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王安石
最近几次幕中女子讲预告的方式有所变化。
这回她没有消失,而是接着讲了起来。
【我们要讲的就是盛唐时期多才多艺的文学家王维,在很多人的排列中,他是除却李杜之外的唐代老三,但是在当时,王维的地位却一点也不比李白、杜甫差,不管是其社会地位,还是文学地位。】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王维在收到那小琵琶时就已经有预感幕中女子可能会讲解到他,没想到来得这么快。
不过这一次女子为何没有抽奖呢?
【他的诗给我们的感觉就是艺术性极高,但是其思想性是不如李杜的,李白也是因为思想性的问题一度被杜甫比下去,然而在唐朝,尤其是他们还在世的时候李白算是碾压杜甫的,甚至杜甫虽然也有名,但他的诗还曾受到嫌弃。】
杜甫抿了抿唇,也不甚在意了。
先时嫌弃他的,如今还不是客客气气的。
若不是他和李白一路遮掩着,只怕路上都不知被堵多少回。
世间之人大抵如此,欺软怕硬、慕强凌弱,看他们如今有用了,这才贴上来。
【造成这样的原因我们并不能说是盛唐时期的人没有欣赏水平,如果那时候的人没有欣赏水平,那怎么可能留下那么多震惊世界的瑰宝呢?】
【其原因还是我们先时提到的一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并不只是指政治,它分为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而文化艺术就属于思想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唐朝时期经济十分发达,这就导致了人们更多地追求一些精神享受,注意,这里说的是享受而不是思考。】
众人先时就在想这上层建筑的含义。
很多人已经解析为了朝堂中的政务,如今一听,连文学艺术也包含其中,就又提升了他们的认识。
但是后一句众人却没太懂,为何要强调是享受而不是思考呢?
难道他们经济发达就不用思考了?
【这个现象其实我们自己不好说,类似于“国家不幸诗家幸”,很多著名的思想家像孔子、孟子、苏格拉底、马克思,这些人都是文明古今中外的超级大思想家,然而他们所处的时代大多大动荡大混乱,他们自己的人生也不平顺,这样的背景使得他们不得不去思考怎样才能改变这个世界。】
虽然众人不知道苏格拉底和马克思是谁,但他们知道孔孟啊!
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儒,那时代确实是大动荡,他们所思考的,那就是如何让世界变得更好,如何建立一个有序的克己复礼的社会。
【假如他们都身处于一个大好的盛世,能产生的不满情绪就是自己的日子为什么不能更好,自己的才能为什么得不到施展,而大多数人也只能是感叹周围的美好,所以在兴盛时期的汉朝才出现了铺张扬厉、文才繁茂的汉大赋,在盛唐时期也是如此。】
一提起汉大赋众人就都明白了,这个例子众人都看过很多次了。
意思大体就是在好的年代,出现的作品一般能与之相对应,若是乱世,作品中便自然会有许多生灵涂炭,而在诉说苦难的同时,人们自然就会思考该如何逃离苦难,那思想性也就有了。
【然而史学上的盛唐和文学上的盛唐是不一样的,史学上的盛唐从唐高宗李治即位一直到安史之乱前夕,而文学史上的盛唐却是从开元年间到安史之乱前夕,为什么呢,因为在开元年间盛唐的这一批文人初出茅庐,年岁还小的也是在那土壤中长大,而安史之乱时大多年老,杜甫算是活得比较久的一个,也是因为这个经历,杜甫得以写出那些堪称诗史的作品。】
咦?
众人心中浮现不好的想法,但却又觉得不对。
因为这样的经历才能写出好的作品,那从文学史上来说不是越是乱世越好?
但这肯定是不对的啊!
若是非要乱世才能写出好的东西,那他们宁愿这世上永无文学!
然而,很快,幕中女子便解答了众人的疑惑。
【但是就算没有安史之乱,杜甫的性格和经历也注定了他的想法会比李白的多,而王维恰恰是将这些想法抛开了。佛门,讲究的就是一个四大皆空,那他的思想性自然就没有那么足,不过他又正好出现在盛唐时期,出现在那个并不需要思考太多的年代,他的作品顺理成章地就受到追捧了。】
原来如此,如果王维不是出现在盛唐,那他就不会那般受到大家的欢迎了吧,众人如是想。
若是在一个乱世,王维肯定就如同他们一样寂寂无名了吧。
这么一想,许多人开始欣喜,那这王维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嘛,只不过是恰好生对了年代罢了,他们没能有个好的前途,一定是没能生在一个好的年代吧!
【然而,假如王维不是出现在盛唐,他写出来的作品那肯定就会有所变化,这些作品都是顺应时代而生的,所以他们的成就也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
就这样一句话又将那些沾沾自喜的人彻底击垮了。
【还有一句话也是真相,那就是“文好可破”,不管在什么年代,遭遇什么,要想在文学上受到认可,写出的作品也得是顶尖,要不然为什么在盛唐那么多信佛的人,就王维一个人被称为诗佛呢?那么多如同李白一样放荡不羁又壮志未酬的人,为什么单单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的诗圣之名同理。】
【许多时代虽然有主流的文学,但是也并不只是有某一个题材或体裁受欢迎,只要写得好,那就会有人买账,即便像杜甫这样,在当时很多人不认可,那李邕一类对其不还是趋之若鹜吗?】
这下许多心存侥幸的人彻底失去了信心。
世间果然没有一条道理是快捷方式。
不管他们走哪一条路,那都得有真本事才行,不然就算是站在高处也只能是摔得更惨。
【其实说了这么多,我的意思就是王维的整体作品确实比李白杜甫有差,但他也是一个很优秀的诗人,这是很多的原因造成的,也不用纠结于比较,他的作品中自然也会有李白杜甫比不上的地方,不知不觉就说多了,具体的等我们到正片再慢慢讲解。】
幕中女子这样滔滔不绝,让人都差点忘了她在说预告了。
不过众人希望她多说些,他们都想知道后世对于他们的所有的评价。
每每听完总能受益匪浅。
【王维他有很多兴趣爱好,或许可以用我们之前的一个流行词来形容他,叫做“斜杠青年”。】
【他首先是一名唐朝的官员,最高官至尚书右丞,这官位虽然不是很高,但也是李杜二人可望而不可及的。】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但凡说到做官的文人,李白和杜甫总要被拿来被对比。
这就是名声太盛的负担吧,二人想。
【其次他是一名优秀的诗人,他号称诗佛,大约因为信奉佛教的缘故,他的诗总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诗中常是山水田园之景。】
知道的众人无不点头赞同。
他的诗和孟浩然的诗都是山水田园诗居多。
不过之前幕中女子不是说过吗?
他二人是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人物啊。
【再者他也是一个佛教徒,号摩诘居士,这算是他的家学渊源,他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便带发修行,而他也是精通禅理,常年吃素,所以我们读他的诗也带着禅理,也感觉素素的,少有人间烟火气。】
“不食人间烟火。”
有人故作高深地念道。
众人却纷纷附和,“正是,正是这感觉。”
大家都是吃五谷杂粮,难道这就是佛门的力量?
【王维还是一个画家,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他的画中不仅有诗意还有禅意,他开启了文人画的传统,也开创了山水画南宗,因为画画得好,还曾因为这个技能救过他一命。】
“这么多名头呢!”
街头茶楼,许多人对这王维更加敬佩了。
什么文人画的传统,什么山水画南宗,一听就很厉害。
这些生活在天宝年间的许多没有受过苦的人最欣赏的就是王维这样的有才华的人。
【王维也是一个音乐家,在音乐方面有着异于常人的天赋,据说,有一次他观画,从一幅奏乐图看出图中所奏的乃是《霓裳羽衣曲》的第三迭第一拍,他诗中的音律美也是许多文人所没有的。】
公元978年,太平兴国三年。
同样精通乐理的李煜自然知道这多么地难得。
王维确实是个能人。
李煜夸赞一番后,在心中默数自己的身份。
皇帝,不行,亡国之君,不值一提。
诗人,他的诗在这些人跟前依旧不值一提。
词人,他定然算一个。
师者,如今算是了。
【除此之外王维还是一个园林设计师,因为唐代经济的繁荣,除了宫苑园林之外,别业也随之兴起,辋川别业也就是王维在辋川的别墅,是由他一首建造的,这辋川别业依自然而建,是古代别墅园林中的代表作。而王维很多的诗作灵感都是源于他的这座别墅。】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王维听着这有些陌生的称呼,微微有些讶异。
其他的名头他都能认下,这园林设计师……
后世竟还有这称呼,也不枉他如此尽心尽力地打理这园子。
【王维跟李白所处同一年代,相对于李白来说,他的仕途可谓是顺利了许多,他出身名门,年少及第,然而即便是赢在了起跑在线,一生名利双收,最后也算身居高位,但是他的一生过得也并不顺畅,别人都是起起落落,而他是起起落落落落落,而且他也像陶渊明一样一直处在想隐想仕的矛盾之中。】
东晋。
陶渊明一惊。
这样一个生活在盛世的人物,竟会跟他一样。
何故?
【因为种种特殊的经历,王维最终变成了半人半佛,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算是文学史上一个特别的传奇人物。】
【我们一起来期待一下斜杠青年王维的一生吧,记得一键三连哦。】
时间一晃,几日过去。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众大臣已经好几日都未曾睡过一个好觉了。
朝堂上依旧吵闹得紧,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道理,每个人都对自己的道理坚信不疑。
紫宸殿。
赵祯起先还有些着急上火,几日之后他已经能够很平淡地看着下面吵闹的一群人了。
偏偏这些人吵归吵,非得他给出一个决定,他决定了又定会遭到反驳,看来还真是他太软弱了。
“陛下,如今变法迫在眉睫,熙宁变法之举措虽有些过,或可改而试之。”
“陛下,万万不可,宋室南渡皆由此起,就算要变,也断不能运用此法。”
“陛下……”
赵祯双手交握,宽袖至于膝前,众人并不知他袖中的手是放松的还是青筋暴起,也没有人去在意,他们今日只想让官家做一个决定。
沉默半晌,才听台上人道:“众位爱卿是否是要朕的一句话?”
此问一出,把众人给问愣住了,这是何意?
众人面面相觑,没人能懂赵祯的意思,许久才有那胆子大的回答道:“请陛下明示。”
“我明示了尔等就会听?”
赵祯紧跟着问,话中竟带着咄咄逼人之感。
这话倒是问得众人有些骑虎难下了。
若是肯定了官家这说法,那岂不是不能反对了,但若是不肯定,那谁敢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