易一样,幕中女子说的那个……下基层。
此时的情况是楚国暂时出不了大的问题,但是他再在此处待下去会让那些人想办法来对付自己。
只要自己跟大王说清楚,大王如今对自己的怀疑是旁人挑唆,让他小心着旁人,而自己也不在郢都碍着他的眼,他心中的疑虑自然能消减,不过不消减也无甚大碍,反正大王是要派人跟着自己的。
到时候他们出去了,他们就假意遇难,再悄悄地去查看民间的情况,让大王可以早做打算。
找出那些欺上瞒下的人,为百姓做事,屈原觉得这条路也是很不错。
只是这么一来,郢都他得暂时放下。
万一他一走,那些人就发难,他担心大王应付不了。
然而很快他就想通了。
他走了大王应付不了,他还可以回来帮大王应付。
但是如果他与大王离心,大王真对他下手了,大王再应付不了,能帮大王的人就少了自己一个了。
【就有时候真没必要死磕,像伯夷、叔齐那样,我个人是不赞同的,韬光养晦再等待东山再起的时机不好吗?就算不能再起,至少保住了一条性命。】
东晋。
陶渊明发现这幕中女子与他的想法有越来越多不同之处。
他倒也不觉得幕中女子就是错。
因为似乎她说得也有道理,保住了性命才能再去做其他的事情,命都没了,还能做什么呢?
但若是心中的那股劲儿已经没了,那屈辱的活着又有什么意义,不如死了的好,如那伯夷叔齐,他们若是活着便能力挽狂澜吗?谈何容易啊!
事实证明,每个人的情况是不同的,如何行为也得因人而异。
【但是人各有志,尊重尊重。】
女子竟又与他想到一处去了。
陶渊明心中舒畅了些。
【到了下一段,王安石又说回了第一段提到的那个石碑,他认为人们以讹传讹把花读作华“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都是因为学者们不深思慎取,所以大家应该深思慎取,这也是他的人生态度。】
【我们从很多他的诗文当中可以看到他反叛的一面,并不是说王安石这个人叛逆,但他也是真的叛逆,可他的叛逆不是随意的叛逆,不是为了跟人作对而叛逆,他是经过深思慎取的。】
什么叫不是说他叛逆,他又是真的叛逆?
若不是幕中女子不说后面那句,众人都得被她说晕了。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许多人不能完全认同幕中女子的观点。
他们不信王安石所有的观点都是经过深思慎取的,若他真能做到深思慎取,他们还能吵成那样吗?
王安石这个人啊,就差了点深思慎取,其他的都算得上是不错的。o
【就像我们说的《读孟尝君传》,别人都认为孟尝君好,但他不觉得,他是乱说的吗?不是,他给出了理由,明明孟尝君有更好的办法。】
【他在《贾生》一诗中写到,“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
贾谊的事情我们是讲过的,大多数的人认为贾谊是壮志未酬不得君王赏识的,贾谊的遭遇固然值得同情,但是王安石却认为,贾谊的大多数提出的谋略都得以施行,怎么能说君王薄待了他呢?】
看吧。
王安石这个人的想法那就是和正常人不一样。
贾谊明明是被贬地方,所以才没能让他的才华得以施展,怎么到他这儿倒还应该满足了?
虽然众人都义愤填膺,但心中又暗暗觉得王安石说得好像也没错。
若他们想做的事都能被官家认可,而且都能被施行,他们就是被贬官似乎也能满足。
但是……那贾谊明明还可以更加受重用,明明还可以有更多的妙思能让汉朝变得更好的啊!
公元前176年,汉文帝四年。
贾谊近来颇受重用。
原来他被贬之时,他也是有些怨陛下的。
可是自从听了幕中女子的话,他就已经放下心中芥蒂了。
如今再听王安石这么一说,他心下动容,确实陛下待他是不错的。
陛下是个好帝王。
【“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自古以来不知道多少志士能臣官爵很高,但他们的言论都被帝王废除了。】
这话说得更没错了。
一个君主如何能完全听从臣子的话,若是那样做了,不就变成了一个傀儡了吗?
能像贾谊一样,提出来的法子都被君主采用,已经是很不错很令人羡慕的了。
众人不知不觉就跟着王安石的思想走了,等幕中女子说到下面的诗才反应过来,都不觉懊恼。
【他这首诗跟我们讲过的李商隐的《贾生》可以说是完全对立,一个认为帝王是对的,一个认为帝王是错的,然而你能说谁错了吗?着眼点不同而已。】
《贾生》?
众人皱眉,对啊!跟李商隐说的完全不同。
但是他们怎么觉得都对呢?
这真是太奇怪了。
果真是人无完人,事也没有完全正确事。
很明显那汉帝有功也有过,这两人竟都只看到了其中一点。
可很快众人反应过来,他二人似乎也没什么问题。
他们也并没有说对方的观点是不对的。
写诗这件事情本就不能面面俱到,只要把重点突出来,问题就不会有多大。
再者话不能说得太绝对,这点也很重要。
【正因为王安石有着深思慎取的态度,他才能写出这样的诗句,他希望学者在做研究发表言论的时候可以遵循这个态度。】
【最后介绍了一下同行的几个人,这首诗就到这儿结束了。】
众人听了王安石的文章都有些难受。
不是因为这篇文章不好,也不是因为太好而产生嫉妒。
这世界上诗文写得好的人太多了,若他们都嫉妒,那实在是与自己为难了。
可是王安石总有这样的本事,明明说的是好话,从他嘴里说出来,就总能让人产生不快。
这篇文章本来是好的,他却要教人深思慎取,他又做到了吗?
【王安石的这篇《游褒禅山记》水平很高,我个人觉得是比我们前面讲到过的《伤仲永》和《读孟尝君传》要高一些的,他基本的技巧没有变,摆事实讲道理,就这样。】
唐,元和年间。
白居易还是很认同王安石的。
王安石这样的摆事实讲道理,虽然艺术性也不算特别高,但却达到了他想要的效果,甚至比他给百姓看到的更加清楚。
谁说诗文之中就不能直接说些道理呢?
只要能加以润色,能把诗写好,那不就行了吗?
【但是这一篇的行文安排很妙,他的首尾相应很丝滑,前面的铺垫后面都能一一对应,没有一句废话,多读几遍,相信大家能有更多的收获。】
幕中女子将整篇诗都放在了巨幕之上。
众人只扫一眼就看清楚了王安石想表达的东西。
对此,赵祯是最满意的了。
他平日里要看如此多的奏折,有些人写得那叫一个又长又臭,若是都能写成王安石这样子,他看着也能舒服些了。
赵祯想,自己下来得想办法跟这些人提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