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1 / 2)

🎁美女直播

第165章

王安石

【一个文学家或许可以靠着感性的想象写出优秀的作品,但是一个政治家却少不得要有许多理性思考,正是因为王安石的双重身份才让他在写记游文时说出深刻的道理。】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白忍不住地想了想自己的那些作品。

若说他没有思考,他自己也不能承认。

但若说他有多少所谓理性的思考,那似乎也没有。

那么他也确实能写出优秀的作品,可他却不是一个政治家。

李白心中微微紧了紧,那他要怎么做,写诗前先思考?如此写出来的诗还是他的诗吗?

在一旁的杜甫自然将李白的反应尽收眼底,想起二人方才的打算,杜甫似是无意道:“我仔细思索一番,感觉你还是很适合去国子监的,我也想同你一处去。”

杜甫虽然觉得自己有些政治才能,但也比不上王安石这些人。

他是想“致君尧舜上”,可是他觉得幕中女子说得也对,“少年强则国强。”

左右如今圣人也不可能让安史之乱发生。

若是他们能教好那些孩子,那大唐的未来不就有希望了吗?

【在他的诗文中,处处都体现着类似这样的感觉。】

【霸王别姬的故事我们都知道,因为有着这个故事,许多人尤其是艺术家们会刻意地放大项羽的优点,从而达到一个更好的艺术效果。】

【“势窘而溢价”可以很好地用在项羽的身上,古今有许多文人都写过有关项羽的诗文,像之前我们讲过的李清照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她夸赞项羽,认为人们至今思念着项羽,是因为项羽宁死不屈的气节。】

公元1107年,大观元年。

李清照已经把扶月带回了府中。

府中的这几个姑娘们都是她挑选出来的,她们的胆子比一般姑娘的大,往往敢于与人对抗。

但是她们中大多数的人想法都还是那些老想法,最典型的一点就是她们认为她们的未来就应该是找到一个好男人嫁了。

唯独近来才跟着她进府的扶月心思通透一些,只是胆子也是真的大,有点没规没矩的。

方才见到书房摆着那突然出现之物,她竟还想上手摸,被李清照呵斥一声这才收了手。

所幸是巨幕突然来了,要不然李清照高低得好好说她几句。

这时听到幕中女子提到李清照,扶月比李清照还激动,望着李清照两只眼睛亮亮的,像是里面乘着星星似的,可刚刚被李清照说了,她这时也不敢说话。

见她那模样李清照也没搭她,是该磨磨她的性子的。

没忍住勾了勾唇,李清照又把注意力放到巨幕之上去了。

幕中女子这样提到她的诗句,是对她不认同?

之前幕中女子是说过项羽好杀,这她当然也承认,可这与项羽宁死不屈的气节并不冲突啊。

【而唐代诗人杜牧却和李清照有不同的看法,他在《题乌江亭》中写到“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他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忍辱负重才是真男儿。像我们知道的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也没有觉得勾践被迫求和丢脸,为什么呢,因为他后来重振旗鼓灭了吴国。杜牧认为“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项羽身边还有那么多优秀的人才,说不定还可以卷土重来呢?】

公元852年,大中六年。

杜牧最近的身子好一点了,全仰仗圣人派了御医下来帮他医治。

得了这样的荣宠,杜牧也很清楚,那是巨幕中女子的无形的帮助,他心中感激却也无法感激。

只能更加认真地看巨幕。

这首诗……杜牧顿了顿,这是要夸他和王安石一样多深思?

他认为自己这想法是没什么问题的。

不只是胜败乃兵家常事,就说这世间有什么事情是有定律的?

项羽死得太过于随意了。

哪怕是有一点点希望,他也不该那么轻易地放弃。

【事实是项羽已死,没人能知道他没死天下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悬念,但人们的作品中常纪念他宁死不屈,杜牧却另辟蹊径觉得惋惜项羽负气自刎,这样不与常人想法类似的议论常常出现在杜牧的作品中,像他写“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也是一样,他认为如果没有那场东风,赤壁之战或许就是曹操胜了。】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曹操一惊,他也这般认为的。

若不是自己倒了霉,他不一定会输给他们。

是老天没有站在他的这边。

即便当时他们实力有些悬殊,但他曹操又不是没有以少胜多过。

没关系,曹操认为老天不会一直站在谁的一边,他总还有机会的。

【从这两首诗我们可以看出,杜牧咏史很大程度上是带着一种理想主义去思考的,更多地是站在文人角度,赤壁之战曹操胜不过孙刘联军是事实,而项羽视人命为草芥,不管从什么角度来讲他的失败都是必然。】

【我们都说历史都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结合,或许没有那偶然的运气,必然会来得慢一点,但是你猜为什么必然叫必然呢?】

曹操瞬间黑脸。

他如何就胜不过孙刘联军?

什么必然偶然,他只信人定胜天!

罢了,过去之事都只任他过去,他会让世人知道,最后胜利还是属于他们曹氏的。

【针对杜牧写的《题乌江亭》,王安石在路过乌江时进行了反驳,写下了《乌江亭》一诗。】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他认为垓下之战败后,项羽已经大势已去,“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虽然江东还有人才,但不见得能再和项羽卷土重来。】

公元202年,汉五年。

说起这事情,感触最深的还得是刘邦。

他自己都觉得自己是有运气的。

他也不知道若是项羽还在,自己最后能不能坐上如今的这个位置。

但是他很清楚的是,如今大局已定,他胜了那就是他胜了,不管别人如何假设,那都是他胜了。

【王安石的这首诗仿佛是来打破我们对于一代霸王的美好幻想的,他站在政治家的角度,十分冷静地说出了他认为的观点,既是对前人的质疑,也表现了他自己的睿智。】

百姓们不明白为何这些后世之人会这般崇拜项羽。

那是多么可怕的一个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