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王维(捉虫)
【下期视频咱们继续聊一个住别墅的大文人吧。杜牧,字牧之,因为晚年一直住在自家的樊川别墅里,所以被称之为杜樊川。他是杜预之孙,和杜甫同宗,其古体诗也受到杜甫的影响。】
众人记得这个杜牧,他不是唐朝的吗?
还有没有完了,为什么不是唐朝就是宋朝,难道其他时候的文化就真那么不堪?
明明他们这时也有许多著名的大文人啊。
许多朝代的人都开始不满了,尤其是那些统治者们。甚至有些人已经把发展文化当成了接下来的第一要务。
【杜牧受到杜甫影响的恐怕不止诗歌,他还与杜甫一样不屑逢迎。】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听到这样的话,杜甫皱了皱眉,跟他一样,跟他一样能有什么好下场?
但是杜甫心中却又有些自豪,他认为他们杜家的人就该是如此有骨气的。
所以说幕中女子似乎不喜欢文人自命清高,可他依旧坚持自己是对的。
有些事情可以轻易改变,但有些坚守却必须坚持。
【他精通兵法,诗负盛名,却也生性风流,放纵不羁。】
唐,元和年间。
说起风流,白居易和元稹二人不由地挑了挑眉。
这样一来又要被女子批判了吧。
【早在很年轻的时候杜牧就曾经熟读兵书,还写了十三篇《孙子》注解,在唐宪宗时还曾献计平虏,被李德裕采纳,但是这样一位少年却并没有走武将之路,或许是他觉得学武救不了唐朝人?】
幕中女子似乎是在开玩笑,但是却让许多的人都大吃一惊。
什么叫学武救不了唐朝人?
不学武他们能学什么呢?能靠着文人就阻止藩镇割据?
若是没有他们那些武将们,安史之乱能够平息吗?
还是其他的什么原因呢?
有时候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许多人都将她这话放在了心里,打算回去好好琢磨琢磨。
【他在二十三岁便写出著名的《阿房宫赋》,留下“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这样的话,借古讽今,直指当朝统治者。】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嬴政半眯着眼思考她的这句话。
这话他可不太认同。
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他这个位置。
统一天下谁都想做,可为什么是他呢?这些后人未曾想过吗?
嬴政统一天下,那确实是天时地利人和,至少很多后世帝王都是这样认为的。
不只是秦朝如此,其他朝代亦是如此。
内里出了问题,灭亡只是迟早的事。
【他二十六岁进士及第便被授予任职要求极高的弘文馆校书郎职位,后又被牛僧儒看中,居住在扬州,负责淮南节度使府中的一些工作。】
许多没有反应过来的人感觉这杜牧还是可以。
年纪轻轻中了进士,又得了个不错的官职想来,只要不出什么岔子,未来定是有大的作为。
但是今日既然说到他了,那极有可能就是出岔子了。
果不其然,接下来幕中女子立马转了话锋。
【这儿问题就来了,我们之前说李德裕采用了杜牧的平虏之策,李杜两家还是世交,李德裕谁呢?牛李党争李党领袖,而牛僧儒这个人正是牛党领袖,杜牧和李商隐一样,同样都被困于牛李党争难以出头,这或许也是他们被并称为小李杜的一个原因吧,苦笑。】
幕中女子说着脸上真就露出笑容来。
公元852年,大中六年。
李商隐也跟着无奈一笑。
这算好还是不好呢?
至少他还有一个同行之人?
其实同行的又何止他二人。
【党争一直是封建王朝内部统治中出现的一个很大的问题,许多王朝在党争中消耗元气甚至导致灭亡,像东汉时期外戚与宦官之间的斗争,唐朝的牛李党争,紧接着北宋的元佑党争,后来明代文官与宦官之间的党争,带给王朝的几乎都是毁灭性的打击。】
公元697年,武则天神功元年。
武则天真的是越来越看不上这些李家的后辈了。
不是这问题就是那问题,问题就没有断过。
可是她嫌弃归嫌弃,却也不打算真的就这么放弃。
安史之乱的事情还算好办,难的是藩镇割据。
而这党派之争自是不必说,她也是要管的。
【党派之争出现的最根本原因其实还是利益之争,其实解决办法也很简单,那就是加强皇权,大家都想争是吧,那就谁也别想要。但是呢,这时候皇权高度集中的弊端就出现了,办事效率低下,皇帝专权独断,不听谏言那错误决定肯定是会更多的,而且通常皇权集中和党派之争还不是非此即彼,还有可能同时存在。】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利益之争,这也算是千古难题了。
不能皇权高度集中,那要怎么办呢?难道要让皇权旁落吗?
李世民的神色凝重起来。
要知道现在不只是他,他要求了所有大臣在看巨幕时要抱着学习的态度去看,最后还要提出自己的想法。
可是幕中女子很多时候所想的与他们的想法有很大差异,所以李世民下这样的令其实是冒了很大风险的。
这就逼得他不得不再多想一些了。
【明朝的党派之争特别严重,它本质上就是皇权集中导致的,朱元璋废丞相设内阁,导致内阁大臣之争。后来朱棣清君侧夺皇位后,他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设立东厂,重用宦官,又扶持了一大势力。嘉靖皇帝朱厚熜利用张居正等人制衡严嵩等人,又利用内阁大臣互相制衡,也是党争的重要推手。】
朱元璋的眉头越皱越紧,越皱越紧。
他们大明的文人是一个不提,但说到这些乱七八糟的事儿,倒是少不了他们。
还有就是朱棣之事,他不知该如何处理。
每次幕中女子提到他,似乎都是在夸赞他。但是,他那可算是谋反。
更为重要的是朱元璋想知道,他想知道朱棣那样做的原因。
【这三个皇帝已经算是明朝很不错的皇帝了,而他们实施这些政策的时候确实也是取得了很明显的成效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变化,管束社会的规矩是要变的,所以为什么从古至今都逃不开改革二字,当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匹配的时候,就容易出乱子。】
这一点没有人能够反对。
从古至今一切都在变,规矩在变,制度在变,律法也在变。
所以他们不能一成不变。
只是这变确有风险,就看要怎么变了。
【这其中涉及到的东西可就多了,咱们也不是很懂嘛,反正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变化的, 可是为什么古代那么多变法,最后都那么惨烈呢?王安石变法还算是好的了,但是依旧付出了许多的代价,而且变法并不彻底。】
【就拿王安石变法来说,北宋的问题是在宋仁宗时期出现的吗,不是,早在北宋开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到宋仁宗时期都过了几代了。】
认真思考这些的人都是老狐狸了。
不过一点拨,他们就明白了这其中的含义。
不是王安石变法不行,而是那些反对变法的人经过几代的积累太强了。
【一个问题积累几代后,王安石变法已经是迫在眉睫了,就算没有王安石,也会有李安石,赵安石,或者说如果没有王安石变法,北宋依旧会亡于积贫积弱所导致的一系列的问题,但是如果早在问题出现时就开始微调,哪怕没办法完全解决,也能为后面的变法减小阻力或者说是让王安石等人面临的局面推迟。】
可是不能彻底的解决,只是推迟又有什么用呢?
有用的。
如今许多人知道了,长生不老只是一个梦,这不?大家就开始寻找延年益寿的法子了。
能将好日子延长,那还不算有用吗?
【滴水穿石的道理不只是告诉我们要坚持,他也告诉我们一切看似不重要的力量或许有一天也能形成地崩山摧之势。】
这下哪怕是普通老百姓们也懂了。
得未雨绸缪。
看着天上开始有乌云,那就得准备收晾晒的粮食了。
否则等到大雨倾盆,粮食就算不会全坏了也难免潮上一些。
【而唐朝的党派之争同样也不是一夜之间就形成的,党派之争很多时候都是一群积怨已久的人和另一群看不惯这群人的人之间的斗争。早在唐太宗之时,唐朝的政治还是处在一个 比较健康的状态下的,哪怕李世民晚期有些问题,但是他这个人确实是当之无愧的千古一帝。】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突然被提及,李世民还吓了一跳。
他还以为唐朝的党派之争是从他开始的呢。
还好,只是虚惊一场,而对于这些夸赞他已经无所谓了,现如今全天下都知道自己是千古一帝了,他自然得表现得矜持一些。
【李世民的千古一帝体现在各个方面,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善听谏言,我们还是说魏征吧,魏征本来是他哥哥的人,玄武门之变后不久,他就把魏征纳入了自己的队伍。】
【按理来说,李世民就算是用魏征也该是百般提防的,毕竟人家的救主是自己杀的啊,但是即便李世民不仅信任他,还给了他充分施展才能的机会,我个人相信应该也有提防,但是李世民并没有很明显地表现出来,后来魏征还成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有关这一点,跟随李世民的那些人们都是承认的。
太子待他们,那是极好的。
正所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真正有着宽广胸襟的人就该是如此。