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2 / 2)

🎁美女直播

他虽然骁勇善战,但是他并不顾百姓死活啊!

如今汉王称帝,时间虽不长,但他们的日子已经慢慢好起来了。

他们不想从前那样的日子,他们庆幸项羽乌江自刎了。

至于他的那宁死不屈,就让后世去崇敬吧。

【王安石有很多咏史诗,也写了很多对古人的看法,他还曾写过一首《杜甫画像》写他心目中的杜甫,像王安石这种偏向于现实主义的文人对杜甫多是推崇的,而他更称得上是极其崇拜。】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杜甫还以为元白众人对自己的偏好已经很明显了,没想到这王安石对自己竟是极其崇拜。

他也开始期待王安石对自己的看法了,当然,他也期待自己是不是能为王安石的变法提供什么支持,哪怕只是心里的支持。

【“吾观少陵诗,为与元气侔。”

他认为杜甫的诗都跟万物元气一样,我个人理解意思应该是能给人带来力量。“力能排天斡九地,壮颜毅色不可求。”

其力量可以撼动天地,表现出来的雄壮坚毅是常人能以达到的。从这几句来说,感觉还是挺客观的,当然了,也不是说杜甫的诗歌真的能撼动天地,就是夸张中的一种客观,这种力量是来自心理上的,而非现实意义上的。】

唐,元和年间。

“没错。”

白居易道,“就是这种感觉。”

他要的就是让人感受到自己诗中的力量。

从前他想让人看懂,并不只是简单地想让人看懂,只是看懂他的诗有什么用呢,这个世界又不是他的诗建造起来的,他希望读了他的诗,旁人能懂,能去行动。

【“浩荡八极中,生物岂不稠。”

在这天地之中,有各种各样的事物,这些事物美丑粗细难以分得清,丑妍巨细千万殊,竟莫见以何雕锼。”

但是杜甫都能将他们详细地描写出来。这就是我们之前所说的写什么像什么,其实很多优秀的文人都可以做到这一点。】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白记得幕中女子也是这般夸过他的。

渐渐地他也看到了杜甫诗歌中的魅力。

但他也意识到,他永远不可能成为杜甫,就像杜甫永远也不可能成为他。

不过,若是他们能一起教导学子,那他们的学生可以采他二人所长,那便是极好的了。

他对杜甫的提议很是心动。

【“惜哉命之穷,颠倒不见收。”

只叹杜甫命运多舛,一生困顿也不见皇帝重用,“青衫老更斥,饿走半九州岛。”

都老了还是一个小官,半生都在颠沛流离。青衫,可以跟白衣相对记忆,白衣是没有官职的人,青衫就是官职卑微的人,但这个要结合上下文,不是只有这一个解释。】

【“瘦妻僵前子仆后,攘攘盗贼森戈矛。”

之前的视频中讲解过杜甫,所以这里很好理解,他家庭贫困,妻子瘦弱,小儿子离世,而他还被逆贼困于长安,“吟哦当此时,不废朝廷忧。”

但是他那时候还是没有放弃为国担忧,还写诗为百姓叹息,他徒步投奔唐肃宗,“常愿天子圣,大臣各伊周。”

希望皇帝和他能像古代的明君贤臣一样,“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寒飕飕。”

他宁愿自己被冻死也希望天下百姓能有安居之所。】

这些内容都是之前在说杜甫时细细讲过的。

幕中女子再一提起,众人就好像又徜徉在了杜甫的世界。

那样的颠沛一生的杜甫,直到死都没能定下来。

有些人想,若是他没有离开,而是一直待在杜甫草堂,或许也能死有归处。

可是很多人也明白,杜甫的离开是必然的。

就算他的人留下来,但是心却也是没定下来的。

心在漂泊,身向何方已经不重要了。

【这么一大段都是对杜甫大半生的总结,杜甫无疑是悲惨的,但是他自己在困顿的时候却没有忘记心忧国事,他这样的精神显然是王安石所推崇的。】

唐,元和年间。

白居易觉得自己没有为民做事时也不就是把国事忘了啊。

他虽然坚持“穷则独善其身”,可他保全的是他的身体却不是他的心。

而他当然也是推崇杜甫的,但他与杜甫不同,他与王安石也不同。

独善其身,是为了有机会兼济天下。

【不过从整体来看,其实王安石是在杜甫的这种忧国忧民的情绪和白居易所坚持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中间徘徊的,总体来说,王安石他会相对灵活一点,说白了,他更适合当这个政治家,他也确实做到了。】

【只是他的失败不是他努力就能逆转的,这个世界从来不站在孤勇者的一边,他需要支持,更何况是在那样一个臣依附于君的年代,没有权威的支持,他的一切安排都吹弹可破。】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赵祯在心中狠狠地点了点头。

他承认幕中女子的话,王安石很需要他的支持,他也一定要支持对方。

能遇上这么一个连自己都不顾也要为大宋的人,不是那么简单的。

只要他态度强硬,王安石就能认真去做。

他给王安石足够的支持,大宋会好起来的。

【“伤屯悼屈止一身,嗟时之人死所羞。”

王安石认为如果一个人只是感叹自己的悲伤情绪与怀才不遇,那他便会为对方感到羞愧。由此看来,他还是倾向于杜甫这种气节的,“所以见公像,再拜涕泗流。”

所以在看到杜甫的画像时,忍不住参拜流泪。】

【“惟公之心古亦少,愿起公死从之游。”

像杜甫这样的人实在少见,他希望杜甫能起死回生,那他定要坚定地追随对方。】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杜甫轻笑了一声。

这人以后可是权倾朝野的宰相,竟然会说出这样孩子气的话。

虽然他也明白,这只是对方美好的愿望。

杜甫觉得自己或许并不能帮助王安石什么,王安石他原比自己厉害很多。

不过他心中依旧欣慰后世之人对自己的承认,若是他能做出点成就来,那就更好不过了。

【其实他说出这种话,就已经是在追随杜甫的精神了,相信如果杜甫真的能够看到,看到有这么多后人认同他一生的坚持,那他定也会觉得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