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2 / 2)

🎁美女直播

在各个地方,许多人都忍不住地发出感叹声。

这些是他们这些贫民百姓难以见到的场景,即便是在大家上也是偶尔能看到匆匆而过的富人。

但事实是,许多人一辈子都去不了繁华的街市,像接待李杜二人的老柳便是如此。

“小老儿见到过的最风光的就是衙门大老爷家的公子,那公子只是手持一柄铁剑戴了一根玉簪,已是我等见了就要避让的了。”

若不是这巨幕的出现,他们怎么也见识不到这样的场景。

不过这时候他也没有太过于大惊小怪,毕竟早在先时幕中女子早就已经说过许多类似的人了,只不过先时老柳无人可说,这时候能有两个倾听的人,自然话就多了一些。

老柳本是随口一说,却没想到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李白和杜甫二人如今虽有些窘迫,但他二人身边也不乏权贵。

虽然他们不认为所有人都能和权贵搭上什么关系,但只是远远地看上一眼当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如果不是他二人为了躲着人往这小路而来只怕永远也不会知道竟有人会把见权贵一面当成奢望。

看来这人间百态,他们了解得也还是不够。

【“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

她家雕梁画栋的楼阁遥遥相望,楼下是各种桃红绿柳。在脑子里过一下就跟那风景名胜区似的,“罗帷送上七香车,宝扇迎归九华帐。”

他们家的车是用七种香木而制,上面还挂着绫罗帷幔。是真正的宝马香车。仆人们举着宝扇,把她迎回绣着九花图的彩帐之中。】

【“狂夫富贵在青春,意气骄奢剧季伦。”

她的丈夫正是青春得意时,骄奢胜过很有钱的石崇,季伦是石崇的字。“自怜碧玉亲教舞,不惜珊瑚持与人。”

他自己教导舞姬跳舞,名贵珊瑚送人说送就送。“春窗曙灭九微火,九微片片飞花琐。”

他们在夜间寻欢作乐,直到天亮方才散去,灯烛的影子一片一片落在窗户上。】

长安。

一听骄奢胜过石崇,众人纷纷变了脸色。

那可是石崇啊!西晋时期著名的大富豪。

虽说如今长安城富豪乡绅多,能与石崇比肩的怕还是能数出来的。

本来呢,只是富也没什么问题,可是这石崇那是劫商而富的啊!谁愿意和他扯上关系?

而他们这些富商之所以能成为富商完完全全靠着正经生意做起来的寥寥无几,谁家没点子不足为外人道的事,就是不知这王维说的哪一家了。

一时间城中富人都惴惴不安,想着若能躲过这一劫定是要设摊施粥做些好事赚取些好名声。

好在是幕中女子没再深入这个话题。

【“戏罢曾无理曲时,妆成祗是熏香坐。”

她整日玩乐,都没有时间温习曲子,化了精美的妆容,也只是熏个香闲坐罢了,“城中相识尽繁华,日夜经过赵李家。”

她相识交往的都是城中的富贵人家。“赵李”指的是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和婕妤李平,都算是富贵之家。】

这些话让众人想得很多。

意思这家富人和皇室外戚走得近?

这可不能细想,细想之下直叫许多人对号入座,心中难安。

【“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

谁能怜惜那貌美的越女呢,因为贫贱只能在江头独自浣纱,越女指的是西施,西施在年轻时候很贫穷,这里应该是一个对比,西施也是四大美女之一,貌美如花却因为穷只能在江边浣纱根本碰不到那什么香车宝马,这其中或许有对怀才不遇者的同情,但是因为这是王维年轻时候的作品,我们对他的经历也不是很了解,所以并不能确定他有没有这样的想法。】

【不过诗中肯定是有对上层社会的讽刺的,这首诗的主题有点接近前面说过的《过始皇墓》,都讲了铺张浪费,说明王维还是一个比较节俭的人,我们从他后面的经历中也能看得出来,不说多节俭,起码是不会挥霍无度。】

许多百姓却不能认同幕中女子的话。

他们可还记得,那王维在辋川有座别业,这还节俭吗?

但是他们却又并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

人家自己用自己的银两,就像李白仗义疏财,他们虽不喜,虽不平,可到底跟他们没有关系。

他们又不是仇恨富人,他们仇恨的是那些剥削他们的人。

【这首诗整体其实也挺简单的,从表面来看,它就是描写了一个洛阳女子,应该说是贵妇的生活,她的衣食住行,她的侍女、丈夫以及交往的人。其实就是半真半假地描写了上层贵妇群体的现状,毕竟他不可能知道女子在家中熏着香静坐吧,在古代社会,许多女子嫁一个有权有势的人基本就能一生富贵,相反就会受人磋磨,在那个时候女子依靠男子。男子负责赚钱养家,女子在家相夫教子就是很理想的生活了。】

对啊!

许多女子很是赞同,幕中女子先时还批判这种观点,这日子多好啊。

然而,这些女子大多都是没嫁过人的。

公元1107年,大观元年。

李清照看着几个姑娘向往的眼神蹙了蹙眉。

还是年纪小了。

她说:“你们真以为嫁个有权势的人就真能一生无忧了吗?”

这话问得众人皆是一愣,可是李清照却没有说下去,而是继续看巨幕去了。

几人心里都有些打鼓,本来她们是在一起看书练字的,巨幕一来却突然被叫到一处,但她们来了夫人却只是教她们看巨幕什么也不说。

这时候开口却又是这样一个问题,实在奇怪。

从一开始就很奇怪。

她们这些人前后进府,都是被夫人从外面捡来的,原以为是来做侍女,但没想到夫人好吃好喝地供着她们还教她们读书习字算账,却又没提缘由。

若不是对方是鼎鼎有名的才女李清照,她们都要以为对方是要把她们教出来做那些勾当了。

她们虽然穷,却不至于做那种事,然而就算仍心有疑虑,可她们没有去处,也只能过一日算一日了。

【这里能看出王维前期的诗还有一个特点,还算有点烟火气,写点日常见闻,还没有发展到后期的那种禅意空灵的状态。】

东晋。

烟火气三字并不难理解。

但陶渊明觉得他这烟火气怕是差了点吧。

是见闻却不太日常。

【公元719年,开元七年,王维参加京兆府试中举,什么叫京兆府试,这要说到当时的行政区域划分,在唐太宗时,行政区域按地形划分为了十个道,其中京兆府就属于关内道,到了公元733年,开元二十一年,李隆基分十道为十五道,其中京兆府属于京畿道。】

【这个京兆府试就相当于现在一个市的考试,别以为一个市的考试就很简单哈,这可是京城,王维中举,《赋得清如玉壶冰》就是他依据考题作的诗。】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这首诗王维还记得,因为历来众人对他的这首诗都是褒贬不一。

在他看来,那时的诗确实是不如现在的,想来就是女子所说的少了些积累吧。

王维手中把玩着那个小音箱,结果不小心碰到开关,那小琵琶突然就响了起来,吓了他一跳。

这东西他是怎么也没研究明白为何会响,可是人人都知这东西是巨幕中来,他也不敢给旁人看,只能自己私底下研究。

【在这一年,王维还写了《李陵咏》和《桃源行》等诗,这首《李陵咏》是一首咏古诗,表达对李陵的同情,我个人把这首诗和前面的《过秦皇墓》和《洛阳女儿行》划分为同一类,都是王维年少轻狂时期的产物,当然了我不是说王维在年轻时做了什么不得了的事情,只是相对于他后期来说年少轻狂了一点。】

关于这一点,王维是不否认的。

他觉得谁都有个年少轻狂的时候,他那时候作诗确实颇有些不管不顾的味道,可如今已不会如此了。

有些话不能说的就不必说,有些可旁人说的他也不必说。

【年轻时候总是朝气蓬勃,敢想敢做,有那种大不了重来一次的勇气,在这个年龄阶段通常是最容易成事也是最容易犯错的时期,相反年纪增长后,瞻前顾后,做事考虑得会更加全面一点,而王维前期的这些作品就体现了他这个年纪该有的一些状态。】

幕中女子这话却是让王维愣了愣。

这是觉得如今的他不如从前?

瞻前顾后,怎么听也不像是在夸他吧。

【而另一首《桃源行》正好是他山水田园诗的前奏,这首乐府诗脱胎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要想真正地了解王维,陶渊明和谢灵运是绕不过去的,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首。】

东晋。

先时听到《桃源行》三字时,陶渊明就猜测会不会跟自己有关。

毕竟早前女子就说过这王维诗作跟他的诗作是有关系的。

果不其然。

但是陶渊明倒是没想到,他会直接写桃源。

【我们在看的时候可以对比一下这首诗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不一定要比谁好谁不好,每个人的感受不同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但是从对比之中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理解他们两人的写作风格,如果接下来有比较的评价就仅代表我一个人的观点啦。】

众人嗤笑,这幕中女子神通广大,竟像是怕得罪他们这些看客似的,总不愿意站队。

但若说是怕得罪他们吧,她又什么都不在意什么都敢说,谁的缺点干的坏事都往外说,实在让人看不懂啊!

【“渔舟逐水爱山春”这里渔人的背景他没有花笔墨,而是提炼成了“渔舟”二字,然后把更多的笔墨放在了周围的风景上,“逐水爱山春”这儿仿佛是说渔人是为了追逐美景而去,但他的身份是渔人,所以更准确的说应该是为了美景而忘了自己的渔人身份,而《桃花源记》里面的渔人是先迷路再到了挑花源,“两岸桃花夹古津”,古渡口从两岸的桃花林中露了出来,景色是极美的。】

陶渊明沉思了一下,这是改变了他的文的意思,但又没有完全改变。

他觉得王维的似乎还更好一些。

自己的文中,渔人是无意之间进入桃源,顺便看了一下美景,而王维的诗中,多了渔人被美景吸引的一部分。

这般美景,任谁看了也是会爱上的,那才是他心目中的桃源。

陶渊明下意识地撇了初具规模的桃源深处,微微点了点头。

他们此处的风景定是能让人流连忘返的。

只看外人进不进得来了。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桃花太好看了,忘了路程的远近,行至水源尽头也没见到人,还有一个版本是“行尽青溪忽值人”,就是遇到了人,我感觉还是没遇到人更符合原作吧。】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一开始从蜿蜒的小路进去,随即豁然开朗,这里跟《桃花源记》差不多,我个人体感是原作的描述会更有层次感,但文章肯定比诗作更容易表现。】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王维可从没想过要跟陶渊明比。

如今一比起来,他就有点关公面前耍大刀的感觉。

他那时候的诗如何能与田园诗鼻祖相提并论,实在让他惭愧。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远看、近看,是很符合原作的,虽然原作没直接说远近,但我们可以看出来它是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写到了“鸡犬相闻”又写到人,这里也是一样后面写人,下一句“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表现这些是秦时人,为什么他们还穿着秦时的衣服呢,这里没说,但是渔人怎么知道是秦时人呢,从他自己的对古代服饰的了解,还是这些农人的讲解,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空间。】

许多人看着王维的诗,也还是会下意识地在心中与原作相比。

在大多数人的眼中,两人写的那都是极好的,至少自己当是写不出来,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在其中挑挑拣拣。

有人说觉得王维不过是换了个说法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

有人又觉得王维将有用的信息都集合起来,读起来更有韵律了。

此时的他们仿佛都是一个优秀的评论家。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他们在这个地方安家建了这么一个世外之地,“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悠闲感。然而,这份悠闲就因为渔人的到来而被打破了。“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他们都很惊讶渔人的到来,但都对外面的世界很好奇,争相邀请询问。】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这儿又转到下一个景色,早晨人们扫洒街巷,此处的花也开了,那些渔人樵夫等到傍晚才乘船而归,依旧是桃源悠闲之景。】

如此美景,如此作息,远离纷争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

但是自古以来儒家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告诉他们,他们不应只安于享乐。

【看过了美景,渔人才开始追问此处的来历,“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因为避难来到此处,解释了前面的“未改秦衣服”,因为这里犹如人间仙境,大家便没有再离去。“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从此他们在这里不管外面的事情,就守着这片世人寻找的方外地。】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渔人承认这地方很好,但是他却念着自己的家乡,所以还是得离开。“】

隔着时空,众人都感受到了那个渔人的不舍。

但他终究不属于桃源,因为他有他要做的事,他要履行自己的责任。

若是可以他倒是可以在功成名就之后再来此处。

【然而,等他出去后又想念着世外桃源,“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终于还是辞家来寻找这地方,谁知道“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还以为来过就不会迷路,结果眼前山景都变了,“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

当时只记得山林幽深,绕了好几道弯来到桃林,“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又是一年的春天,桃花与水都在,桃源去已不知何处去寻了。】

虽然早知此结局,看到此处,众人还是忍不住低落。

渔人就是他们每个人,他们每个人都在渴望着人间仙境。

可很多时候即便他们到了人间仙境,却又舍不得凡尘俗世,在凡尘中又念着那人间仙境,如此循环,恍恍一生。

【从内容主题来说,这首诗和原作是差不太多的,都是表达对这样的不收纷扰的世外田园的向往。从写作上来说,两个体裁不同,不好对比。】

【我们再来整体看王维的这首诗,其中已经开始有了他后期作品的一个特点:韵律感。】

【从一开始渔人看美景到进入桃源是 比较悠闲的状态,中间有一个小小的冲突,就是找不到路的时候,而进了桃源之后,渔人被桃源的来历与风景所吸引,给我们的感觉就是一种好奇,感觉处处都是平淡中带了点惊喜,但是他念着自己的家不得不离开,情绪下沉,节奏稍缓,可是回去之后他又实在觉得这是个好地方,于是辞了家人匆忙寻找,结果却遍寻不得。】

【从“出洞无论隔山水”一直到最后,这几句节奏很紧凑,仿佛让我们也开始跟渔人一起着急起来,为什么怎么找都找不到呢?“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物是人非、怅然若失,各种情绪都在这两句中,让人回味无穷。】

“我就说吧!”

方才提到韵律那人沾沾自喜道。

众人纷纷点头,看向幕中女子曾经教过的节奏的变化曲线,竟跟他们方才看诗时的感受那般相似,不免啧啧赞叹。

【《桃花源记》因为篇幅比较长,所以很多内容都交代得很清楚,读起来就十分丝滑,但是《桃源行》就是典型的意在言外,很多话并没有清楚地指出来,就会有一种带了点陌生化的感觉,整个诗的意境其实是有拓宽的,而且王维“诗中有画”的特征在这首诗中已经有所呈现,只不过这时候还不算太明显。】

【另外不仅是他,还有韩愈、王安石等人也曾经写过相关的诗词,但因为他们的经历不同,他们所写下来的作品都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他们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