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2 / 2)

🎁美女直播

他想,神宗明白,王安石也明白。

【神宗焦头烂额,最终罢免了王安石的宰相之位,反对派获得了初步的胜利,在这时候王安石第二次知江宁府,但是这时候神宗其实只是犹疑并没有完全放弃,于是意识到吕惠卿想要彻底取代王安石时,王安石就又被召回,并在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重新担任宰相职务。】

但是这时候,变法之势已去,王安石也无力回天了。

这些事情都是苏轼看着过来的。

再说起,他便像是又经历了一遭,心里想通了许多的事,同时心中也有些许的惆怅。

【正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王安石的这次改革也是一样,没有一次成功,后面就更加艰难,王安石意识到组织内部出了问题,他也得不到更多的支持,他知道,变法应该是难以成功了,所以便托病请辞,但是这时候神宗还对他们的事业抱有希望,不同意他的离职。】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王安石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如今再执着又有何用呢?

事情的发展果然是如他所想,那时候的他们,哪怕是退了一步,接下来的路也都更难了。

而且就他一人,终不能成事。

所以不光是他不能退,他们都不能退,可这似乎比退后重拾信心还要更加艰难。

所幸,所幸他还去试了,至少没有多遗憾吧。

若是……

王安石竟也一时想不起来该如何避免遗憾。

那种情况,他如何能要求皇帝义无反顾地站在自己这边呢?

皇帝考虑的远比他需要考虑得多。

似乎,难以破局了。

【直到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王安石长子王雱病故,王安石悲痛欲绝,他终于还是辞去了宰相一职,新法的那些法令就是从这时候开始陆续废止,在这之后,王安石便一直隐居江宁。】

王安石蹙眉。

他的儿子。

他如今尚未有子,听到这样的话也只是皱皱眉头。

那事情距离如今还有三十多年,即便是最令人悲痛的事情,而今也只是在他叹息功业难成的心酸中加了一层心酸。

他开始隐居,他的仕途也当结束了。

奋斗那么一场,似乎也不枉一生。

王安石抿唇,想从中找寻一些启示。

可是怎么也想不出。

突然,幕中女子曾说过的一句话飘入他的脑中,“历史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那此事的偶然性是什么呢?

【虽然王安石变法得罪了许多的人,但是他退的时候神宗还在,神宗放弃了变法,但是怎么说呢,相当于王安石就是他青春志得意满时的奋斗伙伴啊,即便退了,当然也要护伙伴周全,所以不同于那些变法后很惨的人,王安石最后还是全身而退了。】

青春志得意满时的奋斗伙伴。

许多人都被这样的描述所吸引了。

他们这些人大多数都有一个建功立业的梦想。

哪怕是在地里干活的农民,也仰慕那些拿笔的大臣、提剑的将军。

能有皇帝作为伙伴,这王安石是多么地幸运啊!

他虽然失败了,但他做到了许多人都未曾做到事情。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白和杜甫都十分羡慕,尤其是李白在经历过供奉翰林一职之后,他才真正体会到建功立业的难处。

很多时候,不是没有路子,而是顺着一条道路前行,走到了头却发现是条死路。

他想宋神宗一定是懂王安石的。

虽然王安石没能成功,但是有宋神宗懂他,夫复何求啊!

【公元1085年,元丰八年,神宗离世,标志着王安石变法彻底失败,北宋新旧党争全面爆发,史称“元佑更化”,也就是“元佑党争”。】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说到这事,苏轼的表情怎么也无法放松下来。

因为这事,他们多少人遭了殃。

可是他也明白,正如女子所说,一朝天子一朝臣,若是那些人不排除异己,那朝堂上将会继续保持混乱,于他们无益,于大宋也无益。

没想到他刚想到此处,幕中女子也提到了他。

【这也是苏轼人生的第二个转折点,第一个就是乌台诗案嘛,司马光重新上台后,苏轼觉得他们太极端,觉得新法也有可取之处,被许多人反对,他不融于新党,又忍受不了旧党,宁愿自己被外放,也就开始了一直被贬贬贬的生活。】

【而与此同时,王安石也正在江宁度过他人生的最后一段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